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士升

连士升
  • 姓名:连士升
  • 别名:连子云
  • 性别:
  • 国籍:新加坡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民族族群:

连士升(1907年-1973年),新加坡华人散文作家。曾用名连子云。男。祖籍福建福安。出身于书香门第,但父母早丧,孤身一人在艰难中刻苦求学。1931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曾在国立北京图书馆从事研究工作多年,后在广东岭南大学任教三年。1947年离开中国,到新加坡定居。1948年受聘于南洋商报社,担任主笔20余年。又曾任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大学董事、国家剧场委员、新加坡作家协会顾问等职。连士升嗜好买书、读书、著书,毕生惜时如金,苦读勤写,在新马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游记和回忆录等作品。已出版的主要有散文集《回首四十年》(1952)、《南行集》(1955)、《春树集》(1960)、《给新青年》(1963),杂文集《闲人杂记》(1957),书信集《海滨寄简四集》(1963)、《落霞集》(1974)、《孤鹜集》(1974)、《秋水集》(1975),游记《祖国纪行》(1948)、《塞纳河两岸》(1950)、《地中海之滨》(1950)、《大西洋一角》(1950)、《印度洋舟中》(1950),传记《西方英雄谱》(1953)、《泰戈尔传》(1961)、《尼赫鲁传》(1965)、《甘地传》(1968)等。其中《祖国纪行》和《塞纳河两岸》等5册游记,曾编成一巨册《名山胜水》出版。1962年,星洲世界书局为他出版了一套《连士升文集》。之后,连士升还拟续出《连士升文集》第二辑,但因病逝而未完成。连士升自40年代末期开始闻名于新马华文文坛,其影响之大,新马地区几乎每一位华文读者都读过他的作品。“他的文笔流畅,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有自然纯真的感觉,未曾虚假。作者为文,一贯保持仁厚长者的风度,从来很少采用刻薄凌厉的词语去骂人”(林琼《文豪连士升》),所以一度曾广受青年读者的欢迎。但作品思想内容较为贫弱,和时代思潮差距较远,因而逐渐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的书

苕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康熙秀水县志

十卷,清任之鼎修,范正辂纂。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乾隆印本。首有康熙二十四年吴源起、康熙二十三年范正辂、康熙二十四年杜臻序。秀水县,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地置秀水县,治今浙江嘉兴市。明、清与嘉兴县同为嘉兴府治。1912年与嘉兴县合并设置嘉禾县。卷一建置沿革、分野、山川、方域(附乡都)、城池、坊巷、市镇、桥梁、塘堰;卷二公廨、学校、祠祀、仓廒、驿递、坊表、寺观;卷三户口、田赋(附贡课)、兵政、盐政、岬政、物产、风俗;卷四官师、科甲、荐举、贡举、武举、封荫、乡饮、舍选、橡史;卷五帝纪、妃御、名宦、名臣、先达、儒林;卷六文苑、材武、孝义、隐逸、列女、侨寓;卷七翰墨、仙释、方伎、古迹、丘墓、祥异、佚事;卷八赋、诗、诗余;卷九序、记;卷十记、杂文、典籍。秀水县志仅存两部,一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刻李培修、黄洪宪等纂十卷本,次即此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及其后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十五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日本内阁文库等有藏。

小儿痘疹方论

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原,认为五脏六腑秽液或皮膜筋之秽液皆为发痘疹之毒。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 《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冯燕传

唐代传奇小说。沈亚之撰。《沈下贤文集》卷4、《太平广记》卷195、《文苑英华》卷795、《唐人说荟》、《龙威秘书》、《艺苑捃华》、《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晋唐小说畅观》、《旧小说》均收有本篇。故事叙述魏地冯燕因打抱不平杀人,逃往滑城。滑州刺史贾耽赏识其击球斗鸡才能,留于中军。后来冯燕与一妇人私通,妇人之夫张婴察觉后屡次殴打妻子。妇人娘家人因此怨恨张婴。一日张婴醉归,冯燕恰宿其家,急忙藏匿,遗落了头巾。张婴睡熟后,冯燕指着头巾,命妇人取来,妇人误给了其夫的佩刀。冯燕不杀张婴,却杀了妇人。次日张婴见到死尸大惊,邻里不信他的解释,妇人娘家人也认定是张婴所杀。经官府行刑逼供,问成死罪。处决之日,冯燕忽排开观众上前,自认真凶。贾耽感其义气,愿以官印赎其死罪,天子竟下诏赦免滑城所有死刑犯。传末有赞,认为冯燕有淫惑之心不对,但杀不义的妇人,舍命救无辜的张婴,又是豪侠行为。沈亚之所著传奇以本篇为最有特色,对冯燕形象的塑造较成功。冯燕有残暴狂放,不安份守法的一面(如两次杀人,勾引有夫之妇),又有敢做敢当、讲义气的一面,不是单一性格,反而可信。本文所叙述的冯燕事迹有事实依据,沈亚之作传后,司空图作《冯燕歌》,情节一致。宋代又有曾布作〔水调七遍〕(见《玉照新志》卷2),咏唱冯燕事迹。

金刚经持验录

金刚经持验录,许添诚集,十二篇,第一篇往生净土,第二篇临终瑞相,第三篇得长寿,第四篇得回生,第五篇愈疾病,第六篇救杀戮,第七篇脱刑系枷锁,第八篇救水火险难,第九篇超荐,第十篇及第,第十一篇生子,第十二篇感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