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 姓名:李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晋江县
- 出生日期:1527
- 逝世日期:1602
- 民族族群:回族
李贽[zhì](1527-1602)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阳明后学左翼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思斋居士、龙湖叟等。福建省泉州晋江县人。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在40岁时经友人介绍接触王阳明学派,对王阳明的见解很是钦佩。嘉靖四十五年(1566)补礼部司务,开始潜心研究王阳明学说。隆庆四年(1570)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与王学“泰州学派”的王畿、罗汝芳、耿定理、焦竑、王襞等人交游,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认识到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不愿同流合污,于三年后弃官,隐居大理的鸡足山,读《藏经》不出。后至黄安(今湖北红安)耿定理家寄居,不久又徙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以读书、著述为事近20年。后受官方迫害,辗转流亡至北京西山极乐寺、南京永庆寺、河北通州等地。万历三十年(1602)被捕入狱,同年三月被迫自刎。
李贽一生的重要贡献在于主张革旧鼎新,反对复古倒退。他反对道学,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载,而不是万世不变之真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大胆贬斥时政,裁量历史人物,抨击社会制度,把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陈胜是“古所未有”,项羽是“千古英雄”,武则天为一代英主;而把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看作是假话骗人的伪君子。在教育方面,提倡自由,反对尊孔读经;反对“师道尊严”,主张互教共学;反对男尊女卑,主张教育平等。这些思想和主张都是反传统、反道学的,当然受到封建制度对其的残酷迫害。最终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并迫害致死。李贽一生著述很多,有正续《藏书》、正续《焚书》、《初潭集》、《李温陵集》、《批评忠义水浒传》、《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李卓吾先生批评浣纱记》、《史纲评要》等。
猜你喜欢的书
建康集
一作《石林居士建康集》。诗文别集。宋叶梦得(号石林居士)著。八卷。其著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石林总集》一百卷《年谱》一卷;《石林建康集》十卷;《石林审是集》八卷。今《总集》及《审是集》俱不传,唯《建康集》存,而又与陈直斋著录不合。然卷末有梦得孙叶辂题跋,亦云八卷。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云:“其或《书录解题》屡经传写,误以八卷为十卷,抑或旧本残阙,亡其二卷,后人追改辂跋以伪称完帙,则均不可考矣。”是书明清以来多抄本。今传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石林遗书》本、《郋园先生全书》本。而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则作《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补遗》一卷《石林先生两镇建康纪年略》一卷。另有《石林奏议》十五卷(明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光绪十一年皕宋楼刻本)。此外,尚有《建康集钞》一卷(《宋诗钞初集》),《建康集补钞》一卷(《宋诗钞补》),《石林词》一卷等。
四六话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王銍重视诗赋文章的师承关系,强调文章与时高下。认为自唐代天宝年间到宋代,400年来师友渊源,口传声授,至今始集诗赋之大成,可见一种文体的成熟,绝非一人一时之力。他指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王铚以诗赋衡量四六,所以主张“四六贵出新意”,在评议唐宋的四六文时,力赞“新语”、“高奇”、“警策”之作。他还说:“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本书是流传较广的骈体文论著,《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此外,本书还收入于《百川学海》及《学津讨原》等丛书,并编进《丛书集成初编》。
五百灵官爵位姓氏总录
道书。一卷。不题撰人。道教原有一位护法神,名为王灵官。“五百灵官”之说,出自武当山。传说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之时,国王命大臣率五百众,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要求愿从太子学道,后来五百部众得证仙位,成为五百灵官,今在武当山南岩官尚存五百尊明塑饰金铜铸灵官像。本书即为五百灵官神之名位谱录。曾刊入《重刊道藏辑要》斗集。今编入《藏外道书》第十八册 “传记神仙类”。
太上正一咒鬼经
《太上正一咒鬼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乃天师所说。内有神咒十余条,皆用于召神斩鬼魅、野道、妖精。又称正一真人告诉诸祭酒弟子,凡有病痛及官狱、水火之灾,或宅中有鬼,诵此神咒即可祛病消灾。
诗经注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罗之别译经,系密宗之根本圣典,故一般单说‘金刚顶经’时多指本经。又不空另译出与本经同名之二卷本,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同本异译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略说金刚界如来入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之仪则、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磨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等。而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则为金刚顶经广本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