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
谈龙录
《作者:赵执信》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一卷,书题得名于首则记载:王士禛、赵执信和洪昇三人谈龙论诗,王士禛本于“神韵”说的立场,不同意洪昇“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的见解,主张“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执信左袒洪昇,强调须有完龙在握:“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此处表明赵执信论诗与“神韵”说的分歧所在:王喜轻逸,赵重质实;王擅长即小见大,赵主张以大概小。二人之诗观,形同水火。赵执信服膺冯班、吴乔,书中自记曾三客吴门,遍求吴乔之《围炉诗话》而不得。吴乔的“诗中须有人在”一语,成为《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主要出发点。如指出王士禛《南海集》中诗多矫情,谓“清新俊逸”的诗风易流于“涂饰”。又谓时人(暗指王士禛)虽反对明七子的着唐人之优孟衣冠,但自己又穿上了宋人的优孟衣冠,所申均系“诗中须有人”之意。《谈龙录》批评王士禛,除了诗学观点对立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两人之间的私事诟厉。因此,《谈龙录》在记事议论之馀还夹带攻讦语调,颇有碍其立论的客观性。如他一面承认王为大家,以朱彝尊与之并立,但又不无微词,批评“朱贪多,王爱好”,以致遭到后世的讥议。有《清诗话》本。
-
小清华园诗谈
《作者:王寿昌》清代诗论著作。2卷。王寿昌著。王氏有感于时人论诗之弊,故“取古人及唐人诗类而系之,以为初学楷式”。 上卷首设总论,概述诗之要领,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等,共28条。其中多儒家诗教观点,如言“诗有五可五不可:可颂不可谀、可刺不可讪、可怒不可疾、可乐不可淫、可哀不可伤”。王氏由此崇尚复古,提出“诗以古为主”。总论以下,撷取宋以前诗之佳句佳篇分类排列,略加评论,以示初学者入门须正,揣摩古诗之意、味、神、法,作为楷模。全书类似古诗句选编,缺乏一定的理论系统;个别评论较为精辟。如论诗韵,说“宜以诗生韵,不宜以韵生诗。意到其间自然成韵者,上也”。《小清华园诗谈》经较勘,收入今人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
-
台湾诗乘
《作者:连横》近代诗话。6卷。连横著。初版本不详。1960年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编印。卷首有苏镜潭《序》、作者《自序》、陈其采题诗。卷后附刊连横《台湾诗荟杂文钞》。该书著于民国初年。评介范围仅限于明末至民初台湾籍诗人及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大陆诗人。全书6卷按时间顺序编次。卷1为明末清初卷,评介郑成功、沈斯庵等人。卷2为康熙、雍正、乾隆卷,评介蓝鹿洲等人。卷3为嘉庆、道光卷,评介姚莹等人。卷4为咸丰、同治卷,评介徐星溪等人。卷5为光绪卷,评介丘逢甲、许南英等人。卷6为清末民初卷,评介林资修、王松等人。它保留了有清一代台湾诗坛的史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苏镜潭《序》称该书旨在“昌明诗教于边陲僻处之区”。作者《自序》也自谓:“余撰此编,亦本斯意。”
-
田间诗学
《作者:钱澄之》诗经注本。十二卷。清钱澄之撰。此书大旨以《诗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家论说,自《毛诗正义》、《诗集传》以外,以宋人之说为多,有十五六家,元代未引,明代仅及四家。所引诸家之中,王安石、杨时、范祖禹、谢枋得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佃、罗愿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而已。钱氏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官学仍恪宗《集传》,然此书已不墨守朱熹一家,显露出倾向汉学之端倪。论者以为其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安徽桐城刊本。
-
谈艺录
《作者:徐祯卿》诗论专著。明徐祯卿撰。成书年代未详。书一卷,二十四则,专论汉魏古诗。其主要内容为创作论,基本观点是重情贵实。认为诗人受外界客观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情活动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有了这个源头,才能由“情”而产生“气”,由“气”而生“声”,由“声”而生“词”,由“词”而生“韵”。这就把诗人的感情活动放到诗歌创作的中心地位。同时,“情”与“气”、“词”等表达得好不好,又需要借助“思”、“力”、“才”、“质”等因素来加以辅助和协调。《谈艺录》的许多观点与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何景明相同,如倡导复古,认为“魏诗,门户也;汉诗,堂奥也”,主张“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但是,《谈艺录》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该书论诗特别强调情:“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戏,怒则为叱咤。然引而成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
-
说诗晬语
