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 夕堂永日绪论

    夕堂永日绪论

    《作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分内外二编,内编主要品评历代诗人及作品,外编主要讨论文法。论诗多独到见解,在文学创作中的文与质、意与势、真与假、空与实、形与神,以及“兴、观、群、怨”等等诸多重要问题上,对于传统的美学思想都有新的发挥和阐述,体现了王夫之的文学思想,收于《船山遗稿》中。

  • 风骚要式

    风骚要式

    《作者:徐衍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张”的轻浮、浅露之作。此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题作“徐衍《风骚要试》一卷”。其他目录类书“试”均作“式”。唐释皎然、辞远均有《诗式》,又有阙名《骚雅式》,以此推之,“试”亦当作“式”。《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风骚要式》一卷,徐衍述,亦未详何人。”

  • 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

    《作者:强行父宋代诗论著作。又称《唐子西语录》或《唐庚诗话》。一卷,三十五条。强行父尝与唐庚同寓京师,日从之游,归记庚口述论诗文之语。庚卒,行父旧所记无存,乃追忆而成是书。唐庚口述于宣和元年(1119)九月至明年正月,强行父追记于绍兴八年(1138)三月。《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集外佚文见于《苕溪渔隐丛话》(作《唐子西语录》)、《诗人玉屑》等,辑选三条附后。是书为语录体。论诗极力推崇杜甫,杜甫以下,复推许苏东坡。唐庚以杜甫《北征》为剖,提倡写诗应“因事以陈词”,因感而发,言之有物。故他讲求用词准确,传对象之形神。他称赞杜甫岳阳楼诗只四十字,“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又述苏东坡以一“阁”字,“俨熟如见病鹤”。他还要求学诗者不应“舍难而趋易”,因为“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

  • 文笔要诀

    文笔要诀

    《作者:杜正伦诗文评著作。唐杜正伦撰。杜正伦,相州洹水(今河北临漳附近)人。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善属文,尤明释典。仕隋为羽骑尉。唐高祖武德中历迁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太宗贞观元年,以魏徵荐擢授兵部员外郎。高宗时贬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文笔要决》新、旧《唐书》均未著录。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文笔要决》一卷,题杜正伦撰。有日本五岛庆太郎藏平安末期(相当我国中、晚唐时期)写本,昭和十八年(1943)据以影印。空海《文镜秘府论》北卷录其“句端”部分,而没其名。此外,印融之《文笔问答钞》、《眼心钞》均摘抄之。文笔之分,乃六朝以来通论,即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要诀,即要法。五代冯鉴撰《修文要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杂论为文体式,评其误谬,以训初学云”。以此推之,则杜氏书当与之近似。惟现存者仅为论述句端语助者。“句端”问题,六朝时已为人所注意,如《文心雕龙·章句篇》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骈文与赋尤重发端。杜正伦首加归纳、解释,引起后人重视,故其价值不可低估。今人王利器有《杜正伦〈文笔要决〉校笺》。

  • 雅道机要

    雅道机要

    《作者:徐寅五代时期诗论著作。1卷。徐寅著。书的前半部实际上是对齐己《风骚旨格》的阐发,多处抄录《风骚旨格》的内容。但其中也表达了徐寅的一些观点,如“明联句深浅”中指出诗的句法须有高度概括力,“明势含升降”中认为诗中之“势”是诗力的表现。《雅道机要》也较多地接受了皎然《诗式》的论诗方法。以为“凡为诗须搜觅”,“辞体若淡,理道深奥”、“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放意深远,体理玄微”,皆有理趣。有《吟窗杂录》本、《诗法统宗》本、《诗学指南》本。《雅道机要》一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作《雅道机要论》,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著录《雅道机要》二卷,云:“前卷不知何人,后卷称徐夤撰。”

