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壬癸之际胎观
《作者:龚自珍》又名《壬癸之际心书》。中国清代哲学著作。龚自珍著。同治年间收入吴煦刊刻的《定庵文集》。主要版本有1935年世界书局汇编的《龚定庵全集》本、1959年中华书局的《龚自珍全集》本等。龚自珍(1792—1841),中国清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璱人,号定庵,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自幼随外祖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及汉学,后曾中举人和进士,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从师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是清朝中期以后今文经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积极提倡通经致用,注入今文经学以变法改制的新内容。主要著作有《定庵文集》等,现编为《龚自珍全集》。本书共9篇,各取干支纪年第一字以名篇,本书在哲学上主张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通过传语于人而表达自己的意志,“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认为统治者施政有道,天就传语于人;反之,天人就不能感通。在认识论上,认为天、地、人等名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各以其人之声”的主观加给客观事物的,从而颠倒了名实关系;本书还否认事物的突变,认为万物的发展是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循环运动;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主张社会改革,提出众人自造一切的观点,认为天地、日月、山川、伦理纲纪等皆为“我”所造,肯定了众人的作用,但又夸大了人的自我主宰作用而陷入佛教唯心主义。本书反映了作者是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对后代谋求改革的思想家有较大影响,但也表现了他对改革寄希望于主观心力的软弱性。
-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
《作者:贺麟》本书是贺麟先生对从188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期,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哲学的介绍与引入,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扬。在这个大背景下,贺麟先生介绍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熊十力、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洪谦等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民国学者的学术造诣与学术水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西方哲学的绍述与融会”“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三章,从新心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约五十年时间中国接受西方哲学影响,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下编则深入探讨了“知行”学说问题。
-
空同子
《作者:李梦阳》一卷。明李梦阳(1473—1530)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 (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 (今河南省扶沟县东北)。明弘治六年 (1494)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便成进士,曾作过户部主事、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官。梦阳性格刚毅,不畏权势,由于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误国,受到迫害,曾数次入狱。刘瑾败,起官,后因事夺职家居。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前七子”。李梦阳为矫正明初以来盛行的台阁体诗文的流弊,特别强调向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学习,但由于思想片面,走入了复古主义的歧途,提出了“文必仿秦汉,诗必仿盛唐”的错误口号。他的诗、文作品数量很多,但多模拟之作,最终陷于“以模拟剽窃为能,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的境地。著有《空同集》、《空同子》、《空同子纂》等。《空同子》共一卷,分化理篇一;物理篇一;治道篇一;论学篇二;事势篇一;异道第一,共六目八篇。此书虽在体例上模仿了汉杨雄的 《法言》,但内容包括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阐释比较明确,尤其是在揭示事物规律方面,颇有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空同集》中。有明嘉靖刻本、万历李思孝刻本、及清光绪间刻本,并收入 《广百川学海》 己集、《金声玉振集·撰述》、《说郛》续卷二、《子书百家·杂家类》、《百子全书·杂家类》 等书中。
