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士升

- 姓名:连士升
- 别名:连子云
- 性别:男
- 国籍:新加坡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民族族群:
连士升(1907年-1973年),新加坡华人散文作家。曾用名连子云。男。祖籍福建福安。出身于书香门第,但父母早丧,孤身一人在艰难中刻苦求学。1931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曾在国立北京图书馆从事研究工作多年,后在广东岭南大学任教三年。1947年离开中国,到新加坡定居。1948年受聘于南洋商报社,担任主笔20余年。又曾任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大学董事、国家剧场委员、新加坡作家协会顾问等职。连士升嗜好买书、读书、著书,毕生惜时如金,苦读勤写,在新马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游记和回忆录等作品。已出版的主要有散文集《回首四十年》(1952)、《南行集》(1955)、《春树集》(1960)、《给新青年》(1963),杂文集《闲人杂记》(1957),书信集《海滨寄简四集》(1963)、《落霞集》(1974)、《孤鹜集》(1974)、《秋水集》(1975),游记《祖国纪行》(1948)、《塞纳河两岸》(1950)、《地中海之滨》(1950)、《大西洋一角》(1950)、《印度洋舟中》(1950),传记《西方英雄谱》(1953)、《泰戈尔传》(1961)、《尼赫鲁传》(1965)、《甘地传》(1968)等。其中《祖国纪行》和《塞纳河两岸》等5册游记,曾编成一巨册《名山胜水》出版。1962年,星洲世界书局为他出版了一套《连士升文集》。之后,连士升还拟续出《连士升文集》第二辑,但因病逝而未完成。连士升自40年代末期开始闻名于新马华文文坛,其影响之大,新马地区几乎每一位华文读者都读过他的作品。“他的文笔流畅,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有自然纯真的感觉,未曾虚假。作者为文,一贯保持仁厚长者的风度,从来很少采用刻薄凌厉的词语去骂人”(林琼《文豪连士升》),所以一度曾广受青年读者的欢迎。但作品思想内容较为贫弱,和时代思潮差距较远,因而逐渐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的书
雍录
陕西地方志。南宋程大昌撰。 十卷。大昌字泰之,安徽休宁人。绍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转知泉州,著有《禹贡论》、 《诗论》、《考古篇》等书。程氏以《三辅黄图》、 《唐六典》、 《长安志》、 《长安图记》及绍兴间秘书省诸图互相印证,于绍兴年间(1131—1161)成书。因关中为《禹贡》雍州地,故名。其时陕西已被金兵所占,兼含不忘故土,恢复中原之意。约十万字。杂记关中周、秦、汉、隋、唐、五代之城苑宫殿,山水、郡县、庙陵、苑囿、事物、寺观等类,以及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和职官、军制的变迁。附有地图,并作说明,颇足参考。
饮膳正要译注
元代忽思慧撰著的中医食疗学著作。共3卷。成书 于至顺元年(1330年)。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治疗法专著。系作者在任元代宫庭饮膳太医期间,对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及其他有关知识的总结。全书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述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患病期间的饮食制度、饮食的卫生要求等,主张治病应首先讲求饮食,以饮食疗法为先。书中从人体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健康人膳食标准立论,制订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较多地记载了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并立有专篇记述食物中毒,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以及蒙古族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书中附有168幅食物图画,还保留了一些后来已佚失的书籍,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同光大老
1979年1月1日起在台北《大华晚报》连载,至同年6月23日结束。台北南京出版公司于1980年4月出版单行本。1982年12月皇冠出版社推出新版。晚清同治、光绪两朝,是中国上千年封建社会由没落走向崩溃的关纽。平定太平天国后,清王朝一度号称“中兴”,但文恬武嬉、官贪民穷,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表面的短暂安定局面,很快就被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所打破。清朝的覆亡,一方面是外部势力不断欺凌、侵略的必然结果,而内部统治阶层僵化保守、不思变革,也是读史治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阳的这本小书,即以同光四十余年间先后入参军机的重臣李鸿藻、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阎敬铭、瞿鸿禨等人入手,旁涉财政、军事、外交等方面数十人物,多侧面地探求清末政坛运作机制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可称是高阳鸿篇历史小说巨制《慈禧全传》的番外和补充。
浣纱记
传奇剧本。原名《吴越春秋》。明梁辰鱼作。写赵国上大夫范螽与诸暨苎萝西村施夷光在溪水边定情。吴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雪仇。范蠡献计将西施(施夷光)进吴王夫差。西施以国家为重,毅然牺牲青春入吴。夫差果然沉溺酒色,荒废政事,后被越军围困而自刎。灭吴功成,范蠡即携西施泛湖归隐。剧本着力表现西施的爱国感情和范蠡的谋士风度。其写作与魏良辅整理加工昆腔约在同一时期,音律谨严,曲文华美,一向被认为是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的奠基石,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起过较大作用。
诸史将略
十六卷 , 题(明)刘畿撰,吴承恩等编。全书共十六卷,收辑从上古到明初史籍所载诸多有关军事将领的故事。书前序说明了编书者的意愿是希望通过这些名将故事教化有志青年,为国家储备军事人才的目的。是书为战例选编,从夏商到明初共382 例。每例加有标题,体现战略战术思想 较明确。其各朝战例数如下:夏2、商1、 周3、春秋66、战国27、秦3、汉59、三 国25、晋31、南北朝41、隋唐69、五代 16、宋30、明10。此为明嘉靖45年杭州毛钢刊本。
禅门修证指要
禅宗虽称不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傅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於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峯宗密的《中华傅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磨西来,唯傅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傅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仪序道原的《景德傅灯录》时,也说,“首从於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经登佛地。”由於文字的教义,是用符号,形容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观念,并不等於事物的本身。如果以为文字即是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观念的本身,便永远无法见到文字所要表达的事物了,所以达摩主张“不随於文教”。可是,文字仍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媒介,为了使人达到不立文字的目的,最初还得用文字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