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山水

    山水

    《作者:冯至现代散文集。冯至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9月初版。列为“文艺丛书”之一。收《蒙古的歌》、《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罗迦诺的乡村》、《在赣江上》、《人的高歌》等9篇;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5月出版增订本,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9集之一,增收《赤塔以西》、《山村的墓碣》、《动物园》、《忆平乐》和《后记》等5篇,并将旧版中的《放牛的老人》改题为《一棵老树》,这是通行的定本。冯至于1930年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写了《蒙古的歌》和《赤塔以西》,在德国求学5年间写了《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和《两句诗》,回国后以欧行乡居生活为题材写成《怀爱西卡卜》和《罗迦诺的乡村》。这6篇欧行游记描绘异域风情,歌吟自然美、人情美,显示了善于领悟自然情韵、体会人生哲理的风格特色。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来到昆明,有感于西南内地山水人物的秀丽纯朴,续写了《山水》后半部的7篇散文。他对于山川自然抱着独特的见解,认为“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面含有无限的永悦的美”,感到“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着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后记》)。可见,他热心于从平凡、天然的山水风物中发掘诗意美,领悟人生哲理,获取陶冶性情的精神滋养,表现出独特的品格。《在赣江上》、《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忆平乐》诸篇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冯至是以诗知名于世的,但这本散文集却占据了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位置,受到了文学史家重视。

  • 陆小曼散文

    陆小曼散文

    《作者:陆小曼《陆小曼散文》是一代才女陆小曼的文字集结,收录其散文、序跋、忆旧等多篇佳作,既藏深情缱绻,亦含见闻感悟,尽显民国文人的才情与风骨。 书中核心篇目深系与徐志摩的缱绻情缘:《哭摩》以泣血之笔悼亡挚爱,字字皆是思念与痛惜;《爱眉小札》两序、《志摩日记》序、《徐志摩诗选》序及《遗文编就答君心》,或追忆二人相知相守的点滴,或记述整理徐志摩遗作的赤诚,成为解读这段民国爱情佳话的重要文献。此外,《泰戈尔在我家》《泰戈尔在我家作客》等文,以细腻笔触还原文学巨匠来访的温馨场景,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中秋夜感》《随着日子往前走》等随笔,于日常点滴中流露真性情,文字清丽而不失厚重;《谈文房四宝》《关于王虔》等则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独到体悟,才情尽显。

  •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作者:柔石作家柔石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合集,本书收录柔石1923年至1930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9个独立篇章展现民国时期社会百态: 《疯人》描写知识分子精神困境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剖析封建婚姻制度 《为奴隶的母亲》聚焦典妻陋习下的女性悲剧 《死猫》《夜底怪眼》等篇目揭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

  • 读书偶译

    读书偶译

    《作者:邹韬奋邹韬奋于1937年由生活书店出版的翻译著作,创作于其因"七君子事件"被羁押于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期间,内容基于1933至1935年流亡英国期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所作的英文笔记。 该书摘译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恩格斯生平与工作、列宁革命理论等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等议题,目录包含“马克思研究发凡”“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的生平和工作”“列宁的时代”等章节。全书通过政治组织理论、哲学思想、经济学分析等维度,系统梳理马列主义理论体系。该书版本包括1937年生活书店初版、1939年生活书店再版及1949年三联书店、新中国书局等多个版本。

  • 1933,聆听民国

    1933,聆听民国

    《作者:佚名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

  • 徐悲鸿随笔

    徐悲鸿随笔

    《作者:徐悲鸿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作者:雷海宗主要收录了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国时期世界局势等方面的论述。精选其关于中国历史、时政及世界局势的深度论述,集中展现这位学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全书以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为核心脉络,前者剖析民国时期的国际格局与西方文化特质,后者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困境,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双重观照。雷海宗以文化形态史观为基石,既认同人类高等文明皆历经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等五阶段的发展节奏,又提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两周论”—— 以淝水之战为界,从殷商西周至 “五胡乱华” 为第一周的古典华夏文明,此后至 20 世纪为胡汉融合、梵华同化的第二周文明,打破了其他文明 “一亡而终” 的定律。他将这一历史洞见融入时局分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审视中国在世界变局中的定位,既追溯文化基因的优劣,也探讨民族复兴的路径,其观点兼具学术创见与时代敏感度,成为理解 20 世纪中国史学界对 “国家出路” 思考的重要文本。

  • 陈独秀演讲录

    陈独秀演讲录

    《作者:陈独秀《陈独秀演讲录》辑录了他横跨数十年的二十余篇演讲精粹,从安徽藏书楼的振臂高呼到中央会议的战略擘画,从文人雅士的聚谈到工农群众的宣讲,完整呈现了这位思想巨擘在历史转折处的思考轨迹,为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密钥。​ 全书以思想演进为暗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时代镜像。早期演讲中,《安徽爱国会演说》奏响 “安徽革命第一声”,字里行间满溢救亡图存的焦灼与赤诚,堪称其爱国思想的起点;《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的演讲》则立足高等教育阵地,传递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理念,为新文化运动播撒火种。在思想启蒙维度,《我们为甚么要做白话文?》以犀利笔触拆解旧文化桎梏,《教育缺点》与《教育与社会》则直指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彰显启蒙思想家的深邃洞察。

