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浦江清文录
《作者:浦江清》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浦江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出版。该书辑录作者生前发表的11篇论文。大致以类相从,共分5组。第一组两篇,均为考证史实之作。《八仙考》是作者最早的一篇论文,对每一位神仙的传说来历,八仙的会合,以及八仙传说与神仙画、神仙戏的关系,均作了详细考证。《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篇对世传为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作的《花蕊夫人宫词》进行了辨误。历史上共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为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称小徐妃,又号花蕊夫人;一为后蜀主孟昶之妃,四川青城人,亦号花蕊夫人。作者根据传世的《花蕊夫人宫词》内证考定宫词作者并非后蜀孟昶妃,而是前蜀王建的小徐妃,即后主王衍的生母。宫词内容多为前蜀宣华宫中的景物和游乐故事。篇末附宫词校定本和诸本次第表。 第二组《词曲探源》、《词的讲解》、《评王著〈元词斠律〉》等篇是讲解词曲之作。《词的讲解》一文对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的14首《菩萨蛮》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笺释和评论,并借此阐述了词的体制、声律的源流演变。《评王著〈元词斠律〉》就曲律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与王玉章《元词斠律》不同的意见。作者认为,王氏在分正衬等问题上过于拘泥,以至得出一些难以令人信服的结论,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王说之不可尽从。 第三组《论小说》和《谈〈京本通俗小说〉》是两篇探讨古代小说的论文。前者说明“小说”在古代有广狭不同的几种意义,并与西洋的小说概念作了比较。后者援引史书和宋人笔记证明《冯玉梅团圆》、《菩萨蛮》等话本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非后人所能臆造,从而证明这些小说确为南宋流传下来的话本。 第四组《逍遥游之话》和《评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是两篇有关古代宗教、法术和方士思想的论文。第五组是《屈原》和《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前者综论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后者联系屈原生卒年月的推算,探讨了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岁星纪年问题。编校者吕淑湘在本书序言中评论该书时说:“考据论断都有精到之处,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
-
红花地之守御
《作者:丘东平》 现代短篇小说集。丘东平著。 上海一船书社1940年9月初版。内收《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通讯员》、《中校副官》、《骡子》、《慈善家》、《朋友之间》、《白马的骑者》、《长夏城之夜》等短篇小说10篇。本集所收的小说都是作者初期或前期的作品。其中《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和《通讯员》4篇,是一组最早反映苏区斗争题材的短篇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多嘴的赛娥》描绘了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童养媳赛娥,在一次为红军传递情报时不幸被捕。但这位被人误解为“多嘴”的农村妇女,为了保守机密,至死仍“坚决地紧闭着嘴”。《红花地之守御》抒写红军战士在一次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通讯员》是作者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描写勇敢机智的通讯员林吉,在一次护送战友去梅冷城的途中,因战友的闪失而失利。战友牺牲后,尽管负责人多次加以安慰,但具有责任感的林吉心里“好象起了不可排解的苦痛”,终于由内疚而自责,最后开枪自尽。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左翼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鲁迅和茅盾曾于1934年将它选入《草鞋脚》一书,向国外读者推荐,并在附录《简介》中指出,“在所有现代中国描写‘苏区’生活的小说中,这篇是直接得来的题材,而且写得很好”。
-
悦心集
《作者:雍正》五卷。清世宗(1678—1735)御编。清世宗名胤祯,爱新觉罗氏,满族,康熙第四子,清朝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帮助取得帝位,即位后,打击朋党,清除异己,借故禁锢杀戮隆科多、年羹尧。施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创立军机处,改变康熙年间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屡兴文字狱。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坚持对新疆准噶尔的用兵。对外,于雍正五年 (1727)与沙俄订立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 《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悦心集》是清世宗的一部杂纂之作,清世宗之所以编辑悦心集,正如他在自序中说道:朕生平澹泊为怀,恬静自好,乐天如命,随境养和,虽身处繁华,而寤寐之中,自觉清远闲旷,披阅经史之余,旁及百家小集,其有寄兴萧闲,佳章好句,散见简编,或如月当空,或如凉风解暑,或如时花照眼,或如好鸟鸣林,或如泉响空山,或钟清午夜,足以消除结滞,令人心旷神怡,因随意采录若干,汇为一书,名之曰悦心集。此书收辑一百三十多著者的诗文集,有陶潜、白居易、吕严、邵雍、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九渊、陆游、吴澄、唐寅、屠隆、陈继儒等。全书共五卷,摘录内容有庄语、逸语、清语、趣语、浅近语。人有仕、有隐、有儒、有释、有高名、有无名,不只一家。此书特点言近指远,辞简味长。《悦心集》有 《丛书集成初编》本。
-
蛰居散记
《作者:郑振铎》散文集。郑振铎著。1951年5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收散文19篇,前有《自序》,后有“附录”《忆愈之》。此书出版时,又有《新序》一篇。八年抗战期间,作者蛰居于上海,胜利后,作者要将蛰居期间的所见所闻,用散记的形式写出来。在开始的《自序》中,说明自己在“劫后余生,痛定思痛”之时,撰写《蛰居散记》的目的,是“可以使将来的史家们仍有些参考”的。《自序》写于1945年8月20日,自此陆续撰写,大多发表在上海的《周报》上。这些文字,有怀念之作,如《悼胡咏骐先生》、《记刘张二先生的被刺》、《韬奋的最后》、《记几个遭难的朋友们》、《记吴瞿安先生》等; 也有蛰居生活的记实,如《最后一课》、《烧书记》、《“废纸”劫》、《售书记》等;还有当时生活的写照,如《暮影笼罩了一切》、《野有饿殍》、《鹈鹕与鱼》、《坠楼人》、《从“轧”米到“踏”米》等等。这本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沦陷时期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它歌颂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也使投降侵略者的民族败类毕现原形。这薄薄的一册散记,虽不能作为“千秋龟鉴”,却从某些侧面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作者的坚贞乐观的胸怀,表现了他那爱国深情。这一组散记,写于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但却迟迟没有出版单行本。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才由上海出版公司印行,被列为“文艺复兴丛书”之一种,并写了那篇《新序》。《忆愈之》作为“附录”,是因为关于胡愈之病故的误传,早已证明为“海外车坡”之谣了。
