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上海春秋

    上海春秋

    《作者:曹聚仁文集,曹聚仁著。这些手稿和剪报经过作者家属的汇集、整理和学者的校订,续集出版为此《上海春秋》。内分开埠、四郊、洋场杂话、人物、报刊旧话、寺庙、名园、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十四辑,举凡上海的古往今来、沧桑巨变、风云人物、民情风俗、异景奇观、掌故轶事,皆有展示,不失为“精彩的上海地方史志随笔集”。作者游弋于浩繁史料与文献之间,又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论者评为“极有裨于上海史料,同时又是极有兴味的小品文字”。

  • 欧阳修文集

    欧阳修文集

    《作者:欧阳修文集,欧阳修著。此文集精选《朋党论》《纵囚论》等欧阳修文章20篇。本书是北宋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作品选集,欧阳修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本书作者从方便读者阅读出发,甄选欧阳修诗词文赋中的精品,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欧阳修的文学造诣,是一部简洁、好读的古典文学读物。

  • 曾巩文集

    曾巩文集

    《作者:曾巩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 苏轼文集

    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

  • 沈祖荣文集

    沈祖荣文集

    《作者:沈祖荣本书搜集了沈祖荣先生于1916—194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共46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国内图书馆教育工作的思想概况、图书馆学教育和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开创与推进的史实,也介绍了一些欧美和日本图书馆的概况,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文献。

  • 苏辙诗文选集

    苏辙诗文选集

    《作者:苏辙精选苏辙诗文,苏辙学问文章,深受其父、兄影响,一生作诗二千首,散文一千篇,而以散文的文学成就较高,散文中又以书、记、传、序、论、策和杂说为代表。风格沉静简洁,文理自然,“其奇峭处不如父,其雄伟处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处亦自有一片烟波,似非诸家所及”(茅坤语),在苏轼去世之后,苏辙便成为文坛泰斗。苏辙诗歌的风格清淡朴实,一如其人。本书详加校勘,逐篇撰写校记,并加新式标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用之书。

  • 方东美文集

    方东美文集

    《作者:方东美《方东美文集》由方东美所著,本书以方东美先生《生生之德》一书中所收入的十篇文献为主体,再兼收方东美先生有关西方哲学、儒家、道家、佛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十篇,以二十篇的篇幅构成文集的基本内容。通过这部文集,读者大体上可以了解方东美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

  • 避寇集

    避寇集

    《作者:马一浮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本书为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于1937-1941年期间所作。当时因抗日战争爆发,马一浮先生由桐庐经赣、桂辗转避地至四川,故自编为“避寇集"

  •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作者:韩愈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雷海宗杂论集

    雷海宗杂论集

    《作者:雷海宗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二七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调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雷海宗杂论集》是一部全面搜集雷海宗先生学术成就和散杂文的丛书,极具收藏和学术价值。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史学大师,中国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先行者,全新整理的文集带我们重回被忽视的“雷海宗时代”。

  • 柳宗元文集

    柳宗元文集

    《作者:柳宗元文集,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此文集精选《桐叶封弟辨》《永某氏之鼠》等韩愈文章22篇。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 戴望舒诗文集

    戴望舒诗文集

    《作者:戴望舒《戴望舒诗文集》精选了戴望舒的代表性诗作、译诗及部分散文、小说,基本涵盖了戴望舒作品的精华,不但有助于了解戴望舒的作品与写作特点,还有助于对国外的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从中感受到诗的魅力。

  • 林徽因诗文集

    林徽因诗文集

    《作者:林徽因本书精选了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或写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感受和见闻,或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她的诗歌曼妙飘逸、清丽宛转,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悠长,她的小说文字细腻、情感真挚。

  • 内自讼斋文选

    内自讼斋文选

    《作者:周凯清周凯撰, 周凯,字仲礼,号芸皋,浙江富阳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河南按察使。在京期间,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结“宣南诗社”,为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前有高澍然序,凯自纂年谱,墓志铭,文选等。

  • 嘉祐集[四库本]

    嘉祐集[四库本]

    《作者:苏洵诗文别集。北宋苏洵(1009—1066)撰。十五卷。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试不第,归而焚所为文,闭户读书,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时与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所称重,荐之于朝廷,授校书郎,与修《太常因草礼》。洵晚学而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并称“三苏”。是集卷一为《几策》,卷二、三为《权书》,卷四、五为《衡论》,卷七为《太玄论》、《太玄论总列》,卷八为论,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谱,卷十四为记、铭、赞、说、墓志、祭文、状,卷十五为杂诗。其文简劲质朴,善修辞,长于简论,有《心术》、《远虑》各一篇,《权书》、《衡论》各十篇,皆传世名作。另《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均论证严谨,简洁有致,颇受称道。有《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作十六卷,又附录二卷。又《三苏全集》本作二十卷。

