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 姓名:朱熹
- 别名:字元晦,一字仲晦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县
- 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
- 民族族群: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遯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祖籍婺源(原属安徽徽州,现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县,卒于建阳,后人称他为闽人,学派为“闽学”。曾受业于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被视为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十八岁中举,次年取进士。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任过地方官。六十五岁时曾任宁宗赵扩侍讲。一生热爱教育,每到一处即兴办学校和书院,并亲自讲学。任同安主簿时,创办县学;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所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以后官学和书院共同遵循的学规;在漳州,首次刊刻所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形成《四书》之名,与《五经》并称,流传于世;在潭州,修岳麓书院;晚年又在福建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讲学始终不倦,“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从事教育达五十年之久。
朱熹在哲学上集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理学之大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之本”,产生万物的本源;“气”是“生物之具”,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充塞于宇宙,无处不在,永恒不变,“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并把“理”和封建伦理联系,提出“理”就是“仁义礼智”,以论证封建伦常的永恒。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从理来,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相杂而成,造成人有贤愚善恶的区别。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绝对服从封建伦理。又用理学观点解释《大学》的“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理”,穷尽事物中的“理”;“致知”,就是推知对心中固有之“理”的体认。朱熹的教育思想即建于上述哲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著名的教育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影响。所著《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编写的《小学》、《童蒙须知》成为流行的蒙学教材;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理学书院学规的楷模。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差不多都以他的思想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其教育思想虽带有一些封建性糟粕,如抬高读儒家经书的地位,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不良学风等,但仍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猜你喜欢的书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对静明月光童子演说。宣称一切众生若「兴十恶心,迷五毒行」。死后入地狱,「饥渴苦卒,烦躁闷绝,纵遇清冰,悉变猛焰」。无法解脱。天尊乃说「甘露通真咒」一首,谓地狱亡灵闻听此咒,即自然快乐,伙食甘露。又说「净酆都破地狱升天神咒」一首,使地狱亡魂解脱三涂五苦。
阴符经
道教经典。全称《黄帝阴符经》。唐李筌注 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 符”。旧题黄帝撰,实为借黄帝之名而作。关于其著者世 说纷纭,有说为唐李筌撰,有说为魏道士寇谦之作,有 说为吕望作。《四库提要辩正》认为此书为东晋时期的 道士所写。《唐书·艺文志》始见著录,记为《集注阴符 经》一卷,归入道家神仙家类。传说李筌于嵩山虎口岩 石室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 山。”筌不晓其义,后遇骊山老母,得其传授,为书作注。 该书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 兵战胜演术章》。《百子全书》所收《阴符经》则分为上下 篇。书中重点论述了道家修养之术,亦涉及用兵、纵横、 炼丹术等,间有阴阳五行之语。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主 张对客观世界冷静观察,提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 物生”,“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 可违,因而制之”。还提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 之至私,用之至公”,“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等观点。黄 震认为此书“蓋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 (《黄氏日抄》)。对此书历来注释者颇多,《道藏》收二十 余种。张心澂《伪书通考》对此书有较详细的考证。
二南密旨
五代时期诗论著作。1卷。旧题唐贾岛撰。此书《崇文总目》文史类、《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通志·艺文略》八录为贾岛《诗格》一卷,《宋史·艺文志》八作贾岛《诗格密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二南密旨》,当为同书异名。陈振孙谓此书“恐亦依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斥之为“伪本之重儓”。 全书共分十五门,“论六义”、“论风之所以”、“论风骚之所由”、“论二雅大小正旨”、“论变大小雅”等五门均传统诗学之通说,以下十门则其新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以南北宗论古今诗,所谓“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以南北宗论文,首见于王昌龄《诗格》,实以南北地域比论南北二宗。本书则以见意先后而比顿、渐,并以此判教。释虚中《流类手鉴》颇受其影响。其二,论诗题与内容的关系。原文有四十七则,今存二十九则。如称:“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白头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诸如此类,颇为牵强。其三,论总例物象,即揭示一定的物象有何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谓:“幽石、好石,比喻君子之志也。”“白云、孤云、孤烟,比喻贤人也。”这些,对虚中均有直接影响,《流类手鉴》亦专列“物象流类”节。虚中的时代稍后于贾岛,而其书已多受《二南密旨》的影响,其“举诗类例”节又多引贾岛诗,由此看来,亦不得轻易断言《二南密旨》为伪作。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诗学指南》本。今人整理者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
天潢玉牒
此书载明太祖历代世系,及其自微时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皆详列之。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则永乐时所编。天潢:皇族,宗室。玉牒:帝王族谱。此书以编年体叙明初帝王世系,故名之日《天潢玉牒》。有《金声玉振集》本、《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诗演义
梁寅撰 梁寅 (1309—1390),元末明初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字孟敬。世业农,家贫力学,博通《五经》。累举不弟,遂弃去。辟集庆路儒学训导。元末战乱,隐居教授。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他就征。在礼局中以讨论精审为众所推服。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归,结庐石门山,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曾谓“清、慎、勤”为居官三符。著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石门集》等。其《诗演义十五卷》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演义为名。前有自序,称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其书浅显易见,切近不支。元儒之学,主于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诗类》。
楞严经纂注
楞严经纂注,十卷,明真界纂注并序,冯梦祯序,瞿汝稷序,如奇后序,行简后序。前冠释疑一篇,后附经颂及五阴辨魔说,内题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