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
  • 姓名:朱熹
  • 别名:字元晦,一字仲晦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县
  • 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
  • 民族族群: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遯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祖籍婺源(原属安徽徽州,现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县,卒于建阳,后人称他为闽人,学派为“闽学”。曾受业于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被视为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十八岁中举,次年取进士。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任过地方官。六十五岁时曾任宁宗赵扩侍讲。一生热爱教育,每到一处即兴办学校和书院,并亲自讲学。任同安主簿时,创办县学;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所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以后官学和书院共同遵循的学规;在漳州,首次刊刻所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形成《四书》之名,与《五经》并称,流传于世;在潭州,修岳麓书院;晚年又在福建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讲学始终不倦,“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从事教育达五十年之久。


朱熹在哲学上集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理学之大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之本”,产生万物的本源;“气”是“生物之具”,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充塞于宇宙,无处不在,永恒不变,“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并把“理”和封建伦理联系,提出“理”就是“仁义礼智”,以论证封建伦常的永恒。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从理来,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相杂而成,造成人有贤愚善恶的区别。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绝对服从封建伦理。又用理学观点解释《大学》的“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理”,穷尽事物中的“理”;“致知”,就是推知对心中固有之“理”的体认。朱熹的教育思想即建于上述哲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著名的教育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影响。所著《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编写的《小学》、《童蒙须知》成为流行的蒙学教材;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理学书院学规的楷模。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差不多都以他的思想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其教育思想虽带有一些封建性糟粕,如抬高读儒家经书的地位,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不良学风等,但仍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论汇注精华

伤寒论汇注精华

汪莲石编。成书于1920年。全书共6册,依据张仲景《伤寒论》篇次,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辨霍乱脉证并治,分为9卷。卷首有恽毓龄序与著者自序,并专篇论述著者学医原因,注《伤寒论》之动机,提出“伤寒”“中风”之“伤”、“感”二字俱作“感”字解。此外还录有张隐菴序例、节录喻昌“尚论伤寒论大意”、陈修园序与伤寒读法以及舒诏“六经定法”等内容。卷末有恽铁樵等人的跋文。本书对《伤寒论》条文的注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采撷前人注说达数10家,而以陈修园、喻嘉言、张令韶、张志聪、舒弛远的见解为多。②对于疑难问题的解释,每每独取舒氏之说。赞同舒氏关于《伤寒论》中混入有叔和伪撰之言的观点,但对舒氏多用参芪的治疗颇有微词。③其他注家观点,凡有可取处,悉以汇辑。④各家注释未尽之处,则补入自己的意见。本书选论精确、明白晓畅,参考价值较高。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假托元始天王命太上大道君笔录,言诵九天诸真名讳及佩符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九天真王和五老上帝名讳及符,劝人佩符,称若妄示人,将遭风刀之拷,“一依四极明科之制”,疑出自六朝。

二荷花史

二荷花史

清木鱼歌作品。有清光绪年间丹桂堂刊本,全名《新刻评点第九才子二荷花史》,四卷六十七则,爱莲主人评点。评点本眉批有“作者是麦先生”,“闻作者十二三岁时作此祭文”(指作品中的《祭小青文》),“千古不得志才子”等语,可知作者姓麦,系早慧而不得志的文人。 叙述书生白莲偶读 《小青传》 有感,夜梦小青赠以双荷,后来结识何映荷、裴丽荷二女,经过种种挫折终成眷属。本书艺术技巧颇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结构新奇。

楞伽师资记

楞伽师资记

全一卷。唐代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顷。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书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传持之经过。我国禅宗初期,原有南北宗之分,而各宗所撰之传承史皆以其本宗之传承为正统。本书即为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由于初期宗师之传法特重楞伽经,故名为‘楞伽师资记’。本书内容次序如下:(一)楞伽经之译者求那跋陀罗,(二)菩提达磨,(三)慧可, (四)僧粲,(五)道信,(六)弘忍,(七)神秀、玄赜、老安,(八)普寂、敬贤、义福、惠福等八代传承,以上均属北宗禅系统。本书为初期禅宗史研究之基础资料,内容不仅为传记,更包含许多禅宗思想,如求那跋陀罗传中有‘四种安心’之说,于僧粲传中有‘一即一切’之华严思想,于道信传中有‘即心即佛’、‘一行三昧’、‘守一不移’之说,此外并叙及坐禅工夫。本书于敦煌发现后,对研究北宗禅有急速之发展。此外,本书另一特色,即对于弘忍之付法一事,与一般所习知者(即‘坛经’等南宗禅所传者)大异。本书谓,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其中以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能之地位,并无突出之处。本书原本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民图书馆。

栴檀树经

栴檀树经

失译人名附汉录,穷人依栴檀树神得活,后报王伐此树,身死树下。佛微笑放光,说其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