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孙奇逢
  • 姓名:孙奇逢
  • 别名:字启泰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直隶客城(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584
  • 逝世日期:1675年
  • 民族族群:

孙奇逢(1584—1675年),明清之际哲学家。字启泰,直隶客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孙奇逢树幡击鼓,募金以救之。当时宦官阉党之势如火方炽,时人或趋或避犹恐不及,孙奇逢焦头烂额赴之而不顾,义声遂震天下。台垣巡抚交章举荐,奇逢皆辞不就,而于扰攘之中,弦诵不辍,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明清鼎革,归隐乡里,屡征不仕。晚年隐居河南辉县苏门山夏峰村,躬耕自食,收徒讲学,故学者称夏峰先生。康熙时“理学名臣”汤斌等皆其门人弟子。为学初守程朱道学,亦好陆王心学,自称:“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夏峰集》卷七,《寄张蓬轩》)时值明末,如日中天的陆王心学自明中叶后己日渐式微,门庭冷落的程朱道学又萌起复之势,孙奇逢出而为两家调和论者,他主张在朱陆之间,“不宜存心立异,亦不必著意求同”(同上)。如固执师说,坚守门户,则失之偏颇。在他看来,“朱王入门,原有不同,及其归也,总不外知之明、处之当而己”(《答常二河书》)。孙奇逢曾纂辑《理学宗传》二十六卷,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等十一人为理学正宗。自云:“所辑《宗传》,谓专尊朱,而不敢遗陆、王,谓专尊陆、王,而不敢遗紫阳。盖陆、王乃紫阳之益友,忠臣有相成,而无相悖。”(《与魏莲叔》)为了调停朱陆、揉合朱王,孙奇逢提出“礼”概念,以取代宋明理学的“理”概念。因为,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主张人们格物穷理。王阳明遵此格竹致疾,遂悟“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参见《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朱王由此分为两家。因此,朱王分门别户且水火日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理”的不同理解,孙奇逢指出:“理”字若是指外物之理,仍然与“吾心”无关;若以万物各得其理而谓之“理”,则此“理”已不再是“理”,而只是“礼”。以“礼”代“理”,则“指出一个把柄,立定一个主宰,不于无声无形中问本体,而于有条有理众著成象者见本原也”(《四书近旨·颜渊问仁章》)。因此,孙奇逢认为,程朱所谓“物各有其理”之“理”,还只是“礼”、即万物的条理秩序,而不是“本体”之“理”。“本体”之“理”,作为万物的主宰和本原,只有人“心”,即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与具体事物之“理”有所不同。因此,对“理”的认识,不能止于“一物之理”,而应该从万物的条理秩序上升到对“本体”之“理”的认识,而这正是人“心”的功能。所以,离开了“吾心”,“理”也就不存在了。在孙奇逢看来,程朱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固然失之粗疏,陆王以“心即理、理即心”为旨亦流于偏颇。以“礼”代“理”,则格物致知可以穷理,而物理亦不外吾心,朱陆殊途而同归。可见,程朱陆王理本同归,而见各有偏,根本就在于虚“理”而失实。因此,“说礼不说理者,用功必有下落,离却显然条理,说恁么不睹不闻。天下归仁者,乾坤浑是一个礼,盖舍了天下,即无处寄我之仁。”(同上)孙奇逢认为:由此以观之,则朱王分歧可以立消。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朱门学者攻之“实篡于禅”。与禅宗的顿悟无别。因此,“遵建安者痛除顿悟”,以“渐”“顿”为划分朱王门户之标的。其实,“渐”“顿”本不可分,相辅相成,如“克己复礼”就是由“渐”入“顿”,故“顿从渐来,无渐何顿可言?”(《寄张蓬轩》)同样,朱学讥王学的“工夫即是本体”为“顿悟”,而“紫阳亦云,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何尝非顿悟乎?”(同上)其实,学问、工夫本身不是目的,“渐”也必须入“顿”。否则,惟有“忠恕之渐”即可,“吾道”何必“贯之于一唯”?从儒学的圣贤事迹看,“渐”“顿”本为成贤成圣必由之途。颜渊、曾参各践其道而隮于贤;由“渐”入“顿”即是“下学而上达”。孙奇逢指出:“用力在平时,收功在一旦。渐者下学也,顿者上达也,不可以分言。则顿之非虚,而渐之非实,当不作歧观矣。”(同上)孙奇逢于调停朱王之间,也阐发了一些自己的新的见解。如他在知识论上着重强调了“知行合一”,而他的“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正相反对,不是以知销行,而是以行兼知。他说:“盖行足以兼知,未有能行而不知者,知不足以兼行。”(《答魏石生》)孙奇逢的“行可兼知”的思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后来主张力行的颜元等,就深受其影响。孙奇逢的主要著作有《四书近旨》、《理学宗传》、《夏峰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傅与砺诗文集