-
蠲戏斋杂著
《作者:马一浮》儒学大师马一浮所著。马一浮,号蠲戏老人,一生著述宏富,在哲学、经学、文学、史学等多领域造诣深厚。 书中内容广泛,涵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阐释。马一浮凭借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独到解读,生动展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读者打开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内涵的大门。在哲学层面,他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深入探讨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等基本问题,形成独特哲学观点,有力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传承。 从文学角度看,《蠲戏斋杂著》尽显马一浮先生的卓越文学造诣。其文章思想深刻,文字简洁流畅又不失典雅古朴,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也极具价值,以深厚文化底蕴和敏锐洞察力剖析历史现象,为历史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与观点,助力读者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自问世以来,《蠲戏斋杂著》成为后世学者研究马一浮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资料来源,诸多学者在儒家思想、中国哲学、文学等研究中频繁引用,从中汲取智慧。同时,它也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热情,意义深远。
-
马一浮之序、启、跋、记、传、铭、赞、书札
《作者:马一浮》本书是国学大师马一浮之序、启、跋、记、传、铭、赞、书札辑录。
-
濠上杂著
《作者:马一浮》马一浮学术思想与人生感悟的精华集成,其内容横跨哲学、儒学、佛学、文学、书法等领域。 书中,马一浮深入阐释 “理气一元” 本体论,以易学 “生生之为易” 思想为引,指出理与气是宇宙运动不可分割的两面,展现宇宙生命的运动与人性完善,将太极与佛教法界概念相联系,贯通中西哲学思维。在儒学领域,他以宋明心性之学为根基,借助先秦易学方法解读义理,旁征佛学印证儒家思想,强调复性去蔽的人性论,认为人需通过克己摆脱气质与习气之蔽,恢复本善之性。 马一浮打破学科壁垒,在书中巧妙融通儒释思想,为传统文化融合开辟新思路。同时,身为诗人与书法家,他也分享了对诗词创作、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彰显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濠上杂著》不仅是研究马一浮学术体系的关键著作,更为后世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多元融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
云梦断忆
《作者:陈白尘》陈白尘作。三联书店1984年1月出版。这是作家于1982年赴美期间写就的一本回忆“文革”期间“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共八篇。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作家“触动十年动乱某些伤痕之处”,本意是为了思索十年动乱的根源。因而,这本集子虽写的是些零碎的对于“干校”生活的“断忆”,却努力透过那个年代各色人等音容笑貌的回想,对放牧鸭群的描述,对日常起居、住行、探亲的追忆,表达对那场浩劫的满腔憎恶,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友爱的向往,以及对法西斯专制主义的义愤。云梦位于湖北,古为泽国,“文革”中为文化部干校所在地。作者以此为空间背景,细致地回忆、抒写了人生旅途上一段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历。如所居的无门茅舍的被盗,当鸭倌与鸭群同乐同悲,被打成“黑帮”的经历,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无不于自嘲中透出辛酸,于风趣中透出凄婉,于诙谐中透出愤懑。在写法上,由于阅历的丰富及思想的深邃,已绝无情节和景色的堆积,而是运用刚健浑厚的杂文式笔法,常从一事、一人、一景生发开去,使纵横之笔上升到理性的境界。信笔抒写,如行云流水,漫不经心,却令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
李大钊选集
《作者: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现代思想家、革命家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后的著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13年至1926年的论文、演讲、杂文、讲义等,共133篇。由于书中所收文章都是按写作和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也大致反映了作者革命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历程。1913年至1916年夏的文章,如《国民之薪胆》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以满腔热情激励国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民主改革。1916年夏,作者由日本回国后,即参加了由《新青年》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晨钟之使命》、《青春》等文,热切地表现了他对青年、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即渴望一个年轻进步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真理之权威》,张言论之权威,以言论之自由,示良知之自由。十月革命后,作者撰文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是20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应当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前进。这些文章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世界新形势下新的觉醒。“五四”前夕,作者著《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要求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最痛苦最悲惨的农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惟此才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五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短小精悍的杂文,猛烈抨击了旧势力,积极支持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作者为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作了许多重要文章,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我国较早而且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的名作之一。
