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袤

- 姓名:尤袤
- 别名:字延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127年4月2日
- 逝世日期:1194年
- 民族族群:
尤袤[ mào ](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为泰兴令。孝宗乾道七年(1171),为秘书丞。乾道八年,为著作郎,乾道九年,知台州。为江东提举常平,迁江西漕兼知隆兴府。为江东提刑。淳熙十一年(1184),为枢密院检详文字。淳熙十二年,为右司郎中。淳熙十三年,为左司郎中。淳熙十四年,为太常少卿。淳熙十五年,为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侍讲,旋为中书舍人。次年,罢职。光宗绍熙元年(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绍熙三年,为给事中,兼侍讲,旋兼侍读。绍熙四年,为礼部尚书。次年卒,谥文简。有《遂初小稿》,已久佚。今所传《梁溪遗稿》,乃后人辑录。尤袤的诗,早岁与萧德藻齐名,或称“尤、萧”(方回《桐江集》卷三《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绍熙二年(1191),杨万里为萧德藻《千岩摘稿》作序,以范成大、尤袤、陆游、萧德藻并列,并称袤诗“平淡”。宁宗庆元二年(1196),万里复称以上四人为“近代风骚四诗将”(《诚斋集》卷三九《谢张功父送近诗集》)。嘉泰三年(1203),万里复有“尤萧范陆四诗翁”之句(同上卷四一《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而尤袤则以范、杨、萧、陆并列(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引)。然萧德藻之诗,传世者少。至方回,始以尤、杨、范、陆并列,谓中兴以来言诗必曰此四人;其《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称尤、范之诗“冠冕佩玉,度骚媲雅”,与杨、陆“皆胸中贮万卷书,今古流动,是惟无法,出则自然”,而《题张功父南湖集》(《南湖集》卷首)谓尤诗“娇淡细润”。方回深赏其诗,其入选《瀛奎律髓》者达三十二首。以后遂日就湮抑。尤袤论诗,反对江西派,所作平易晓畅,创作主张与实践一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残篇断简尚足与杨、陆、范抗衡。今人钱鍾书则谓其《淮民谣》为民请命,乃集中压卷之作,其他作品“都很平常,用的词藻往往滥俗,实在赶不上杨、陆、范”(《宋诗选注》)。《宋史》卷三八九有传。
猜你喜欢的书
少爷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来自东京的主角“少爷”有著典型江户人率真朴实的性情,赴乡下任教後目睹种种人心丑恶的现象。单纯的他坚持以发自内心的正义感行事,不向世俗的虚假低头。甫自学校毕业的他,接下了教职而远赴他乡工作,这宁静淳朴的小镇对少爷来说理应是如鱼得水,再适合也不过,但生性莽撞的他却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风波。
菰蒲深处
本书为汪曾祺的小说集。风格冲淡平和,行文简洁。本书初版于1993年,书名“菰蒲深处”取自宋词人秦少游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全书收入的小说多为汪曾祺写于1980年代。写的故事以他的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多取材于他记忆中的人和事,带有点“泱泱的水气”,“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除了正文和例有的自序,末尾还收有两篇创作谈,事关著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娓娓而谈,金针度人。
伤寒经解
线装共八册,为清代姚球著。是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亦有藏本。姚氏籍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正史无传。本书刊行于1724年,故知姚氏可能为康熙后期及雍正年代之人。 成书于清代的《伤寒经解》是一本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经义的专著,也是一本总结清以前《伤寒论》研究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作者以成无己本为底本,对《伤寒论》全文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排。全书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差后复症、序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等十一部分,将仲景原文重新分门别类,然后效仿成无己,逐一阐发医理,或综述前贤之妙论,或独出一己之高见,或驳斥叔和之陋识。作者对六经病证,用功尤勤。全书方药及煎服法与仲景原文有所差异,当为作者临证之所验。
悟玄篇
余洞真撰。引张伯端、石泰、白玉蟾语,盖宋末或元时之作。述内丹术,特重视玄牝。
文选颜鲍谢诗评
四卷。元方回 (1227—1305)撰。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脁之诗并以次各为评论,评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者,又好评一字为名眼,仍不脱宋人旧俗。对其他人之诗的评论,不象《瀛奎律髓》那样持论偏颇,往往比较客观中肯,时有考订,但有的失之繁琐。时也有误引、附会之弊,大约是方氏晚年之作。有《永乐大典》 本、《四库全书》 本等。
公孙龙子白话文
又称《守白论》。战国末公孙龙作。《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十四篇。西汉扬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存六篇。据明正统道藏本,次序为《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凡一千九百余字。一说《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误,本为六篇。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以本书汉志所载,隋志无之,而定为后人伪作。首篇《迹府》为传记,系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名实论》为全书总论,立“正名”原则。《白马》、《指物》、《通变》、《坚白》为其“正名”原则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主要材料,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唐至今,注说者数十家。主要有成玄英、王应麟、谢希深、宋濂、杨慎、傅山、陈澧、孙诒让等人,今人有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王启湘《公孙龙子校诠》、伍非百《公孙龙子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