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汪曾祺
  • 姓名:汪曾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高邮人
  • 出生日期:1920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16日
  • 民族族群: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江苏高邮人。卒于北京。自幼生活在一个旧式的书香门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6年入县城第五小学读书,1933年入高邮县中学以及江阴县南菁中学读书。1939年经上海、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其间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受到中文系沈从文教授的阅读、写作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中学当教师。1948年到北京,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北京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2年调北京京剧院任编剧。“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关进“牛棚”,后参与革命样板戏改编。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实现“衰年变法”,在小说、散文创作上引领风骚。1985年在中国作协第四届代表会上选为理事。1997年因病逝世。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本作品集《羊舍的夜晚》。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进入高潮期,一直耕耘到晚年。短篇小说集有《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晚饭花集》《茱萸集》等。其中《受戒》获1980年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有《逝水》《蒲桥集》《菰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其中《天山行色》获1982年北京文学奖。文学评论集有《晚翠文谈》。创作有戏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大劈棺》等。其中《范进中举》获1956年北京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汪曾祺全集》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汪曾祺小说全编》3卷。


他是一位开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自觉地承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的创作传统,使中断数十年的抒情小说在新时期再度复兴,同时带动了何立伟、贾平凹、阿城等青年作家的创作,在8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散文化小说流派。他高度重视地域风俗和民间文化的表现,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典范性作品《大淖记事》《受戒》等,激发和引导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诞生。在长、中、短篇小说种类里他只痴迷短篇小说文体,一生孜孜探求,摒弃“戏剧化”情节,追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引入“散文化”写法,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如《鸡鸭名家》《异秉》《鉴赏家》《职业》《岁寒三友》《八月骄阳》等,形成了一种朴素、典雅、鲜活、深厚、幽默、隽永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和叙事语言,影响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

猜你喜欢的书

明太祖文集[四库本]

文集。 明朱元璋(1328—1398)撰。二十卷。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东)人。为明代开国之君,尊为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贫苦农家,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他先后击败陈友谅,杀韩林儿,俘张士诚。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建明。力主强化皇杈,分封诸王,并大量赐田,而加强了土地的兼并。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加强屯田,办学校、兴科举。是集初刻于洪武七年(1374),翰林学士乐韶凤编录。此本刻于万历十四年(1586),姚士观、沈铁同校勘,十五万六千余字。正文含诏二卷,制、诰二卷,书一卷。敕命四卷,策问、论一卷,乐章一卷,乐歌一卷,文、记二卷,序、说一卷,杂著一卷,祭文二卷,古诗、歌行一卷,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一卷。收有《即位诏》、《农桑学校诏》等,反映其治国之大政方针,颇具史料价值。有万历十四年刻本,《四库全书》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溪蛮丛笑

南宋“五溪”民族志。1卷。南京朱辅(字季公,浙江桐乡人,汉族)撰。“溪蛮”者,取《后汉书》“五溪蛮”之名,指今湘西及其附近一带少数民族。叶钱序谓:“五溪之蛮,今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书中所记为当地民族名称、物产、风俗等,凡80余条,其中主要有木契、钩藤酒、辰砂、茅花被、仡佬裙、葫芦笙、不阑带、娘子布、点蜡幔(即蜡染)、铜鼓、不乃羹、飞(即抛绣球)、筒环、羊楼、踏歌、鼻饮、抢亲、洗面、葬堂、椎结等。有的条目首次见于史籍。为研究苗、瑶、侗、壮、仡佬诸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有《续百川学海》、《古今说海》(嘉靖本、道光本、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格致丛书》、《夷门广牍》、《说郛》(委宛山堂本、商务本)、《四库全书》、《学海类编》(道光本、景道光本)、《养素轩丛录》、《古今说部丛书》、《说库》、《景印元明善本丛书》等版本。

邓夫人苦痛哭存孝

简名《哭存孝》。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本事出《五代史·李存孝传》及《五代史平话·唐史》,衍饰而成。写李克用破黄巢后,命义子家将康君立、李存信镇邢州,李存孝守天党。康、李嫌邢州险恶难守,怂恿李克用易存孝镇之。二人恐存孝记恨,矫传父命,令存孝改名;又回报克用,诬存孝怨恨易守而换姓反叛。克用欲兴兵讨之;夫人刘氏往邢州探明冤情,携存孝及其夫人邓氏回归,以便澄清。康、李恐事败露,谎称刘亲子亚子坠马受伤,赚刘往救;又灌醉克用,乘机进谗,克用令车裂存孝。及克用酒醒,得知实情,追悔莫及,立令收缚二奸。邓氏身背存孝骨殖,痛哭回乡。克用夫妇押二奸至存孝灵前车裂之,以祭冤魂;复以城池一座与邓养老送终。剧将正史中存孝附梁通燕伐晋诸事皆讳去,又将康、李之死改为车裂。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排印。元末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清叶稚斐《英雄概》传奇及近世秦腔《存孝归天》均述此故事。

国朝宫史

乾隆七年(1742),清高宗见明代编有 《明宫史》 一书,乃诏令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编纂本朝宫史。乾隆二十四年,嫌书简约,又令蒋溥、裘曰修重加编辑。乾隆二十六年,再派于敏中、陈孝泳等帮同校录。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全书告成。共36卷,分为训谕,典礼、宫殿、经费、官制、书籍6门,记述清代宫室的各种情况。其中训谕门,收顺治、康熙、雍正的“圣训”、乾隆的谕旨,有许多严令内监参与朝政、崇尚节俭的内容。典礼门,辑录有关礼仪、宫规、冠服、仪卫等规制。宫殿门,记载宫殿苑囿的建置、沿革,并录大量御制诗文。经费门,记录内廷的铺陈器皿、衣服饮馔、年例日用的费用。官制门,主要指内官之制,列出宫内各处使役太监的职守、人数,以及对他们的奖励、惩罚等措施。书籍门,有实录、类纂、总集、目录、类书,校刊等16顶,记载清初官修的重要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康熙字典》等大书的编书缘起、内容等。是书为体现高宗诫谕子孙遵循、效法和警戒之意,所下功力不小,其中许多材料,为以后官修的 《清会典》、《会典事例》和朱筠等奉勅编的《日下旧闻考》等书所征引,是一部研究清代宫廷和历史的重要参考书。是书编成后缮录三册,存藏于乾清宫、尚书房、南书房三处,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但一直没有刊刻。1925年天津博爱印刷局出版铅印本。198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此铅本重印此书出版。

资治通鉴直解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国史四十四讲

《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名家撰写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比如由王国维来讲解先秦的历史,吕思勉来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该书的每一编都有一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门的文章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