-
南行集
《作者:连士升》《南行集》是新加坡知名报人、作家连士升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世纪中期。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南方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全书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南国画卷,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南行集》共收录了数十篇散文,按地域和主题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幅精致的画作,细腻地描绘了南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例如,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篇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独特魅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描写广州、厦门等城市的篇章中,作者则通过对城市风貌、历史遗迹和市民生活的观察,揭示了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
蒲桥集
《作者:汪曾祺》散文集,书中题材极为广泛,无论是草木虫鱼、瓜果食物,还是人物风景、文化掌故,皆被汪曾祺纳入笔下。在《葡萄月令》里,他以时间为序,从一月到十二月,将葡萄的生长过程娓娓道来。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对自然之物和谐韵味的深刻理解,让人仿佛亲眼见证葡萄的四季轮回。在《跑警报》这一独特篇章中,汪曾祺把视角聚焦于战争岁月里 “跑警报” 这一日常事件。他没有着重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描绘出在跑警报过程中,男孩女孩借机约会、有人意外捡到金戒指等有趣场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民族的得与失 。 《蒲桥集》的语言平淡自然又韵味无穷,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生动传神。就像他在描写生活琐事时,三言两语便能勾勒出鲜活的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汪曾祺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从平凡的点滴中发现美好,再用文字将这些美好传递给读者。阅读《蒲桥集》,就如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听他讲述生活中的种种趣事,感受那份闲适与淡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翻开这本书,能让我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的本真。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译注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研究传注、方言、外来语也有重要价值。然亦有讹误,如沿袭原著的“黄河重源”说,南方诸水记载多纰缪,引用资料有怪诞之说。宋代以后渐形成研究《水经注》的“郦学”,清代为鼎盛期,约可分为考据、词章、地理三个学派。在传抄过程中讹脱甚多。明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清人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人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水经注》、王国维《水经注校》都是著名的精校版本。光绪十八年刊行的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以殿本为底本,汇集了明清各家校勘成果。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闻一多文艺评论集,收文(含书信)17篇。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有多少人是曾经对于诗发表过意见,但那意见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真理;那是一种个人的偏见,因为是偏见,所以不一定是对的……
半塘定稿
二卷。王鹏运撰。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羊城(广州)刻本、光绪三十三年小放下庵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清名家词》本、民国三十七年金陵京华印书馆重刊本、1949年成都薛崇礼堂《清季四家词》本等多种。京华本系其侄孙王序灏、王序宁据羊城刻本重刊,卷首有小像并朱祖谋序、钟德祥光绪三十年序,附录蔡丐因《王鹏运传》及民国三十七年蔡济舒跋。《清季四家词》本,卷首增刊王鹏运自撰《半塘僧鹜传》,卷末增况周颐《半塘老人传》。王鹏运一生词作编为九集:《袖墨集》、《虫秋集》、《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统名《半塘词稿》。各集有《薇省同声集本》、家刻本、钞本。据谭志峰《王鹏运及其词》列表统计,现存六百三十八首。词人晚年亲自删汰,选出一百三十九首,编为《半塘定稿》,交由朱祖谋校雠并作序,于光绪三十一年刻于羊城。朱氏惜《定稿》“刊落泰甚”,又编《半塘剩稿》刻印行世,收词五十馀首。朱祖谋序云:“半塘词尝刻于京师,为丙、丁、戊三集。今刻于广州者,乃君裒其前后七稿,删汰几半,仅存百许首,自定本也。”“君词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君词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与周止庵(济)氏说契若针芥。”钟德祥序云:“今再读其遗词,幼(窈)眇而沈郁,义隐而指远。”王鹏运各种词集,唯《半塘定稿》流传较广,《虫秋》、《南潜》二集已佚。南京图书馆虽收藏宏富,亦仅《味梨集》等四种。
石鼓论语答问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有《石鼓论语答问》、《易经总说》、《曲礼口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等。谥文端。光宗时,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期间撰此书,故名《石鼓论语答问》。此书阐发《论语》义理,持论较平允,但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疏误,虽然如此,仍不失为一本较有价值的书,朱熹以为近于道。《四库全书》底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1166) 何镐 《跋》。《杂学辨》成书于乾道丙戌(1166年),《记疑》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6年)三月。朱熹认为,晋宋以来,所谓佛、老的异言异学盛行,人们深受其影响。苏轼、苏辙、张九成、吕希哲为显贵名誉之士,其学乃不知德性命之根源,反引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籍 (《杂学辨·后序》) ,贻误后学。朱熹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孔孟之道不明,不顾流俗讥议,撰著此书,以指斥其谬。
胜鬘经义疏
胜鬘经义疏,一卷,日本圣德太子撰,编号二一八五。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