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煦

胡煦
  • 姓名:胡煦
  • 别名:字沧晓,号紫弦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人
  • 出生日期:1655
  • 逝世日期:1736年
  • 民族族群:

胡煦[xù](1655-1736年),清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人。字沧晓,号紫弦。初以举人官安阳教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举进士,以苦心研究《周易》并有所造就,得到康熙重视。散馆授检讨,充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以检讨直南书房,在蒙养斋行走。五十六年充湖北乡试正考官。历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雍正元年(1723年) 擢内阁学士,奉命赴盛京审理私刨人参各案。五年授兵部侍郎兼署户部侍郎。六年协理副都御史事,转教习庶吉士,旋为协理礼部侍郎。八年总裁会试,为上书房行走、《明史》总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主张奖廉节、劝农桑、慎刑罚、广言路、裕积储、汰浮粮、省冗官。因总督田文镜劾其继子孟基本丘姓,冒胡姓中试举人,被革职。乾隆元年(1736年) 入觐,诏复原官致仕。是冬卒于京,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追谥文良。


一生苦心读书,于《易》用功尤深。著有《周易函书》五十卷、《释经文》四十九卷,为正集。外有《约图》三卷、《孔朱辨异》三卷、《易学须知》三卷、《篝灯约旨》十卷、《续约旨》二卷、《卜法详考》四卷,为别集。又《约注》十八卷、《续集》十六卷。总一百五十八卷。别有《韵玉函书》五卷。其治《易》斟酌于汉宋之间,持论与朱熹颇有异同。所著书均传于世。(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七十一,《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五,《清史稿》卷二百九十,《汉名臣传》卷三十二,《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二。)

猜你喜欢的书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

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 《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书中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

专治麻痧初编

专治麻痧初编

《专治麻痧初编》六卷,清归安凌嘉六先生遗著,分述古编,徵今编,方论编,参考各书七十余家。间如程凤雏之《慈幼筏》,高梅孤之《痘症管见》,吴志中之《儿科方要》,汤衡元之《婴孩妙诀》,董大英之《活幼悟神集》,张涣之《小儿医方妙选》,娄居中之《恤幼集》,皆世罕见者。

戊壬录

戊壬录

宋玉卿编。见成都昌福公司出版之汉史氏编《满清野史》第六种,亦见陆保璿编《满清稗史》。是书3万余言,分5节:记述1898年(戊戌)至1903年(壬寅)五年间大事。除第1、2节记述戊戌政变及立储始末外,余者皆与义和团事有关。例如第3节《义和团之乱》,述说义和团为白莲教支流,因德人卒割胶州湾以去,义和团乃乘间而起。第4节《辛丑和约》,述说奕劻、李鸿章、王文韶等参与议和的经过情况。第5节《两宫回銮》,述说1901年末至1902初(辛丑年十月至壬寅二月)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启程回归京师沿途情况。

金刚经分段贯释

金刚经分段贯释

金刚经凡六译,而世之读颂者,每奉秦译,盖喜其文之简净易读也。以故文人注释,多至数十家,类皆释文而疏于述义,般若宗旨远矣!夫般若者,心华妙谛,无实无虚,密密深深,千圣不识,岂一家之私言可尽其奥哉。

十牛图颂

十牛图颂

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十牛图》依次为: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十、入鄽垂手。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收入《续藏经》。《十牛图颂》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刊,称《四部录》。

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全一卷。陈·慧思(515~577)述。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为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之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所谓有相行,系就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而说观普贤行,强调若精进诵读法华经,于此行法成就时即心眼顿开,能见乘六牙象之普贤菩萨。然本书主要重点在于依安乐行品之经文解释无相安乐行,谓无相行乃精修禅定,体得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慧思向为实践般若空义,以达佛教之奥旨,而屡遭迫害;为折服当时各种异说,并令彼等归依正法,遂将其生活体验论述成书。本书非但兴隆禅修及念佛,且促成以止观为宗之天台教派之诞生。对中国佛教教理史之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