  • 梅光迪学案

    梅光迪学案

    《作者:梅光迪梅光迪著,该书收录梅光迪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及私人信函、日记等文献,涵盖其对近代中国人文主义的探讨,涉及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研究,并收录《评提倡新文化者》《英美合作之必然性》等代表性篇目及与胡适等人的往来信件。作为学案体著作,该书系统整理梅光迪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脉络,并弥补相关研究资料不足的缺憾。

  • 陈独秀文集

    陈独秀文集

    《作者:陈独秀文集以编年体例收录陈独秀1903年以来的政论、演说及社会评论等文稿,涵盖民主革命思想、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等内容。第一卷包含《安徽俗话报》系列文章与《亡国篇》,后续各卷延续其思想脉络,系统展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 萧红萧军情书集

    萧红萧军情书集

    《作者:萧红收录了两位现代作家1931至1938年间的情感往来信件及创作手稿。全书分上、下两篇,收录萧红致萧军书信43封(含佚信1封)及回信4封,按“爱需要距离”“适应孤独”等四章展现两人从相知同居到最终分离的情感轨迹。信件内容既包含日常生活的困顿记录,也涉及《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中收录萧红诗作《苦杯》《沙粒》。书中通过原始书信与手稿,客观呈现了二人在鲁迅支持下文学成长与情感裂变交织的历程。

  • 潘光旦随笔集

    潘光旦随笔集

    《作者:潘光旦潘光旦身兼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其作品以文学性笔触探讨人文学科领域。<br/><br /> 该书收录71篇学术随笔,包含《有为有守》《教授为学问之大敌说》《科学研究与科学提倡》等篇目,内容涵盖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优生学等研究方向。书中另收录《黔游一月记》《明陵纪游》及豫晋行程系列文章,以旅行见闻与学术思辨相结合。

  • 冯牧散文精选

    冯牧散文精选

    《作者:冯牧《冯牧散文精选》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历年创作的散文精选结集,由其女儿程小玲女士从《冯牧文集》中分门别类精心萃选成书。全书由《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代序)》和内文正文即第一辑“南云撷彩”、第二辑“岁暮怀人”和第三辑“鸿泥觅迹”和附录1《冯牧年表简编》、附录2《冯牧主要著作目录》,以及《后记》组成。全书文字雅顺简洁,文风典丽蕴藉,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 蒋光慈杂著

    蒋光慈杂著

    《作者:蒋光慈《蒋光慈杂著》收录蒋光慈的政论与杂文、通信与年谱。政论文撰写了“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外报鼓吹国际管理中国之又一论调”、“共产不可不反对”、“并非闲话”,杂文包括为一些作品和刊物所写的小引、卷头语、序、编后、后记等。

  • 蒋梦麟讲学术文化

    蒋梦麟讲学术文化

    《作者:蒋梦麟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浙江余姚人。他曾中秀才,后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西潮》《新潮》等。书中汇集了蒋梦麟的教育学术主张、演讲、文化感想、人物评传等内容,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这些篇目均从蒋梦麟的多部著作中遴选而成。

  •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作者:冯至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冯至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80 年代末的重要学术文章。上卷为中国文学部分,收录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谈〈儒林外史〉》等文章,涉及冯至对杜甫及杜诗的研究与思考、文学评论及为一些作品所写的序言等。下卷为外国文学部分,包含《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歌德与杜甫》等,介绍、评述了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同时收录部分译本序言。此外,书中还附一篇冯至《自传》及主要著译目录。

  • 书林新话

    书林新话

    《作者:曹聚仁曹聚仁(1900—1972)著。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书林新话》由《书林新话》(上卷《读书散记》14篇,中卷《蠹话甲录》10篇,下卷《蠹话乙录》22篇)同《小说新语》两种书合刊而成。关于前者,作者声辩道,叶德辉“曾写一本谈版本源流的书,题名《书林清话》,那是一本好书。我可要交待一句,我的《书林新话》,并非《书林清话》的续编,也无意于版本源流的考订的”(《后记》)。其首篇《我的读书经验》,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总结了其30年代中期形成的读书观,即:(1)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2)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3)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因此,他对青年人读书的忠告是——“爱惜精神,莫读古书!”次篇《颜李学派之读书论》,实系研究颜、李学派读书方法的学术散论,旨在倡言和弘扬读书、治学和立身的“独往独来的精神”。其余各篇如《无经可读》、《书的故事》、《书的命运》、《买书》、《卖书》等收入《读书散记》的随笔,也都有趣有益。而“蠹话甲、乙录”则是作者藉其独立不拔的读书观作读书实践的记录,行文处处可见其自己的见解,且娓娓道来,特别易于深入人心。《小说新语》是作者有关文艺见解的随笔集《文艺近思录》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文字和思想俱佳的写作特点。

