李贽

李贽
  • 姓名:李贽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晋江县
  • 出生日期:1527
  • 逝世日期:1602
  • 民族族群:回族

李贽[zhì](1527-1602)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阳明后学左翼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在40岁时经友人介绍接触王阳明学派,对王阳明的见解很是钦佩。嘉靖四十五年(1566)补礼部司务,开始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隆庆四年(1570)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与王学“泰州学派”的王畿、罗汝芳、耿定理、焦竑、王襞等人交游,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认识到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不愿同流合污,于三年后弃官,隐居大理的鸡足山,读《藏经》不出。后至黄安(今湖北红安)耿定理家寄居,不久又徙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以读书、著述为事近20年。后受官方迫害,辗转流亡至北京西山极乐寺、南京永庆寺、河北通州等地。万历三十年(1602)被捕入狱,同年三月被迫自刎。


李贽一生的重要贡献在于主张革旧鼎新,反对复古倒退。他反对道学,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载,而不是万世不变之真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大胆贬斥时政,裁量历史人物,抨击社会制度,把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陈胜是“古所未有”,项羽是“千古英雄”,武则天为一代英主;而把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看作是假话骗人的伪君子。在教育方面,提倡自由,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师道尊严”,主张互教共学;反对男尊女卑,主张教育平等。这些思想和主张都是反传统、反道学的,当然受到封建制度对其的残酷迫害。最终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并迫害致死。李贽一生著述很多,有正续《藏书》、正续《焚书》、《初潭集》、《李温陵集》、《批评忠义水浒传》、《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史纲评要》等。

猜你喜欢的书

禅的思想

禅的思想

本书系统梳理了禅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禅的思想精髓,又有对生活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可作为了解东方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书。 本书按照知、行、问答的顺序编撰而成,分为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三部分。通过解说达摩遗作、禅宗史书和古代韵文著作中的禅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观”“安心法门 ”“信心铭”等禅学思想的内涵及“无功用”“超个我”等禅学行为原理,进一步引导读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禅是什么”。 铃木先生在本书中对一些参禅趣事的描绘细腻生动,增添了书稿的新鲜感,无形中也发挥了抚慰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

正杨

正杨

四卷。明陈耀文 (生卒年不详)撰。陈耀文,字晦伯,确山 (今属河南) 人。嘉靖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知识博洽,学治有据。著有《正杨》、《纪典稽疑》、《学林就正》、《天中记》等书。《正杨》四卷,共一百五十条,乃专为纠杨慎著作之讹而作。书成于隆庆三年 (1569),书首有李蓘序及陈耀文自序。杨慎素以博学见称,而所著《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杂陈。耀文逐条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亦诚有益于学界。盖以杨慎晚年谪云南,无书可检,著述唯凭记忆,未免疏谬之失,此书不为无功。然书中衅起争名,语多攻讦,常以敌对态度,丑化对方,“殊乖著作之体。”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观是书者,取其博赡,亦不可不戒其浮嚣也”。有《四库全书》本。

邵氏医案

邵氏医案

清邵兰荪撰。一卷。兰荪有《邵兰荪医案》已著录。此书系邵氏临证散方,一九三六年经裘吉生收集录存,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不分门类,收载外感、温热、暑湿、内科杂病、如产科等数十种证治,凡二百一十二则,约万余言。每案概述脉证、立法、方药,文辞极简。条理清晰,辨证准确,简括切要,可供临证参阅。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

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原,认为五脏六腑秽液或皮膜筋之秽液皆为发痘疹之毒。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 《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北郊配位尊西向议

北郊配位尊西向议

一卷。清毛奇龄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太常寺卿徐元珙上奏说,当时流行的祀典,已将北郊改为北向,而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之祖的配位,仍然首东次西,与南郊相同,有改向之必要。那时,毛奇龄任检讨之职,故写此书。毛根据汇集我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礼记》所载,考辨汉代以来诸朝之礼仪制度,援引博赡,论证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为“宋明以来议礼之家”中“要为特出”者,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及文物制度之重要参考。有西河合集本,艺海珠尘本及 《四库全书》 本。

御纂性理精义

御纂性理精义

十二卷。清胡广奉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决定编修是书。胡广等受命编修《性理大全书》,书成庞杂冗长,唯恐贻误后代。又特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刊正其书,亲加理订,并时以己意,综合成书,名曰《性理精义》。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四日,书成表进。五十六年二月初一日,亲为制序颁行。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谕令各省督抚学政,转地方官,及各学教官,于书院家塾以《性理精义》、《圣谕广训》为课读讲习之要。是书汉本,《四库全书》已着录。此国本则当时满州儒臣所译,唯不着姓名爵里。其奉旨开列诸臣衔名,此满本遗漏武英殿缮写,翰林院编修,徐葆光一人。是书共分十二卷:一卷,太极图说;二卷,西铭、正义;三卷,皇极经世书;四卷,易学启蒙;五卷,家礼;六卷,律吕新书;七八卷,学类;九卷,性命类;十卷,理气类;十一十二卷,治道类。书的格式、体裁,皆与汉本相同。其翻译有新旧之分,旧法大要在人物名词,多对音不翻,如人名、地名、书名之类,然书籍之类,间也有译之者,如《西铭》、《易学》、《启蒙》,对音不译,《通书》、《正蒙》,对音又添书字。《太极图说》、《律吕新书》与《御纂性理精义》半对音,半译义。《皇极经世书》、《家礼》、以及《学类》、《性命》、《理气》、《治道》等类,光译义不对音。以上,清初旧法就是这样的。但到乾隆时,增订,新语,始将对音,旧语应改翻的,陆续制定,如本书《性理精义》,译为(满文略)。有康熙内府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