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

李梦阳
  • 姓名:李梦阳
  • 别名:字献吉,号空同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庆阳(今属甘肃)人
  • 出生日期:1473年1月5日
  • 逝世日期:1530年1月28日
  • 民族族群: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明代诗文作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他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到其父方恢复李姓。后随其父徙居扶沟(今属河南)。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而系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3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龄,李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其嫉恶如仇的强项态度。正德六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属草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经历,未几,复摭他事入其狱,赖康海说情得释。瑾败,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为宁王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削籍。著有《空同集》66卷。


他是前七子的首领。他提倡复古,是标举高格为其学习对象,其实,他的理想是要创作出情质宛然、象盛唐以前那样的优秀作品。他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感活动,并要求“真”情,提倡向民歌学习。钱谦益《王元昭集序》说:“有学诗于空同者,空同教以唱《琐南枝》。”但是,他提出的学习途径则不对。首先,他认为能够表现情质宛然的诗歌规矩只是在盛唐以前,缺乏辩证发展的观点。其次,他在“法”古问题上强调“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混淆了模拟与创作的界限,也与自己提倡诗歌要感物而吐真情的主张相矛盾。这是他提倡复古的弱点。


李梦阳是位有用世之心的人,其诗作不少能反映社会现实。《朝行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君马黄》将宦官的骄横刻划得栩栩如生。《玄明宫行》通过宦官住地的盛衰,既抨击了他们“掊克四海真困穷”的穷奢极欲,也表明了“人心嗟怨入骨髓”的义愤,更嘲讽了这些家伙倾刻烟消云灭的可悲下场。一些咏史诗也表现出忧时伤世的情怀,《观灯行》以北宋末年观灯盛况为引线,痛斥了那时候“群臣谀佞祗自计,天下骚然始怨苦”的社会现实,指明了宴安生忧患的道理:“常言宴安成祸基,从来乐极还生悲。君看二帝蒙尘日,数月东京荒蒺藜。”


李梦阳诗作的艺术成就,七律较优。他才思雄鸷,其七律写得气象高古,意境开爽,如《台寺夏日》:“古台高并郁岧峣,断塔稜层锁寂寥。积雪洞门常惨惨,炎天松柏转萧萧。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惆怅宋宫偏泯灭,二灵哀怨不堪招。”对台寺的描绘,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并且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其七律注意开阖变化,善于突兀作结,寄托深意。《秋望》中“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道郭汾阳”的诘问,《艮岳篇》中“漫倚南云望南土,古今龙战是中州”的感慨,都具有这样的工力。王维桢认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虽不免夸大,但这确是其诗的特长。


对于其古诗的艺术成就,评价的分歧较大。褒之者誉其“开阖纵横,人不能过者”,贬之者讥其“突兀不相照应”。两个极端,都不妥当。持平而论,其古诗中确有一些善于章法、结构的篇章,如《林良画两角鹰歌》,朱彝尊说,“从画说到猎,从猎开出议论,后画猎双收,何等章法笔力,亦如神龙,蜿蜒捕捉不住”。他的古诗不少写得古朴、苍劲,确有汉魏之风。但是,也常有模拟未化的痕迹,其乐府诗甚至大部抄袭。他能文,但无甚出色的篇章。

李梦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澹轩集

澹轩集

诗文别集。一作《李澹轩文集》、《澹轩文集》、《李滨老集》。八卷,其中诗三卷。宋李吕撰。《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七五《澹轩李君吕墓志铭》称吕“读《易》六十四卦,皆为义说,徧观经史百家之书,……凡兴衰得失论著数百篇”。吕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墓志铭作于略后,未云有集,知其时集尚未刊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墓铭云吕有《澹轩集》十五卷云云,偶误)。其集之刊行,未知始于何时,《宋史·艺文志》无著录。《文渊阁书目》卷九始著录,谓一部十五册。《箓竹堂书目》著录,谓三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谓十五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十五卷。知其书明末清初犹存。清修《四库全书》时已不见其书,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八卷;卷一至卷三为诗,计五古四十首、七古十四首、五律二十四首、五言长律一首、七律四十五首、五绝五十三首、七绝四十六首,卷四为词,计二十四首;卷五至卷八为各体文,计四十九篇。而墓志名所云“论著数百篇”皆未见,知所佚者甚多。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七古诗各一首,跋二篇。

逃犯

逃犯

说起我的嗜好,也有不少项目:如旅行文艺美术纸烟等,近年来又加上一项,就是瞧电影。这天晚上恰是八月十三。晚餐时一阵子倾盆的雷雨把温度降低了不少,凉风习习已含着些儿凉意。我的妻子佩芹因着那一阵大雨,伊的瞧那《金缕痕》片名的兴致竟也像气候温度一般地降低了。我的意志比伊坚定得多,晚膳既毕,仍独自冒着雨前去。这《金缕痕》一片在描写和结构表演取景方面,处处都合乎艺术的原则,的确当得起“名片”的评价。所以我虽冒雨而往,还觉得非常值得。唯美戏院位置在公园路的北端,从戏院到我家里不过一里多路。我出院时雨点已停,街路上经过雨水的冲洗,清洁非常。我瞧瞧手表,恰指十一点二十分钟。安坐了近三个钟头,身体上感到有活动一下的需要,我便定意步行回去。我沿着公园路向南进行,影片中的情节,兀自在脑子中一幕一幕地自动搬演。

天凑巧

天凑巧

三卷。题“罗浮散客鉴定”,罗浮散客又有小说《贪欣误》六回,其真实姓名及生平无考。据书中内容判断,作者是明末人,书成于明天启年间。《天凑巧》或误作《天然巧》,拟话本小说集,每卷演一回故事,共三个故事。第一回 《佘尔陈》,述吴中秀才佘尔陈恋妓小娟,欲以千金赎娶之,不料委托办事的社友江公子却借机将小娟骗走,后几番周折二人得完聚。第二回《陈都宪》,写一个又穷又蠢笨非常的读书人陈都宪,阴差阳错在科场上连中登第,后官至都御史的荒唐故事。第三回 《曲云仙》,写身有武技的女子曲云仙故事。小说对当时社会黑暗多有揭露,如第一回和第三回江公子、方公子骗夺人妻的丑行,第三回中方游击利用军权贪污自肥的故事。尤其是第二回陈都宪莫名其妙发迹的经历,在“天凑巧”的故事背后,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社会取士用人制度上的荒唐。该书原不知几卷,今存的清初刊本只存三卷。

评书

评书

祝允明撰,书法类著作,虞文靖公曰:“大德、延祐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渔阳、吴兴。谓邓文原、鲜于枢与赵荣禄也。然邓书太枯,鲜于太俗,岂能子昂万一也。魏晋以来,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公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

声调谱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吴玉章回忆录

吴玉章回忆录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吴玉章回忆录》是一部由吴玉章亲自撰写,回溯其波澜壮阔人生历程的经典之作。吴玉章,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自己从青年时代追求救国真理,到投身革命洪流,再到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基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书中从吴玉章早年求学经历讲起,彼时的他目睹国家积弱、民族受辱,毅然踏上寻求救国之道的征程。他参与了辛亥革命,见证封建帝制的覆灭;历经五四运动,感受到青年学生与民众觉醒的磅礴力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更是坚定地站在革命斗争前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尤其在教育领域,吴玉章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