-
浮物
《作者:祝允明》一卷。明祝允明 (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 (1492)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通判。祝允明博学善文,工书法,其狂草下笔纵横,于似无规则中见功力。与同郡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 “吴中四子”,其诗取材广泛,风格工丽,其文亦潇洒自如,时复有致。但他玩世不恭,不问生产。生平著述很多,有《祝子罪知》七卷,《读书笔记》一卷,《怀星堂集》三十卷,《祝氏集略》三十卷,《志怪录》、《野记》、《前闻记》、《江海歼渠记》等几十种。《浮物》一书,取韩愈“文气水也,言浮物也”之义而命名。由于作者放诞自负,持论矫激,故书中皆务为新奇之论。如“以 《诗》三百篇,《春秋》二万言,为圣人之烦”,可见其放言无忌,所论与实际差距甚大。与唐寅相比,祝允明更喜欢哲理的思索,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也更深刻,也更理性和果敢。他二十八岁著《浮物》一书,竭力非议儒家六经,思想的锋芒已经有所显露。收入《金声玉振集·撰述》中。
-
原人
《作者:韩愈》唐韩愈所撰哲学论文,为其哲学代表作之一。该文提出了韩愈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认为“道”作为最高的永恒的存在,贯通于天、地、人整个宇宙之内,“天道”、“地道”、“人道” 皆是 “道” 的体现,由 “道”所主宰,“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 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其“道”的内涵实际是抽象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法则。该文还论述了华夷之别,以贬斥佛教,强调 “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认为作为“道”在社会历史中体现者的“圣人”,爱及夷狄禽兽,“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由亲及疏。该文乃韩愈哲学思想的总纲,《原性》、《原道》等篇则是对总纲的补充和发挥。该文收入《昌黎先生集》。
-
五伦书
《作者:朱瞻基》《五伦书》是明宣宗朱瞻基生前所编,正统十二年,其子英宗御制序刊行。全书共六十二卷,详细地论述著五伦的理法采,集经传子史中嘉言善行编撰而成。《明史•艺文志》著录:宣扬忠、孝、悌、忍、善,盖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道德根本。此为明正统十二年内府经厂本。 五伦,即古人所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五伦书》虽是以 “五伦” “五常” 作为成书的线索,但并非仅仅是在宣扬伦理道德。以现代文化的眼光来看,此书可看作以 “五伦” 为分类,采撷史籍名著,所选素材从上古三代至汉唐,至宋元明。其内容删减得当,不仅记述了不少历史事件,同时也记录了不少古代的民风民俗、人文世情。其中凡正史记载的朝代、先王,都要抬一格书写以示尊重,而一般名人与诸侯王则不抬格书写。
-
缠子
《作者:佚名》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国别不详。《汉书·艺文志》无录,今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五。 关于缠子,我们已经完全不清楚他的姓名、国别等等资料,甚至生平都不大清楚。唯一知道,他是六国时人,墨家的学徒,与儒家的学徒董无心(《汉书·艺文志》有《董子》一篇,在诸子儒家类)相见论道。 《缠子》一书,汉、隋、唐志皆不著,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大概《董子》一书记述二人之事,故亦称《缠子》。今仅存译文六条。收入本诸子抄,为墨家第五。 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国翰辑《董子》于儒家,又辑《缠子》入墨家,两书本为一帙,非有两书,用之者不可不戒。现存的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br/><br /> <br/><br />
-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作者:李季》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12月初版,1932年10月再版。本书系作者自传《我的生平》一书部分章节的单行本。作者曾以论文形式在杂志上发表此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后来神州国光社决定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在书中作者主要对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实验主义方法作了批判。并对胡著中的某些论断诸如春秋战国的时代性及其产业发展的情形,中国哲学发生时代的时势及其思潮,诸于哲学勃兴的原因,老子、扬朱、庄子、孟子、苟子、墨子、别墨、法家、及前三世的哲学思潮的理解和评价、古代哲学中绝的原因等问题,均提出了不同看法。书前有著者自序;再版时改名为《批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全书分为12篇。
-
辩命论
