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 姓名:纳兰性德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55年1月19日
  • 逝世日期:1685年7月1日
  • 民族族群:满族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初著名的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自幼敏悟,好读书,七岁补诸生,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学识广博,深得康熙垂青,常与之巡行各地。但他性情恬淡,放达不拘,“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韩菼《纳兰君神道碑铭》)又喜结纳名士,与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等交情尤厚。三十一岁出巡北方,正值盛夏,患病身死。有《通志堂集》、《纳兰词》(又名《饮水词》)。他论词专宗南唐后主,强调比兴与情致,艺术风格也与李煜极其相似,因此有清朝李后主之称。他的词以情取胜,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内容上多相思离别之情,花月失意之感,有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生死无常的消极情绪,内容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格调婉丽凄清、直抒胸臆,在清代词坛上颇具特色。他的一些怀恋亲人、歌颂自然的小令,感情真挚,深婉缠绵,意境幽深,如《长相思》。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他的少数词作也颇为雄浑。况周颐《蕙风词话》称纳兰性德“天分绝高”,而作词又“纯任性灵”,这两句评语最能代表纳兰词的基本特点。


纳兰词艺术性极强,作为婉约名家,融浓重的感伤情绪于清新婉丽之中,同时具有雄健郁勃之风,如《金缕曲·赠梁汾》曾得徐釚佳评:“词旨嵚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词苑丛谈》)。他擅长白描手法,词均不事雕饰,纯任性灵;追求并达到骚雅、高古的意境;语言自然生动,语出丹田,如出水芙蓉。在继承上,他推崇南唐词、北宋词,不喜欢南宋词。在词境的追求上,他力主“贵重”与“适用”并举,以李煜为楷模,词风近李煜、晏几道。其友陈维崧评:“《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词评》)纳兰词之影响面广、感人程度深,正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同时也正因为具有一种感情真挚的内在美,使纳兰词生命之树长青。

猜你喜欢的书

蟫精隽

明代笔记。16卷。徐伯龄撰。徐伯龄字延之,嵊县(今属浙江)人。主要生活在明天顺年间。该笔记传本较少见,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笔记尚较允当:“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体例略似孟棨《本事诗》,其多录全篇又略似刘壎《隐居通议》。其中猬琐之谈,或近于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赖以传。其论周德清《中原音韵》一条,尤为明确。《千顷堂书目》作二十卷,此本仅十六卷,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能知其完阙。其中多阙字阙句,又所录诗文往往但存其标题,而其文皆作空行,盖缮录者图省工力,因而漏落。”该笔记关于明初诗词的记述较有价值,如卷8“秋虫三谏”条关于徐贲诗作的介绍、卷11“菊庄诗”、“清溪博雅”、“鹤窗蕴藉”等条关于刘泰、陆昂、马洪诗词的介绍,以及卷4“吕城怀古”条说明自己如何作《香台集》注的记述,均为他书没有或很少涉及的话题,这给研究明初诗词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帝阴符经集解

一名《阴符经十家集解》。道教书。原题有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离权、吕岩、施肩吾、崔明公、刘玄英、曹道冲十人注,故名。然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吕等显系依托。采用三百字经文本,分为三章。每章一卷,凡三卷,《道藏》本作一卷。其注主于内丹, 言性命兼修之旨, 乃南宋时全真道士所为。收入《道藏》第55册。

星学大成

古代星命术书。明万民英撰。三十卷。分门别类编取旧时星学家言:其一曰星曜图列;其二曰观星节要、官度主用十二位论;其三曰诸家限例、琴堂虚实;其四曰耶律秘诀;其五至其七曰仙城望斗、三辰通载;其八曰总龟紫府珍藏星经杂著;其九曰碧玉真经、邓史乔拗;其十曰光矞渊微、星曜格局。是古代星命术的集大成之作。收入《四库全书》。

后七国乐田演义

又名《乐田演义》、《后七国志》。章回小说。清烟水散人著,一说即徐震著。四卷二十回。以乐毅兴燕、田单复齐为中心,演述燕齐两国兴衰争斗的故事。周慎靓王年间,燕王哙昏愦,齐宣王乘机兴兵命匡章伐燕,燕王哙自缢亡。齐将匡章在燕肆虐,民怨,暗中串联举义,拥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驱逐齐军返燕都,筑黄金台招贤。乐毅投燕,昭王拜为亚卿,统领国事。乐毅辅佐昭王十余年,以伐齐复仇为己任。时齐湣王意欲称帝,内乱,乐毅乃联合赵、秦、韩、魏、楚五国伐齐,长驱直下七十余城。齐湣王遁莒州向楚求援,楚将淖齿杀齐湣王自立。莒州军民杀淖齿,立齐襄王,拜田单为即墨主将,复兴齐国。后燕昭王食丹药亡,燕惠王立,中田单离间计,令骑劫取代乐毅。田单施诈降计,又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失地。燕惠王复请乐毅返燕,乐毅婉言谢绝。是书敷衍史事,不涉神魔,与《前七国孙庞演义》风格迥异。有啸花轩刊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璧园藏板本。另有京都文和堂刻本、宏德堂刻本、聚秀堂刻本、崇文堂刻本,十八回。通行本有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校注本、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

大乘四论玄义

大乘四论玄义,十卷,唐均正撰,法安题记,内题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缺卷一、三、四。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二卷,元清珙说,至柔等编,明来复序,清乡野序,附塔铭,又云佛慈照禅师语录,内题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语录》,流传后世。此语录中石屋珙禅师与高峰和尚的一段对话尤为精彩。其珙禅师临终前挥笔遗言:“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尤为发人深思。此语录对于了解清珙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资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天启七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