傅与砺诗文集

元代诗文别集。文集11卷,诗集8卷。傅若金撰。傅若金初字汝砺,由揭傒斯改为字与砺。《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文集为傅若川编,卷首有洪武十七年(1384)梁寅序。卷1为赋、诏、策、制、表,卷2—3为记,卷4—5为序,卷6为说、解,卷7为题跋,卷8为赞、颂、铭、戒,卷9—10为行状,卷11为志、传、文。卷末附录有关诗文20余篇。诗集为宋应祥点校、傅若川编次。傅与砺生前将所写的诗编为《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诸集,傅若川又统编为《清江集》。后人将诗文合刊时,又改名为《傅与砺诗集》,以与文集相匹配。卷首有天历二年(1329)范梈序(为《牛铎音》作),元统三年(1335)揭傒斯序,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为《使还新稿》作),至正十八年(1358)胡行简序(为《清江集》作)。卷1为杂著(赋、引、辞、四言诗等),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律诗,卷5-6为七言律诗,卷7为五言长律,卷8为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末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傅若川跋语。傅若金曾学诗于范梈,诗风力追范作,以至时人有读他的诗“如复见德机(范梈)”之语(揭傒斯序)。《傅与砺文集》11卷与《傅与砺诗集》8卷都有明洪武年间建溪精舍刻本传世。

邹氏寒疫论

邹氏寒疫论

疫症著作。邹汉璜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本书专门论述寒疫证治。首为“寒疫痢症论”,论寒疫痢症之病因、病机和证候。以下分别记述寒疫之太阳证、阳明证证治,凡50条。后附方28首,多为宋元以来名方。现存作者稿本。

首尾吟

首尾吟

首尾吟,组诗,一卷,135首。为邵雍自创的诗作形式,七律,以“尧夫非是爱吟诗”开篇并结句,首尾连环。富有喜剧气息,曾风行一时。司马光、程颢均有和作。毕亨《题伊川击壤集后》云:“予家食时,手录康节先生《首尾吟》二十余首,读之欣然自得。”至明代,还有“庄昶诸人,转相摹仿”。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学名著

钱穆著。197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主要历史著作,内容包括《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附《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附吴兢《贞观政要》)、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通志》、《文献通考》、《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文史通义》等书。作者主要叙述了这些书的内容、体例、写作方法,说明其精神与特点,兼及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各史家治学的特殊成就。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

二卷。清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学斋,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师从著名学者王闿运,治今文学。他对经学的认识一生经历了六次变化: 前三变都讲今古之学,从平分今古到尊今抑古,再变而成古大今小,从提倡今文说转变为提倡古之说。他的观点最初与康有为相同,三变之后乃与之决裂。后三变讲天人之学,主要涉及政治哲学问题,与今古文问题关系不大。他的著作很多,汇刻为《新订六益馆丛书》。今人李耀仙等对廖平的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成《廖平学术论著选集》,由四川巴蜀书社陆续出版。廖平虽然经学主张多变,但对《左传》的看法前后比较一致,没有多少变化。他认为《左传》是先秦已有之书,在西汉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得行世。廖平《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分上下二卷,总为十二篇,每公为一篇。书中大旨在于批评杜预以例说经之失,凡是杜预对经传的诠释他有所不满意的,都分别条录,进行辨证,所论往往于理可通,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多有驳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排印本。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品生死经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