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池

杨香池
  • 姓名:杨香池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64
  • 民族族群:

杨香池(1893-1964) ,原名森。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有名的开明人士。1893年出生于凤城文明街。其父杨金石为清光绪乙酉(1885年)科拔贡,善诗文书法。所以杨香池幼承庭训,加之天资聪颖,在文学艺术上显示出其过人之处。一生著述很多。著作计有:《偷闲录集言》《偷闲庐诗话》《偷闲庐敝帚集》《志余随笔》《偷闲庐文集》《偷闲庐诗集》《香池信稿》《溟南异闻》《秋窗梦醒录》《短篇小说》《偷闲庐联话》等十余种。由他主持编写的《顺宁县志初稿》仅一年就编成。当时顺宁县长张问德称赞他为:“香池邃于学,长于诗,留心掌故,富新旧知识。然非余莫能致,一时庆得人。”。因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受到人们的尊敬。远征军第二军驻顺宁时,军长王凌云十分敬重杨香老。经常登门拜访。向他请教诗道。县志中收录了好几首王凌云以“步香池师……韵”为题的诗作。每当晚饭后,王凌云戎装健步到杨香老处拜访请教。他的马弁总是远远的牵着马跟着。腾冲李耕源先生敬重他的学问人品,题写了“蒲门佳士”匾送他。解放后被选为副县长。他还将顺宁改为今天的凤庆。还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64年去世。享年71岁。

杨香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与象征

人类与象征

1960年,85岁高龄的荣格受到诸多普通读者的来信鼓舞,同意出版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让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荣格主持并参与了本书的策划、撰写、编辑和审阅工作。在完成本书主要工作的十几天之后,荣格便一病不起,后于1961年6月安然辞世,享年86岁。本书在全世界影响深远,已被译为近三十种语言,成为普通读者了解荣格思想的上佳读本。 荣格毕生探索人类心灵,而象征是心灵无意识的表达,广泛体现在梦、神话、文化、艺术等形式当中,能帮助我们理解心灵的奥秘。本书概要介绍了荣格思想体系的精髓,共五章,分别由荣格和他指定的四位学者撰写,他本人写了核心的第一章《探索无意识》。

漂泊的灵魂

漂泊的灵魂

《漂泊的灵魂》由《早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三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主人翁克努尔普是个和蔼的流浪汉,流落于城镇之间,寄居于友人的住处,吃着友人们给的食物。克努尔普一直不愿受制于任何行业、地方或是人,甚至还离弃了与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而与他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很可能就是赫尔曼·黑塞本人。克努尔普的流亡是幸福的、专注于自我的。然而,《漂泊的灵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在这个艺术家眼里,自己的解放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克努尔普在一场暴风雪中死去,他来到上帝面前,坦诚自己虚度了一生。然而,克努尔普却被告知,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给芸芸众生带去对自由的一点思念之情。

禹贡锥指

禹贡锥指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清胡渭撰,题二十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旁征博引。主要对 《禹贡》的逐句加注,《禹贡》原文字分句顶格,作者博考载籍,凡郡县分合异同,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平险,讨论详明。尤其对历代黄河徙流变迁,详加论证。

江式论书表

江式论书表

一卷。书论。北朝北魏江式撰。江式(?—523年),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开封)人。北魏书法家。官封骁骑将军,正光间兼著作郎,赠巴州刺史。江式少承家学,擅书法。是书即为江式上于魏宣武帝之表。表中呈述了撰集字书《古今文字》四十篇之缘由。此表主要侧重于文字学之论述,仅间及书法。表中叙述了自仓颉造字至“六书”形成: “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列指出:“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直至本朝文字之演变及书法之发展、变迁。谓:“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收……后诸方献篆,无出邕者。”“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表上于宣武帝后,得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史,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江式于是开始撰集字书,大体依许慎《说文》为本,上篆下隶。惜书未成,而江式已卒。因是篇多从文字学角度论书体,故在书学史上的地位不及《四体书势》。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未开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以后,举心、动念皆是真如。一个妄想,一个真如,究竟是同是别?要问你们一下子:妄想是甚么?真如是甚么?同,在甚么地方?别,又在甚么地方?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

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