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王夫之
  • 姓名:王夫之
  • 别名:字而农,号姜斋
  • 性别: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湖南衡阳人
  • 出生日期:1619年10月7日
  • 逝世日期:1692年2月18日
  • 民族族群: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崇祯时举人,明亡,隐居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颖悟过人,勤奋好学。王夫之从小受严格的家教,7岁读完《十三经》,14岁中秀才,16岁学诗,致力于四声音韵之学。21岁时参加进步知识分子的组织“匡社”,24岁时考中举人,次年因农民起义而未能入京参加会试。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衡山双髻峰下。其父为献忠所执,夫之把自己全身刺伤,令人抬去换父归来,义军见他伤重,把他们父子二人一齐放回。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崇祯死。王夫之痛哭欲绝,数日不食。清兵入湖广时,王夫之在衡山起兵反抗,战败后又去肇庆,参加桂王政权,但朝纲不振。王夫之上疏参内阁王化澄结奸误国。王化澄欲害夫之,为高必正所救。会母病,返衡阳,至家,其母已死。稍后,瞿式耜战死桂林。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吴三桂所害。王夫之知大事已不可为,遂浪游于语溪、郴州、耒阳、晋宁、涟邵之间。士人慕其高洁,从者甚众。最后归石船山,筑土室名曰“观生居”。晨夕读书,怡然自得。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阳,派人请王夫之写劝进表。王夫之说:“某本亡国遗臣,扶倾无力,抱憾天让。国破以来,苟且食息,偷活人间,不祥极矣。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为?”遂逃往深山,作《祓禊赋》。王夫之在观生居室内自题一联去:“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明他一生穷经究理,誓不仕清的精神。在穷困潦倒之中,王夫之以惊人的毅力,写了《张子正蒙注》、《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书。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噩梦》中说:“土地非帝王所得而私有”应为“耕者所有”。在《续通鉴论》中还指出,如果不是“以一人疑天下”,明朝就不会亡。


王夫之批判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特别对陆、王“心外无物”的批判更彻底。同时也批判程、朱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气”是客观存在的,“理在气中”。还指出“气”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他驳斥了五行相克的说法,认为五行相克是“戏论”,不是穷究物理之人应该相信的。康熙三十一年,卒于石船山,自题其墓曰“明遗臣王夫之之墓”。自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固衔恤以永世。”所著书三百二十卷,被录于《四库全书》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还有《思问录》《正蒙注》《庄子解》《楚辞通释》等。

猜你喜欢的书

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是国内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曾国藩传记。 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之后,在直隶总督任上他主持处理了影响深远的天津教案,并且力主整肃朝政,选拔新型官员,倡导洋务运动。 黑尔博士采用近200种亲历者资料,着眼晚清民政、军事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了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一生。

青溪漫稿

明代诗文别集。倪岳(字舜咨)著。倪岳是倪谦之子,谦谥文僖,岳谥文毅,父子俱得谥,自倪氏始。其集24卷。岳稿旧为其嗣子中书舍人霦所藏,正德年间熊桂刻于徽州。此刻本目录后有夹行注云:“文毅倪公《青溪漫稿》诗文七十八卷,《讲章奏议》二十一卷,南畿提学莆田黄公刊行二十四卷。”看来,24卷本是个选本,凡赋、诗、诗余、致语9卷,经筵讲章1卷,奏议4卷,颂表赞箴铭1卷,记1卷,序3卷,书说题跋策问1卷,碑及神道碑1卷,墓表志铭2卷,传、哀辞、诔、祭文1卷。前有李东阳序。《四库全书》著录本也是24卷本。李序评其集说:“诸疏亦尝考古义,稽故典,极陈利害,辞严理正,深得古人告君之体。至词赋碑表序记著述赋咏之作,长篇大章,泉涌山出,情兴逸发,事理兼备。”显然是过誉之辞。其实,倪岳的诗文成就不如其父倪谦。

龙虎春秋

长篇武侠小说,平江不肖生著。《龙虎春秋》由上海交通图书馆出版,署“向逵恺然”。《龙虎春秋》共20回,叙年羹尧及“江南八侠”故事。平江不肖生(1889—1957),本名向恺然,现代武侠小说家,为20年代侠坛首座,领导南方武侠潮流。湖南平江人。他从小喜好文学、武术,两者均有深厚造诣。他曾两度赴日本留学,他文学和武术的事业都从这里开始。武术方面,他与日本柔术家、剑术家颇有交往,功夫大进,回国后参加过反袁运动和大革命。

弁山小隐吟录

元诗别集。2卷。黄玠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五年(1345)黄玠自序。卷上为五言古诗,卷下为七言古诗。黄玠寓居吴兴,筑室于弁山,自号弁山小隐。晚年思归故乡慈溪而未成,所以自编诗稿以示子孙,名为《弁山小隐吟录》。由于本集未收近体,论者或以为他不作近体诗(《四库全书总目》),但在《玉山名胜集》等书中,收有黄玠所作五、七言律诗、绝句数十首,所以清人陆心源曾判断本集并非全帙,仅只前半部。《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黄玠此集“中多劝戒之词,其上者有元结遗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虽宏阔深厚不能及二人,要于俗音嘈囋之中读之,如听古钟磬矣!”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明王肯堂集解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