  • 笔札华梁

    笔札华梁

    《作者:上官仪诗论著作。唐上官仪撰。上官仪(约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幼出家为僧,尤精《三论》。工于文辞,博涉经史。贞观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作诗,每命继和。永徽初,为高宗草诏得罪武后,坐事下狱死。《笔札华梁》二卷,见录于藤原佐世之《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未题撰人。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录有《笔九花梁》二卷;据中外学者研究,“九”当为“札”字形误,二者实为一本。上官仪时代,正处于律诗形成过程中,士大夫对于诗律知识之要求甚为迫切。该书内容,主要总结六朝以来有关对偶及声病理论,故有“六对”、“八对”、“八病”诸目。魏晋以来诗歌创作偶句之法渐为严密。《文心雕龙·丽辞篇》总结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上官仪则增加至十种,元竞、崔融继续增补,至《文镜秘府论》东卷乃总结为二十九种对。“八病”原为沈约所创,上官仪又提出“龃龉”病,亦为声病。又有“六志”,论述言志之方法;“八阶”则与“六志”接近。其书久佚,部分内容见引于《文镜秘府论》、《小学绀珠》、《玉海》、《诗人玉屑》中。旧题《魏文帝诗格》亦据以改头换面而成。整理本有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 二南密旨

    二南密旨

    《作者:贾岛五代时期诗论著作。1卷。旧题唐贾岛撰。此书《崇文总目》文史类、《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通志·艺文略》八录为贾岛《诗格》一卷,《宋史·艺文志》八作贾岛《诗格密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二南密旨》,当为同书异名。陈振孙谓此书“恐亦依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斥之为“伪本之重儓”。 全书共分十五门,“论六义”、“论风之所以”、“论风骚之所由”、“论二雅大小正旨”、“论变大小雅”等五门均传统诗学之通说,以下十门则其新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以南北宗论古今诗,所谓“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以南北宗论文,首见于王昌龄《诗格》,实以南北地域比论南北二宗。本书则以见意先后而比顿、渐,并以此判教。释虚中《流类手鉴》颇受其影响。其二,论诗题与内容的关系。原文有四十七则,今存二十九则。如称:“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白头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诸如此类,颇为牵强。其三,论总例物象,即揭示一定的物象有何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谓:“幽石、好石,比喻君子之志也。”“白云、孤云、孤烟,比喻贤人也。”这些,对虚中均有直接影响,《流类手鉴》亦专列“物象流类”节。虚中的时代稍后于贾岛,而其书已多受《二南密旨》的影响,其“举诗类例”节又多引贾岛诗,由此看来,亦不得轻易断言《二南密旨》为伪作。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诗学指南》本。今人整理者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

  • 白华山人诗说

    白华山人诗说

    《作者:厉志清代诗论著作。2卷。厉志著。书中论诗标举意气情韵,认为一切好诗,“其诗之胜之处,实其情之过人所致”。厉志以神气情意为统领,于学古与创新关系有独到精辟之见。主要从学诗角度表明诗学见解要不离“学古”一旨。如云:“凡人作诗须求与古会,勿急与今通。急与今通,必绝与古会,而今终亦不通。”他所谓“古”,指唐以前:“推思王及《古诗》第一,陶、阮、鲍、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综其意与气,太白能兼综其情与韵。”

  • 中山诗话

    中山诗话

    《作者:刘攽又名《刘贡父诗话》。北宋人刘攽(1022—1088)撰。一卷,攽有《彭城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熙宁至元祐(1068—1086)间,原书卷数,称说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只是文字详略有所差异,基本内容无别。今常见本均作一卷,约六十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所引多称《刘贡父诗话》。”“名曰‘中山’,疑本无标目,后人用其郡望追题, 以别于他家诗话也。”本书是宋代众多“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以记叙旧闻轶事为主,偶涉考证,间或言及神异,诙谐,内容芜杂,有些甚至与诗歌创作全无关系。而作者记事、议论又时有舛误不当之处,常遭后人非议。书中为后人研究北宋诗坛状况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 三家诗话

    三家诗话

    《作者:尚鎔近代尚鎔著。一卷。所谓“三家”,指清代并以诗才驰名诗坛的袁枚、蒋士铨、赵翼3位诗人。尚氏于3家诗,评价颇高,以为“虽酝酿之功未极深厚,然已如天外三峰,跻攀不易矣”。对其诗的才情、风格、技法等,或褒或贬,持论力求公允。有总论、分论、余论三部分。对三位诗人的个性、作品艺术风格及创作上的得失都有大抵平实的评价。有《持雅堂全集》本和《清诗话续编》本。

