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

杨载
  • 姓名:杨载
  • 别名:字仲弘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建宁蒲城(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271
  • 逝世日期:1323年9月15日
  • 民族族群:

杨载(1271—1323年9月15日)字仲弘,建宁蒲城(今属福建)人,后徙杭州。少孤,博涉群书,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延祐初应科举,进士及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至治三年(1323)卒,年五十三。


他的文章深得赵孟頫推重,因而名动京师,《元史·儒学传》说:“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黄溍称赞他的文章“如长风怒帆,一瞬千里”。但他的散文已丧失殆尽。杨载讲究诗法,顾嗣立称“当时之论诗法者,以仲弘为首”,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更谓虞集得诗法于杨载。他是元诗四大家之一,被虞集誉为“百战健儿”。瞿佑曾亲见其诗稿,“字画端谨,而前后点窜殆尽,盖不苟作如是”,惟其认真,字句锻炼便见功力,明胡应麟摘元人五律,便选了杨载诗。他推崇汉、魏、盛唐诗歌,认为学诗应由此入门,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瞿佑《归田诗话》对他的诗作甚为欣赏,认为其诗“沉雄典实”。他的各体诗中都有佳作,最为人传诵的是七律《宗阳宫望月》,这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分韵赋诗者中是“首唱”,又被人称为杨诗中的“绝唱”。七言歌行则写得雄浑流丽,《古墙行》、《梅梁歌》在当时就为人所推许,正见“百战健儿”的风貌。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对杨评价颇高,他序《仲弘集》说:“仲弘之天禀旷达,气象宏朗,开口议论,直视千古。每大众广席,占纸命词,敖睨横放,尽意所止,众方拘拘,己独坦坦,众方纡徐,己独驰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要一代之杰作也。”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两次抨击杨载,那是因为他将《唐音》的编者杨士弘误作杨仲弘。在虞、杨、范、揭四家中,杨诗流传下来最少,因杨死时,其子尚幼,残稿流落,无人编次。今传诗集名《杨仲弘集》,八卷,另有《诗法家数》(四库馆臣认为此书系伪托)。生平事迹见《杨仲弘墓志铭》(《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三)、《元史》卷一九○、《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三七。

杨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徐文长集

徐文长集

三十卷。明徐渭(1521—1593)撰。徐谓著有《笔元要旨》等。据陶望龄所作徐渭小传载,渭尝自称:“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书画流传,时称一绝,其诗亦受人推崇。徐渭所著有《文长集》、《阙篇》、《樱桃馆集》三种,钟瑞先合刻,以成此集。又有商浚所刻,题曰《徐文长三集》,亦即此本。集前有陶望龄、袁宏道所作二传。宏道以为徐渭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望龄称“文长负才性,惟不能谨防节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则说“文长讥评王、李,其执论迥绝时流,”其文类宋唐,诗杂入于唐中、晚。”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铁庵集

铁庵集

诗文别集。宋方大琮著。三十五卷。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一《铁庵方阁学墓志铭》云:“遗文皆精妙可传,有奏议、外制、杂著若干卷。”盖其时集尚未编定。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有方大琮《铁庵集》四十五卷。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所载同。原集久佚,四库馆臣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乃方氏族孙良久、良节等裒辑编成,已非全帙。卷一至三五依奏议、进故事、奏状、奏申、外制、表、启、书、赋、论、策、策问、诗、记、文、序、题跋、祝文、祭文、墓志铭分类编次。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一著录《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明正德刊本(《皕宋楼藏书志》卷九○同),广西按察司按察使族孙良永校正,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族孙良节编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三以为《四库》本及瞿氏藏本“当同出于正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于正德本亦有识语。

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

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

钱基博著,1937至1938年间发表于《国命旬刊》,在《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中,钱基博将克氏兵法大旨概括为三点:(1)战争之道,尤贵迅速决胜;(2)战略无妨政略,外交以辅军事;(3)操纵敌国之舆论,以煽诱敌国之人心,使之厌战而自为瓦解。本书编译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山维兹军事思想之精粹,博引中国古代兵家典籍以印证,发其大义,明其蕴奥,乃钱氏论兵法之精者。

长生胎元神用经

长生胎元神用经

长生胎元神用经,唐无名氏撰。郎肇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论述服气行气之理论及方法。其内容文字,乃摘抄唐代道士所作《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及《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并附郎肇简明注文。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唐氏从保存中医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著有《本草问答》、《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等。是书初刊于光绪十八年 (1892) 。上卷记有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五脏所属、五脏所藏、五脏所主、脏腑所合、脏腑之官、五脏九窍、男女天癸、血气所生、营卫生会、五运六气、经气主治、十二经脉等篇。下卷列全体总论、五脏所伤、五脏所恶、脏腑为病、诸病所属、四时所病、脏腑通治、望形察色、闻音别症、问察病委、诊脉精要、审证处方、气味阴阳、性味宜忌、七方十剂等篇。全书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并以中西医理论对《内经》进行注释阐发。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四五年中西汇通医书单行本。陈先赋《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2) 可供参考。

问佛·观心

问佛·观心

《问佛·观心》精选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佛学作品和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非常高。李叔同的佛学观以及人生观,有很多值得当下的人去学习的地方,感受一下他的思想,品读一下他的诗词,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让我们追随弘一法师的脚步,在红尘俗世问佛观心,品味人生从容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