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纪昀
  • 姓名:纪昀
  • 别名:字晓岚,一字春帆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献县(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724年8月3日
  • 逝世日期:1805年3月14日
  • 民族族群: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非常渊博,是乾嘉时期统治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10余年,主持撰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它论述各书主旨,剖析学术源流,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成为清代目录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纪昀能诗善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包括文16卷、诗16卷。其中,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占多数,内容和艺术都不足取。只有少数记述行旅,吟咏景物和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生活实感,文笔也较为生动活泼,如《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夜泊吴江》、《和蒙泉秋感》等诗歌。《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作者谪戍塞外后于归途中所作,记述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刻画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致清新,声调流转,价值尤高。


纪昀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还是表现在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上。这部著作多写鬼怪神异故事,间或涉及世态,夹杂考辨。其宗旨在于宣扬封建道德的合理和永恒、鼓吹天道轮回,因果报应,有大量糟粕。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书中对于道学家虚伪、卑琐面目的讽刺,对官场上勾心斗角,排挤倾轧等丑行的揭露,对役吏爪牙盘剥百姓、横行不轨的罪恶的谴责,对劳动人民正直、纯朴的品格及其聪明才智的赞赏,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写作手法上,纪昀有意学习六朝笔记小说,“尚质黜华”,文笔简约精粹,隽永传神,正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中国小说史略》)。缺点是议论说教过多。


由于作者地位高、名气大、文笔好,《阅微草堂笔记》曾广为流传,一时竟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实际上,无论就思想价值还是就艺术成就而言,它都远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比。

猜你喜欢的书

珊瑚网

珊瑚网

四十八卷。明汪砢玉(生平详见《古今鹾略》) 撰。此书成于崇祯十六年 (1643)。此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各二十四卷。录汪砢玉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家的收藏目录。其间也有一些汪砢玉自撰的跋语,语说。书中搜集的名迹也很多。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曾说,汪砢玉留心著述,所辑《珊瑚网》一编,与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并驾而行。按张丑从其高祖以下,四世鉴藏。汪砢玉之父汪爱荆与嘉兴鉴赏名家项元汴交好,筑“凝霞阁”以贮书画,收藏之富,甲于一时。可见汪砢玉与张丑之凭借大体相同。所以二人皆能搜罗荟萃,各成名著。二人之书相比,张丑的两本前后编次、年月皆不甚明确。汪砢玉此书则前列题跋,后附论说,较之张丑之书可谓纲目有致。但书中所载法书、多有目睹耳闻,据以著录,不都是汪砢玉所藏,而都一例载录,不曾注明,未免难于区别。中间所载原迹,或全文、或摘录,也没有标出。此书中其它方面亦有失于精审之处,如说唐刻《定武兰亭》有二石,焦山《瘗鹤铭》有三石,则见其真伪不辨。又以李邕书《云摩将军李思训碑》误为李邕《李思训碑》,以宋人所刻《临江帖》误为唐拓,则失其考据。但总观其书,瑕不掩瑜,其于宋、元诸家铭心绝品,以录极详,可见收藏之富,罕有其比。后来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考》、厉鹗 《南宋院画录》,皆借此书而成。另外此书于书跋之后有 “书旨”“书品”,画跋之后有“画继”“画评”,皆杂录旧闻,难免挂一漏万。此书主要版本有:《适园丛书》本、路有抄本、振绮堂有抄本、知不足斋抄本,八千卷楼抄本、《美术丛书》本等。

福惠全书

福惠全书

清人黄六鸿著。该书是作者对地方行政的情况、阅历、经验和体会的记录,分十四部,三十二卷。撰于康熙三十三年,刻于康熙三十八年。书中对州县钱谷、刑名、户口徭役编审、土地清丈、保甲、教育、荒政、邮政等言之甚详,对地方弊端内幕亦有所揭露,是了解清初地方社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黄六鸿为官地方颇具政绩,多次被人称赞,入朝后卷入“长生殿”案被人所诟病,去官后却留下了官箴巨著《居官福惠全书》。《居官福惠全书》是清代最大的一部官箴书,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它以“造福”、“施惠”为理念,体现了的是黄六鸿“仁慈”、“爱民”的慈善思想。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

与《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 皆为六朝古籍《三光经》的一部分,从内容推测本经当在后。述引日华月魄、挹星朝圣、定光真常之道,包括诵法契、服符、服炁、称号、斋忏等内容。后列老子应化三十六名号。

子渊诗集

子渊诗集

元诗别集。6卷。张仲深撰。原书久已亡佚,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6卷。卷首有4篇序:1,至正十六年(1356)郑奕夫序;2,至正十二年危素序;3,后至元五年(1339)单弘序;4,至正十六年杨彝序。据杨彝序中所说“今其友会稽王良与编集子渊之诗若干卷,以刻诸梓”,《永乐大典》所收《子渊诗集》应为至正十六年刻本。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言排律,卷6为五、七言绝句。本集第1个诗题,即《古意三章》,受到危素称赏,认为“托兴深远,忠贞之心盖莫可掩”(《子渊诗集》序)。所谓《古意》,是仿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之作。《子渊诗集》中时有警句,颇受《四库全书》编者的重视,但张仲深虽号称曾“漫游湖海”(郑奕夫《子渊诗集》序),其视野却很少出于家乡四明,所作内容单调,以唱和酬答之作为主。

律抄第三卷手决

律抄第三卷手决

律抄第三卷手决,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六。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此论为旧婆沙。新译本则为唐玄奘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