  • 春秋诗话

    春秋诗话

    《作者:劳孝舆先秦诗歌史料著作。5卷。清代劳孝舆辑。作者于旧巢故垒中力开生面,择取《左传》中与诗相关者集为此书。卷1《赋诗》收集了《左传》所载各国公卿大夫在宴享赠答诸活动中赋诗的事例31则,体现了春秋时期在政治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诵诗的风气。卷2《解诗》凡33则,多关涉到对《诗经》中某些诗章的解说。卷3《引诗》选录了《左传》中所记人们引诗以证其得失,抒其怀抱者,凡75则,显示了《诗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卷4《拾诗》将散见于《左传》中的古诗韵语轶句加以汇集,分为赋、诵、讴、歌、谣、箴、铭、投壶词、繇词、谚和隐语11类,计35则。卷5《评诗》录吴公子季札观乐一篇,推举为批评典范。本书为研究春秋时期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岭南遗书》及《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丽白楼诗话

    丽白楼诗话

    《作者:林庚白柳亚子1944年作《丽白楼自选诗》系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此为正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的柳亚子书稿手迹。柳亚子与林庚白同为南社社员,但关系较一般社友更为密切。两人订交甚早,1930年代前期他们同在上海,诗酒酬和甚勤。林庚白对柳亚子以兄事之,柳亚子也为林庚白的诗赋才情所折服,情谊深厚。1941年12月林庚白在香港遭日本兵杀害后,柳亚子悲痛万分,特做诗文《林庚白家传》,以悼念故人。之后他着手辑录林庚白生前文稿,并亲自抄录,此篇《丽白楼诗话》是柳亚子在辑录林庚白遗稿过程中由其手缮并联系出版事宜,文稿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丽白楼自选诗》与1994年付梓的《丽白楼遗集》。

  • 冷禅室诗话

    冷禅室诗话

    《作者:海纳川诗话著作。近人海纳川撰。海纳川,未详其人。此书所载,多为清季有名人物之遗闻轶事,如何绍基、曾国藩、石达开、李鸿章、张之洞、杨度、宋教仁等,不徒谈诗而已。有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 养一斋李杜诗话

    养一斋李杜诗话

    《作者:潘德舆诗话著作。清潘德舆撰。此书原系其所辑李、杜诗选集《作诗本经》之《总论》部分,后因《作诗本经》未刊而附于《养一斋诗话》之后。凡三卷(一说二卷),卷一论李白,卷二、卷三论杜甫,多取宋以来各家之论,并逐条加以按语,辩短申长,借他家之言以发表己见。论李白推重朱熹之见:“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以纠历来“诗仙”之评“虚无不可知”;论杜甫则不满元稹、苏轼、秦观等之“集大成”说,以为未窥底奥:“其所以尊之之由,则徒以其包众家之体势姿态而已,于其本性情、厚伦纪、达六义、绍《三百》者,未尝一发明也;则又何足以表洙、泗‘无邪’之旨,而允为列代诗人之称首哉?”此即元好问“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意。所辑各家论李、杜之语,亦颇为精审,便于阅者总揽历代李、杜研究之精华。有《清诗话续编》本。

  • 全闽诗话

    全闽诗话

    《作者:郑方坤诗话。清郑方坤编。十二卷。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属福建)人。雍正进士,官兗州知府。博学多才,好网罗文献。著有《经稗》、《补五代诗话》等。此编荟萃闽(福建)人诗话,及其他有关于闽之诗。全书十二卷,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四卷、明三卷、国朝(清)一卷、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所收自以福建诗人为主,“亦有非闽人而关涉闽事者”(《例言》),计约七百馀家。此书是地域性的诗学论著。所论均为闽籍诗人或与闽地有关诗人之作品。闽地开发远比中原晚,隋以前的诗人,书中仅录郭璞、谢朓、到溉、江淹等四人。而且郭等并非闽人,只是与闽有关。可见当时闽中文化之落后。唐以后闽中逐渐被开发,诗人也多了起来。

  • 偷闲庐诗话

    偷闲庐诗话

    《作者:杨香池诗话著作。杨香池撰。二集。

  • 今传是楼诗话

    今传是楼诗话

    《作者:王揖唐诗话著作。近人王逸塘撰。王逸塘(一作揖唐,1877—1948),原名志详,后改名为赓,字一堂,号揖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曾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后,曾先后在清廷及袁世凯、段琪瑞手下任职。抗日战争期间公开附日,任汪伪政府考试院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48年以汉奸罪被处死刑。王氏嗜诗,早年即有撰诗话以自遣之愿,故遇古今人一篇一句之工者,随时采录,积成《今传是楼诗话》。“传是楼”者,系清初昆山徐乾学藏书之处。王氏妻亦昆山人,其母家比邻楼址,后出资购得原楼旧址,建一新图书馆,定名为“今传是楼”。诗话之名,由此而来。此书以记录近代诗坛之掌故逸作为主。因作者涉足政界甚深,所交多为头面人物,故所记颇具文史价值,如记袁世凯诸子皆能诗,与康有为交往最洽等。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公报社铅印本。