《作者:沈德潜》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诗歌之源流、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及历代名人佳制、风格,均有概括论述。作者论诗力主“格调说”,即视诗歌之形式音律为创作关键。“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析立见。”又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古法。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最见功力,所下断语,几成定论,极受后人尊崇。此编虽不脱“温柔敦厚”之极则,亦难免形式主义倾向,而沈氏为诗坛鉴赏名家,诗论流传颇广,故此论远较叶燮《原诗》更有影响。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及《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皆作二卷。《青照堂丛书》本及《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有的版本附有他人评语。近人丁福保辑入《清诗话》,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
全唐诗话
《作者:尤袤》宋代诗论著作。6卷。旧署尤袤著。本书初传时未题著者姓名,明人因书前《自序》有“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一语,而南宋尤袤又曾以“遂初”名堂,便附会为尤袤所撰。尤袤卒于绍熙五年(1194),至咸淳辛未(1271)已作古70余年了。对于这一舛误,清初时人已有考辩。尤侗《艮斋续说》卷8定本书的著者为尤袤之孙尤焴。《四库全书总目》卷197则断言:“考周密《齐东野语》载贾似道所著诸书,此居其一。盖似道假手廖莹中,而莹中又剽窃旧文,涂饰塞责。后人恶似道之奸,改题袤名以便行世,遂致伪书之中,又增一伪撰人耳。”全书共载录320余位唐代诗人的有关资料,全部抄袭自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虽有删繁就简之劳,但草率疏漏颇多,特别是在诗人的取舍方面多有不当,象卢照邻、杨炯、宋之问、崔颢、王翰、高适、岑参、元结等重要诗人均未入选,甚至连代表唐诗发展顶峰的李白、杜甫也遭删弃,实少可取之处。为补《全唐诗话》之缺失,清人孙涛另撰有《全唐诗话续编》2卷。
猜你喜欢的书
徐志摩小说选
本书收录了《吹胰子泡》《童话一则》《小赌婆儿的大话》《香水》《珰女士》等五篇小说。徐志摩的小说华丽而令人神往,遗憾的是他的小说长期被人所遗忘!打开志摩的小说,犹如打开了一坛陈年的琼浆,犹如深山里采撷到一去奇花异草,给你献上一杯美酒,给一捧别样的芬芳。
白话南齐书
《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萧子显撰。五十九卷。原本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分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事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99),迄和帝中兴二年(502)。此为《南齐书》白话文。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清了根篡注并跋。
法华经科注
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必升序,日本养存重刻序,前附隋智顗说观心诵经法,宋与咸录释经六意,法华三分总别图。
瑜伽大教王经
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序品第一,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与阿閦等四佛,及菩萨贤圣天龙八部围绕。世尊顾视金刚手菩萨,放光普照,还入佛身。金刚手菩萨请问因缘?世尊入大智变化瑜伽大教王三摩地,从三摩地出已,说瑜伽大教王经。曼拿罗品第二,真言品第三,三摩地品第四,真言大智变化品第五,印相大供养仪品第六,观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相应方便成就品第八,护摩品第九,嘱累品第十。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凡七卷。西藏译名作试一切如来身语意大密密聚大王本续。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北宋施护译。系阐述瑜伽行者(梵 yogin )到达瑜伽怛特罗(梵yoga -tantra )解脱之最短过程。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内容由十八分组成,依次为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菩提心分、金刚庄严三摩地分、一切如来心曼拏罗分、一切明句行分、身语心加持分、秘密精妙行分、甘露三昧分、最上清净真实三昧分、观察一切如来心分、一切如来真实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金刚相应庄严三昧真实观想正智三摩地分、身语心未曾有大明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胜三摩地分、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一切如来三昧法金刚加持王分、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本经甚受印度之金刚乘及西藏之喇嘛教徒所重视,于西藏大藏经中,所收有关本经之注疏本约有五十余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