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

- 姓名:赵执信
- 别名:字伸符,号秋谷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益都(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1662
- 逝世日期:1744
- 民族族群:
赵执信[shēn]①(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益都(今属山东)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右善赞兼翰林院检讨,并担任《明史》纂修官。他少年得志,有异才,负奇气,好饮酒,有狂士之名。康熙二十八年,因在“国丧”期间观看洪昇《长生殿》的演出,被革职。其后50余年中,飘泊江湖,徜徉山水。
赵执信论诗推崇冯班、吴乔。他本人虽是王士禛的甥婿,却对王氏“神韵说”深表不满。他在自己的主要诗论著作《谈龙录》中,曾论及二人在诗歌主张上的根本分歧。他说,王士禛认为“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而自己却认为“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可见,王士禛所强调的是无迹可求、虚幻缥缈的诗境,而赵执信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历历可辨的诗法,主张诗中“须有人在”,“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他们二人一个重神韵,一个重肌理。
赵执信的诗基本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有较强的求实倾向。一些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揭露了官吏欺榨百姓的罪恶行径,对劳苦百姓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两使君》:“侬家使君已二年,班班治绩惟金钱。可怜泪与髓俱尽,百姓吞声暗望天。”又如《甿入城行》,写苏州农民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冲进县城:“一呼万应齐挥拳,胥隶奔散如飞烟。”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还有《水车怨》、《吴民多》、《纪蝗》、《后纪蝗》等诗篇,也都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赵执信写得更多也更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借景抒情、自写怀抱的作品。这类诗大都写得笔力劲健,气势豪放,风格劲峭,如《晓过灵石》:“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妆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以及《山行杂诗》4首,《出都》、《咏江岸拒霜花》、《冷泉关》等,无不格调凄清遒劲,自然而有风致。他的一些写景绝句,以清新淡雅、飘逸洒脱取胜,如《昭阳湖行书所见》:“屋角参差漏晚晖,黄头闲缉绿蓑衣。倦来枕石无人唤,鹅鸭成群解自归。”描绘出一位怡然自得、沉浸于自然美景之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望匡庐不可见》写舟行鄱阳湖时望庐山的感受,自然流畅,情趣盎然。从总体上说,赵诗追求的是清真高直,而含蓄蕴藉不足,吴雯为其诗所作序中说:“结体清真,脱去凡近,”“直而不俚,高而不诡。”
著有《饴山堂诗文集》,凡诗19卷、文12卷。
注:
①“信”,古通“伸”,又通“身”,因而常读为shēn。《集韵·真韵》:“伸,经典作信。”《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引陆德明《经典释文》曰:“信,本又作伸。”这是“信”通“伸”,读如“伸”的例证。另,《周礼·春官·大宗伯》:“侯执信圭;伯执躬圭。”郑玄注曰:“信,当为身,声之误也。身圭、躬圭,盖皆象以人形为饰,文有粗缛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七寸。”陆德明《经典释文·周礼音义》曰:“信,音伸。”按周代礼制,以玉做六种朝聘用的信物,叫作“六瑞”,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信圭”为六瑞之一,“躬圭”也为六瑞之一。据《笼水赵氏族谱》,赵执信从弟有名“执躬”者。可见“执信”“执躬”皆据《周礼》“六瑞”之义而命名。至于赵执信字“伸符”,当也是据“六瑞”而取义,因为“信圭”“躬圭”皆象人形,“躬圭”作屈身状,而“信圭”作伸身状。因而,赵执信之“信”确应读作shēn。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美国沙利文著。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53年出版。由沙利文的同事及学生等整理沙利文1946—1947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讲授的系列课程而成。共22章。主要讨论人际关系、人格发展以及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是心理学、精神病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至今仍然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三官及诸神说禳灾安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动土兴工修造之后,供养诵经,以消灾求福,国泰家安。其中所避诸恶煞,不少名称与《太上老君说安宅八阳经》同。
儒林公议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田况撰。 《稗海》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二卷,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均作一卷。本书主要记载宋初建隆至庆历间(960—1048)数十年中北宋的政治事件以及皇帝、大臣们的言行片断,也有一部分涉及五代十国时的事情。共九十多则,不分时间先后,文字长短也不一,短的几十字,长的达千言。作者虽为夏竦幕僚,但对于夏竦所深嫉的富弼、范仲淹等人,常赞不绝口,书中对北宋党祸之起甚为关心,但能不标榜门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笔记小说大观》本的《提要》认为:本书“颜曰‘公议’,庶几当之无愧”。书中有些政事描叙,能写出人物的性格,可当传记文学看。如关于为皇太后祝寿的问题,范仲淹力持己见,要按规定办事,使皇太后很不高兴,要兴师问罪,曾经推荐过范仲淹的晏殊知道后,十分害怕,马上把他叫去训一顿,但范不肯迁就,回去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观点,其刚直不阿的性格有较好的表现。它如陈彭年为皇帝修改文章、范仲淹屡犯吕夷简之锋等故事,也有一定的小说气味。
中国通史(第一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一卷——导论》本卷是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即编纂理论部分。本书共分9章,着重论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国家与法,社会意识形态,史学体裁与历史文学,中国和世界等问题。本书采用序说、综述、典志、传记这种独创的新体例编写中国通史,贯串古今,以阐述多民族国家历史为主旨,联系世界历史考察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唐史论断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 (今河南禹县) 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指斥仁宗的奢侈荒靡,对好友杜衍等人的过失,也直言于朝。后来出知数州,历直史馆、河北都转运使等,一生好古文,善议论,曾著《唐史记》,以唐代君臣行事,论断一代治乱,现仅存《唐史论断》。 孙甫因刘㫬的 《唐书》烦冗芜杂, 遗略多失体法,于是就改用编年体例来编写,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嘉祐元年 (1056年),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写成了《唐纪》一书,此书共七十五卷,因其善恶分明,可为后人龟鉴,而且它又各系以论,共著成九十二篇。孙甫去世以后,《唐纪》一书存入宫中,世间没有流传,以后只有《论断》传世。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曾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将此书刻版印刷,后来蜀版不存,端平乙未(1235年),黄淮又在东阳(今属浙江)刻印此书。后来此书的版本还有《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奥雅堂本、《艺海珠尘》本、《函海》本。
远庵僼禅师语录
十六卷,清本僼说,元视等编,吴道会序,有塔铭。卷首收序;卷一至卷三收住潭州神山资圣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六收住明州太白山天童弘法禅寺语录;卷七收住明瑞寺语录;卷八收住明州瑞严山兴福禅寺语录,住越州平阳山兴福禅寺语录、住明州白云山延祥禅寺语录;卷九收小参;卷十收小参、秉拂;卷十一收秉拂、普说;卷十二拈古、颂古、机缘;卷十三收法语、偈;卷十四收赞;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书启杂著;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