《作者:刘峻》南朝梁刘峻撰。此论约作于天监八年(509),因不被梁武帝任用而作。李善云:“孝标植根淄右,流寓魏庭,冒履艰危,仅至江左。负材矜地,自谓坐致云霄。岂图逡巡十稔,而荣惭一命。因兹著论,故辞多愤激,虽义越典谟,而足杜浮竞也。”(《文选》卷五十四)“辩”,《梁书》《艺文类聚》作“辨”。开篇以君臣议论管辂为引子,然后以“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进入正题。接着列举周公、孔子等古代先贤与近世秀士的遭际,说明即使是“上智”也无法逃脱“命”的掌控。然后他详述“非命”论之“六蔽”,对其展开猛烈攻势。最后重申自己观点:“然所谓命者,死生焉,贵贱焉,贫富焉,治乱焉,祸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赋也。愚智善恶,此四者,人之所行也。”他认为个人的德行修养与贵贱贫富之命运无关,但即便如此,他认为“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依然是“君子之所急”。文章借言管辂穷困不达,寄寓对人生穷通的愤慨。其中有云:“臣观管辂,天才英伟,珪璋特秀,实海内之名杰,岂日者卜祝之流乎?”“萧远论其本而不畅其流,子玄语其流而未详其本”这样的借题发挥,实有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在内,是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典型反映。借论性命穷通而寄托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面上似乎一切都“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实际上却是对吉凶得失、成败利钝与贤愚善恶的不能相称表示了疑问和悲愤。此论有为而发,文采斐然而气骨凛然,铺陈排比,杂糅了辞赋的手法,古今皆推为名作。明人孙矿评云:“辩论不穷,藻绘有余,第调法无左马之苍劲,遂觉饶思而乏势,富辩而寡韵。卑卑气格,去西京殊远。盖时尚若兹,即高手未能超出。”(《文选集评》卷十三)清人何焯评云:“全篇多有激之谈,收束愔愔德音,乃殊庄叟元谈,荡而不归也。”(《文选集评》卷十三)
-
易卜生主义
《作者:胡适》胡适著。原载1918年6月《新青年》4卷6期,收入《胡适文存》卷四。认为易卜生最可代表19世纪欧洲个人主义的精华。“易卜生主义”就是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易卜生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你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不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把这种人生观称之为“最健全的个人主义”。只有自己成器,才能有益于社会;只有铸就了自由独立的人格,才会特立独行,敢向恶势力作战。他后来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仍对易卜生主义给予很高评价,号召青少年培养18、19世纪易卜生主义的人生观,他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宣扬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也有其积极意义。
-
新人生观
《作者:罗家伦》罗家伦著,1942年在重庆出版,到1944年,在重庆、上海等由商务印书馆承印,和在天津、青岛翻版共27版,影响极大。1960年9月在台北出版,1989年11月又由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2万字。全书共分十六讲,作者并未照传统写法分门别类论列人生各部分,而是把中国民族思想和生命中缺少或贫乏的部分,特别提出来探讨、发挥而自成一体。作者认为,建立新人生观,就是建立新的人生哲学,它是对于人生意义的观察、生命价值的探讨。随着人们宗教信仰的动摇,重估生命价值,以建立新的人生哲学便是非常必要了。新人生哲学与旧人生哲学不同,它不是专讲“应该”,而是要讲“不行”;不是专恃权威或传统,而是要以理智来审察现代的要求和生存的条件;它不讲“明心见性”,更不涉善恶之论,而是主张整个人生及其性格与风度的养成,从知识中探讨生命的奥秘,并从经验与习惯中培养理想的生活;它不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冥思幻想上,同时也不把它建立在冲动欲望上,而要从民族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里,寻出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以决定个人所应养成的性格与风度。依据上述态度,应建立三种新的人生观:即动的人生观、创造的人生观和大我的人生观。
-
孔子平议
《作者:易白沙》 易白沙著。发表于1916年2月《新青年》第1卷第6号和1916年9月《新青年》第2卷第1号。文章通过对孔子学说的学理分析,揭示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尊孔、祭孔、垄断天下之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实大悖于孔子之精神。作者认为,儒学是春秋季世显学。孔子作为儒学之创始人,“主张君权于七十二诸侯,复非世卿,倡均富,扫清阶级制度之弊,为平民所喜悦。”但孔子之学只是儒家一家之学,“不过九家之一”。而各家学说,各有偏颇,故孔学必不可称以中国一国之学。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然这于古于今都是不现实的。作者指出,从汉武帝起,身处闭户时代的董仲舒,用强权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以后历代统治者皆傀儡孔子,“国人惟冥行于滑稽尊孔之彀中,八股试帖,俨然衣钵,久而久之,遂成习惯”。然而“典礼愈隆,表扬愈烈,国家之风俗人心学问愈见退落”。认为孔子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是由于孔学自身有弊害。即:“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因此,成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该文是《新青年》上第一篇公开指名向孔子挑战的文章,因而在当时的思想界影响颇大。