  • 台阳诗话

    台阳诗话

    《作者:王松近代诗话。2卷。王松著。初版本未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年1月重新印行。卷首有郑如兰《序》、邱菽园《序》、作者《自序》、洪月樵题诗。卷末有林辂存《跋》。该书集中评介清末民初台湾籍诗人。由于作者与评介对象属于同籍、同代,故材料较为可信,可资研究近代台湾文学者参考。作者在书中有言曰:“余欲善天下万世以兴起耳;且使他日作史者见之,亦足以资考证。”“论诗则尺寸不能假借,可则可,否则否。”

  • 古今诗话

    古今诗话

    《作者:李颀宋代诗评汇编。本书曾经《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全唐诗话》、《诗人玉屑》、《竹庄诗话》、《诗林广记》等多次称引,但意见诸家著录。《宋史·艺文志》文史类著录有李颀《古今诗话录》七十卷,郭绍虞、罗根泽因疑二书或为一书。李颀生平事迹无考,苏轼有《答李颀秀才以画山见寄》诗,亦不知是否一人。其成书当在北宋之季,南渡之前。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今传《百家类说》本系节编本,仅五十九则。是书以记事为主,博采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小说、诗话、地志、类书,多抄录前人有关诗歌之旧说,而自撰者甚少。

  • 历代诗话考索

    历代诗话考索

    《作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一卷,清何文焕着。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他对历代诗话进行整理和研究,编辑出《历代诗话》,共57卷,收编宋元明历代诗话之作27种。此书前有作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作的自序,后有《历代诗话考索》。因《历代诗话考索》系作者对前人诗话的评述,价值较大,后被单独刊刻,流行开来。

猜你喜欢的书

徐志摩小说选

徐志摩小说选

本书收录了《吹胰子泡》《童话一则》《小赌婆儿的大话》《香水》《珰女士》等五篇小说。徐志摩的小说华丽而令人神往,遗憾的是他的小说长期被人所遗忘!打开志摩的小说,犹如打开了一坛陈年的琼浆,犹如深山里采撷到一去奇花异草,给你献上一杯美酒,给一捧别样的芬芳。

白话南齐书

白话南齐书

《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萧子显撰。五十九卷。原本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分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事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99),迄和帝中兴二年(502)。此为《南齐书》白话文。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清了根篡注并跋。

法华经科注

法华经科注

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必升序,日本养存重刻序,前附隋智顗说观心诵经法,宋与咸录释经六意,法华三分总别图。

瑜伽大教王经

瑜伽大教王经

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序品第一,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与阿閦等四佛,及菩萨贤圣天龙八部围绕。世尊顾视金刚手菩萨,放光普照,还入佛身。金刚手菩萨请问因缘?世尊入大智变化瑜伽大教王三摩地,从三摩地出已,说瑜伽大教王经。曼拿罗品第二,真言品第三,三摩地品第四,真言大智变化品第五,印相大供养仪品第六,观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相应方便成就品第八,护摩品第九,嘱累品第十。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凡七卷。西藏译名作试一切如来身语意大密密聚大王本续。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北宋施护译。系阐述瑜伽行者(梵 yogin )到达瑜伽怛特罗(梵yoga -tantra )解脱之最短过程。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内容由十八分组成,依次为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菩提心分、金刚庄严三摩地分、一切如来心曼拏罗分、一切明句行分、身语心加持分、秘密精妙行分、甘露三昧分、最上清净真实三昧分、观察一切如来心分、一切如来真实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金刚相应庄严三昧真实观想正智三摩地分、身语心未曾有大明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胜三摩地分、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一切曼拏罗成就金刚现证菩提分、一切如来三昧法金刚加持王分、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本经甚受印度之金刚乘及西藏之喇嘛教徒所重视,于西藏大藏经中,所收有关本经之注疏本约有五十余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