  • 姚名达文集

    姚名达文集

    《作者:姚名达收录了姚名达 1925 年至 1942 年期间撰写的重要论著和代表文章。包括《论史学》《&lt;邵念鲁年谱&gt;・序例》《&lt; 章实斋遗书 &gt; 叙目》《致顾颉刚函之一》《致胡适函》系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跋》《&lt; 中国目录学史 &gt;・自序》《秦始皇统一战国的政略和战略(遗稿)》《史理释义》等,既选录了姚名达在目录学、史学史、史学理论等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也收录了其在政治时论、社会动态方面的精彩论述,展现出他的学术研究既有客观严谨性,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关怀。

  • 大学的意义

    大学的意义

    《作者:梅贻琦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文集,书中选编了梅贻琦的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分为 “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演讲”“清华之为清华” 四章。“大学与教育” 章介绍了他对大学的理解、教授的责任、做学问的方法等;“青年的使命” 章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如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等;“校长的演讲” 章收录了其就职演说等内容,体现了治校态度;“清华之为清华” 章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

  • 理想人生

    理想人生

    《作者:冯友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是哲学家冯友兰创作的随笔集,书中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批判将中西文明简化为兵商冲突的观点,分析中国哲学的形式系统与实质系统特征。收录《论风流》等章节揭示"风流是一种人格美"的审美哲学,并对梁漱溟"直觉认中"观点进行理性批判。该作品延续冯友兰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质朴文风探讨人生本质、哲学精神与境界追求。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译注

水经注译注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研究传注、方言、外来语也有重要价值。然亦有讹误,如沿袭原著的“黄河重源”说,南方诸水记载多纰缪,引用资料有怪诞之说。宋代以后渐形成研究《水经注》的“郦学”,清代为鼎盛期,约可分为考据、词章、地理三个学派。在传抄过程中讹脱甚多。明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清人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人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水经注》、王国维《水经注校》都是著名的精校版本。光绪十八年刊行的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以殿本为底本,汇集了明清各家校勘成果。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闻一多文艺评论集,收文(含书信)17篇。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有多少人是曾经对于诗发表过意见,但那意见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真理;那是一种个人的偏见,因为是偏见,所以不一定是对的……

半塘定稿

半塘定稿

二卷。王鹏运撰。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羊城(广州)刻本、光绪三十三年小放下庵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清名家词》本、民国三十七年金陵京华印书馆重刊本、1949年成都薛崇礼堂《清季四家词》本等多种。京华本系其侄孙王序灏、王序宁据羊城刻本重刊,卷首有小像并朱祖谋序、钟德祥光绪三十年序,附录蔡丐因《王鹏运传》及民国三十七年蔡济舒跋。《清季四家词》本,卷首增刊王鹏运自撰《半塘僧鹜传》,卷末增况周颐《半塘老人传》。王鹏运一生词作编为九集:《袖墨集》、《虫秋集》、《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统名《半塘词稿》。各集有《薇省同声集本》、家刻本、钞本。据谭志峰《王鹏运及其词》列表统计,现存六百三十八首。词人晚年亲自删汰,选出一百三十九首,编为《半塘定稿》,交由朱祖谋校雠并作序,于光绪三十一年刻于羊城。朱氏惜《定稿》“刊落泰甚”,又编《半塘剩稿》刻印行世,收词五十馀首。朱祖谋序云:“半塘词尝刻于京师,为丙、丁、戊三集。今刻于广州者,乃君裒其前后七稿,删汰几半,仅存百许首,自定本也。”“君词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君词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与周止庵(济)氏说契若针芥。”钟德祥序云:“今再读其遗词,幼(窈)眇而沈郁,义隐而指远。”王鹏运各种词集,唯《半塘定稿》流传较广,《虫秋》、《南潜》二集已佚。南京图书馆虽收藏宏富,亦仅《味梨集》等四种。

石鼓论语答问

石鼓论语答问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有《石鼓论语答问》、《易经总说》、《曲礼口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等。谥文端。光宗时,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期间撰此书,故名《石鼓论语答问》。此书阐发《论语》义理,持论较平允,但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疏误,虽然如此,仍不失为一本较有价值的书,朱熹以为近于道。《四库全书》底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杂学辨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1166) 何镐 《跋》。《杂学辨》成书于乾道丙戌(1166年),《记疑》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6年)三月。朱熹认为,晋宋以来,所谓佛、老的异言异学盛行,人们深受其影响。苏轼、苏辙、张九成、吕希哲为显贵名誉之士,其学乃不知德性命之根源,反引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籍 (《杂学辨·后序》) ,贻误后学。朱熹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孔孟之道不明,不顾流俗讥议,撰著此书,以指斥其谬。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一卷,日本圣德太子撰,编号二一八五。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