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汪曾祺
  • 姓名:汪曾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高邮人
  • 出生日期:1920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16日
  • 民族族群: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江苏高邮人。卒于北京。自幼生活在一个旧式的书香门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6年入县城第五小学读书,1933年入高邮县中学以及江阴县南菁中学读书。1939年经上海、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其间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受到中文系沈从文教授的阅读、写作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中学当教师。1948年到北京,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北京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2年调北京京剧院任编剧。“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关进“牛棚”,后参与革命样板戏改编。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实现“衰年变法”,在小说、散文创作上引领风骚。1985年在中国作协第四届代表会上选为理事。1997年因病逝世。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本作品集《羊舍的夜晚》。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进入高潮期,一直耕耘到晚年。短篇小说集有《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晚饭花集》《茱萸集》等。其中《受戒》获1980年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有《逝水》《蒲桥集》《菰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其中《天山行色》获1982年北京文学奖。文学评论集有《晚翠文谈》。创作有戏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大劈棺》等。其中《范进中举》获1956年北京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汪曾祺全集》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汪曾祺小说全编》3卷。


他是一位开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自觉地承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的创作传统,使中断数十年的抒情小说在新时期再度复兴,同时带动了何立伟、贾平凹、阿城等青年作家的创作,在8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散文化小说流派。他高度重视地域风俗和民间文化的表现,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典范性作品《大淖记事》《受戒》等,激发和引导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诞生。在长、中、短篇小说种类里他只痴迷短篇小说文体,一生孜孜探求,摒弃“戏剧化”情节,追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引入“散文化”写法,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如《鸡鸭名家》《异秉》《鉴赏家》《职业》《岁寒三友》《八月骄阳》等,形成了一种朴素、典雅、鲜活、深厚、幽默、隽永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和叙事语言,影响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

猜你喜欢的书

志贺寺上人之恋

志贺寺上人之恋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54年(29岁时)。它是一个极端境况下的爱情故事。被裹入情欲的圆环的双方分别是:形容枯槁的老和尚(志贺寺上人)、陪着天皇睡觉的女人(御息所)。志贺寺上人(古代日本尊称和尚为“上人”)修习净土法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别无他求,只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修为很高。在其心底,所谓的“现实”就像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画。但老僧无法真正入定。御息所(本意为“天皇歇息处”,代指天皇的侍妾)的出现搅扰了他。御息所来志贺赏花,掀动车帘的一霎,也掀动了老僧的眼睛和心灵——在精神与肉体相交的那种根源上,上人感到了震动,余波激荡,回旋不去,构成闭环……有了爱情,上人的修为就有崩坏的风险了。老僧要如何做?徒具精神的他,将用神思意念去应对和转化这场衰年的痴迷。

道书援神契

道书援神契

《道书援神契》,道教典籍,元代佚名道士撰述,一卷,明代《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此书之序文撰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书考证道教名物之源,卷首有作者自言:书中援引儒家六经为据,考证道教宫观、醮坛、钟磬、香灯、神祗、饼果(附酒)、帐幕、法服、冠裳、圭简、位牌、符简、步虚、章表、跪拜、法尺、法剑、方彩、禁祝、符文、铺灯、附体、手炉、帝钟、气诀、令牌、幡幢、云璈、祷疾、晴雨(附禳灾)、休粮、道士,以上三十四条名物,据称皆本乎儒家古制。从本书考证可见儒道二教文化确有同根同源之关系。
  

鸟语

鸟语

鸟语,中篇小说,徐訏著。全书15小节,完稿于1950年11月30日,香港夜窗书屋出版。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一个传奇唯美的故事。「我」由于患了严重的精神衰弱而去乡下回澜村休养。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奇特的女孩子,这个被世人称为「白痴」的女孩子不通世故无法融入尘世,她无法弄懂国语、算术、自然、地理等知识,却有着一颗与自然贴近的心,她能听懂鸟语,能够理解诗中的情趣,并且透过文字进行诗意的赏析……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三百一十二卷。清张豫章等奉敕编。张豫章生卒年、籍贯、仕履均不详。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下令博采宋金元明代之诗“义尤著者”(《序》)辑成一书。即《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简称《四朝诗》)共三百一十二卷。每代分体各编,自名篇巨集以及断简残编,“罔有阙遗,均稍择而录之。”其目的 “用以标诗人之极致,扩后进之见闻。”该书分宋、金、元、明四部分,其中宋诗七十八卷,金诗三十四卷,元诗八十卷,明诗一百二十卷。共收录自宋迄明末诗人二千二百余家。选诗之序,首为帝制,依次为四言、乐府歌行、古体等,直至杂言,以体分编。四朝之诗纷乱而广博,“虽博识通儒亦无从遍观”,因此,该书对于古代诗歌研究,尤其是别裁得失、考境源流等方面,均具有参考价值。诗前之小传详述作者爵里、仕履,对后人理解、研究作品,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书最初刊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六年(1671)又重新校刊并收录于 《四库全书》 中。

殿阁词林记

殿阁词林记

二十卷。明廖道南撰。廖道南,字鸣吾,蒲圻 (今湖北省蒲圻县)人。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著有《楚纪》等。《殿阁词林记》为记载词林(翰林院别称)殿阁宫坊台省诸臣旧事而编,分殿学、阁学、馆学、宫学、坊学、鹿学、乡学、赠学、艺学、院学等类,仿列传体例,记载诸臣官阶恩遇事迹。卷九以下标题均改为“国子监祭酒黄佐、侍讲学士廖道南同编”,大约是采用了黄佐《翰林记》中的文字,书中标明,示不掠美。廖道南身在词垣很久,熟悉其中掌故事迹,因而该书所录较为可信。该书现存明嘉靖刻本、明书林詹氏就正斋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1923年沔阳庐氏慎始基斋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有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书仪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