-
中国哲学研究
《作者:王国维》王国维著。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同时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做出了分析,并试图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王国维认为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即“理由”:就自然界说,一切事物必有所以存在之故,即理由;就人的知识说,一切命题必有其论据、亦即理由,所以充足理由律为“世界普遍之法则”与“知力普遍之形式”。狭义的理即“理性”,就是“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的观点,以为理由、理性都是“主观上之物”,并无客观的意义。但是“朱子之所谓理与希腊斯多噶派之所谓理,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
猜你喜欢的书
克拉多克太太
“本书也可名为《爱情的胜利》”——我们的“故事圣手”毛姆在开篇便如此开门见山地宣称。然而,不要被这过分的坦诚所欺骗,因为仅凭毛姆对于人心的洞察,他就不可能满足于大团圆式的俗套。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英国。克拉多克太太是一位富有士绅的女儿,出于一颗渴望爱情与自由的心,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自己的管家——一个出身、地位远不如她的质朴青年。但这场婚姻带给她的远不是她当初期盼的幸福……当一切终于尘归尘,土归土之后,我们的女主人公如此盖棺论定自己的丈夫:“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我爱他——又不再爱他。”
诸史夷语音义
此《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陈士元为了方便当时阅读史籍中的汉译夷语内容而编写。全书共四卷,其内容收录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元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夷语)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也收录了一些与外族相关的汉语词。此为明万历十八年序写刻刊本。诸史夷语音义叙(甘雨撰)、诸史夷语音义序(陈士元撰)、 卷一: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 卷二: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北史、唐书、五代史 卷三:宋史、辽史 卷四:金史、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后序(祝以豳撰)
北窗炙輠录
笔记。宋施德操著。书名炙輠,取齐以淳于髡为炙輠(车之盛膏器),喻其言长而有味意(见《史记·荀卿传》)。全祖望因书中“于伊洛再传弟子微言多所收拾”,故续修《宋元学案》时于“是书引用独多”(见全祖望跋语)。但此书不独阐释儒学,对宋代历史与文学亦多有记载与议论。如朝廷君臣言行,士大夫文人事迹,宋人诗文之作与论诗文之语,亦杂见于中。以文学家论,书中涉及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陈师道、毛滂等多人,而所收二程门人之言,亦有涉及诗文批评者。此外,书中尚有异闻奇事之记载,有一定小说价值。此书明以来传本已稀,自朱彝尊得此书于海盐,传抄渐广。《持静斋书目》卷三著录一卷抄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三著录二卷抄本。今传有一卷之《四库全书》本,二卷之《学海类编》、《奇晋斋丛书》、《读画斋丛书》本。《读画斋》本较优,《丛书集成初编》因据以排印。
饮膳正要译注
元代忽思慧撰著的中医食疗学著作。共3卷。成书 于至顺元年(1330年)。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治疗法专著。系作者在任元代宫庭饮膳太医期间,对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及其他有关知识的总结。全书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述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患病期间的饮食制度、饮食的卫生要求等,主张治病应首先讲求饮食,以饮食疗法为先。书中从人体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健康人膳食标准立论,制订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较多地记载了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并立有专篇记述食物中毒,对研究我国古代营养学以及蒙古族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书中附有168幅食物图画,还保留了一些后来已佚失的书籍,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六壬论命秘要
凡论人富贵贫贱寿夭,只看身命,更以干支用神,相生相合则命吉,如克害则命凶也。如身命旺相遇酃神良将生扶合助而不来刑克害者,必主其人有富贵福寿。若休囚无气,更遇凶神恶将克制,必主其人非夭即贫,无造化之人也。大忌身命空亡及入墓,盖空亡只主一身作事无成,多谋少遂,难立家计;
是法非法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恃善生慢,反为非法。是中阿含真人经之别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