  •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

    《作者:纪昀诗文别集。三十二卷。清纪昀撰。初刊于嘉庆年间。《纪文达公遗集》含诗文各十六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文十六卷,第一、二卷为赋,第三卷为雅颂,第四、五卷为摺子,第六卷为表、露布、诏、疏,第七卷为论记,第八、九卷为序,第十卷为跋,第十一卷为书后,第十二卷为策问、书,第十三卷为铭,第十四卷为碑记、墓表、行状、逸事,第十五卷为传,第十六卷为墓志铭、祭文,共计文三百多篇。下编诗十六卷,计经进诗八卷,古今体诗六卷,馆课试一卷,我法集一卷,共计诗一千多首。《纪文达公遗集》文多序传铭赋之类应酬文字,反映现实不多,但因其作者广通博学,其文亦名章错出,精义微言,不袭时俗,字字可珍。尤以卷八、卷九序为最佳,考证源流,辨章学术,多与四库提要相发明。纪昀诗较文有名,直而不亢,婉而不佻,抒写性灵,酝酿深厚,不求奇诡,而恢然有余。而中年谪戍塞外后,所作乌鲁木齐杂诗百六十首,韵节和雅,无愁苦之音,尤为难能可贵。如《秋海棠》、《西瓜》,前者清词丽句,后者盛赞哈密瓜之甜美,怡然自乐之情现于纸上。《纪文达公遗集》有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纪晓岚诗文集》,民国六年(1917年)上海华普书局排印本,系近人汤寿潜据《纪文达公遗集》选编,合上下两编都为八卷。

  • 陆士衡集

    陆士衡集

    《作者:陆机西晋陆机撰。机字士衡,故名。原集久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将机与其弟云所作诗文汇刻为《晋二俊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以翻刻。又有明汪七贤刻本。士衡集10卷,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一卷,文2卷。杂著中有《演连珠》50首。别有明薛应旂刻7卷本,张溥刻《陆平原集》2卷本等。清钱培名辑《小万卷楼丛书》本附有札记1卷。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陆机集》,较通行。诗注本有今人撰《陆士衡诗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机诗弘丽妍赡,但骨气不足。

  • 雪堂集

    雪堂集

    《作者:沈守正诗文集,明沈守正撰。卷之一,诗 ,卷之二,诗 ,卷之三,诗 ,卷之四,序 ,卷之五,序 ,卷之六,条议。

  • 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文集

    《作者:骆宾王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 许忠直集

    许忠直集

    《作者:许子伟一卷,诗文集,明许子伟撰。许子伟,明代官员。字用一,号南甸。琼山府城镇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著有《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许忠直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译注

水经注译注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研究传注、方言、外来语也有重要价值。然亦有讹误,如沿袭原著的“黄河重源”说,南方诸水记载多纰缪,引用资料有怪诞之说。宋代以后渐形成研究《水经注》的“郦学”,清代为鼎盛期,约可分为考据、词章、地理三个学派。在传抄过程中讹脱甚多。明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清人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人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水经注》、王国维《水经注校》都是著名的精校版本。光绪十八年刊行的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以殿本为底本,汇集了明清各家校勘成果。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闻一多文艺评论集,收文(含书信)17篇。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有多少人是曾经对于诗发表过意见,但那意见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真理;那是一种个人的偏见,因为是偏见,所以不一定是对的……

半塘定稿

半塘定稿

二卷。王鹏运撰。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羊城(广州)刻本、光绪三十三年小放下庵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清名家词》本、民国三十七年金陵京华印书馆重刊本、1949年成都薛崇礼堂《清季四家词》本等多种。京华本系其侄孙王序灏、王序宁据羊城刻本重刊,卷首有小像并朱祖谋序、钟德祥光绪三十年序,附录蔡丐因《王鹏运传》及民国三十七年蔡济舒跋。《清季四家词》本,卷首增刊王鹏运自撰《半塘僧鹜传》,卷末增况周颐《半塘老人传》。王鹏运一生词作编为九集:《袖墨集》、《虫秋集》、《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统名《半塘词稿》。各集有《薇省同声集本》、家刻本、钞本。据谭志峰《王鹏运及其词》列表统计,现存六百三十八首。词人晚年亲自删汰,选出一百三十九首,编为《半塘定稿》,交由朱祖谋校雠并作序,于光绪三十一年刻于羊城。朱氏惜《定稿》“刊落泰甚”,又编《半塘剩稿》刻印行世,收词五十馀首。朱祖谋序云:“半塘词尝刻于京师,为丙、丁、戊三集。今刻于广州者,乃君裒其前后七稿,删汰几半,仅存百许首,自定本也。”“君词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君词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与周止庵(济)氏说契若针芥。”钟德祥序云:“今再读其遗词,幼(窈)眇而沈郁,义隐而指远。”王鹏运各种词集,唯《半塘定稿》流传较广,《虫秋》、《南潜》二集已佚。南京图书馆虽收藏宏富,亦仅《味梨集》等四种。

石鼓论语答问

石鼓论语答问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有《石鼓论语答问》、《易经总说》、《曲礼口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等。谥文端。光宗时,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期间撰此书,故名《石鼓论语答问》。此书阐发《论语》义理,持论较平允,但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疏误,虽然如此,仍不失为一本较有价值的书,朱熹以为近于道。《四库全书》底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杂学辨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1166) 何镐 《跋》。《杂学辨》成书于乾道丙戌(1166年),《记疑》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6年)三月。朱熹认为,晋宋以来,所谓佛、老的异言异学盛行,人们深受其影响。苏轼、苏辙、张九成、吕希哲为显贵名誉之士,其学乃不知德性命之根源,反引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籍 (《杂学辨·后序》) ,贻误后学。朱熹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孔孟之道不明,不顾流俗讥议,撰著此书,以指斥其谬。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一卷,日本圣德太子撰,编号二一八五。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