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

- 姓名:杨时
- 别名:字行可,后改字中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剑州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
- 出生日期:1053
- 逝世日期:1135
- 民族族群:
杨时(1053—1135),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宋南剑州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因久居龟山之下,故学者称其为“龟山先生”。熙宁九年(1076)进士。曾以理学家程颢、程颐为师,一日与游酢见颐瞑目而坐,侍立不去,及颐觉,门外雪深一尺矣,有“程门立雪”故事。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为程门四大弟子。程颢非常器重他,南归时,以“吾道南矣”相送。杨擅长理学,他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有开启之功,被尊为“闽学鼻祖”。崇宁五年(1106),任余杭令。其时,权臣蔡京葬母于余杭南湖之侧,欲浚南湖潴水,以壮形胜。时征询父老,皆曰不可。时不畏权势,竭力劝阻,京乃止。民感其德,建龟山书院以示纪念。成化中,又改为“三贤祠”,祀陈浑、归珧、杨时三人。政和二年(1112)调任萧山县令。当时县城周围的崇化、新义、由化、夏孝等乡农田易涝易旱,连年遭灾。熙宁和大观年间,县民曾两次奏请在低田处筑堤蓄水为湖,以浇灌周围农田,均未实现。杨时到任后,实地勘察地形,会集各方意见,决定废低洼田3万余亩,周长80余里,蓄水成湖,用以灌溉周围9乡农田,受益面积达14.68万余亩。因其地山水清幽,景若潇汀,故名“湘湖”。人们为纪念杨时开筑湘湖的业绩,于明成化元年(1465)在城厢镇西门外净土山麓建造德惠祠,以颂其功德。
杨时离萧山后,又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右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等职。宋高宗即位后,杨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告老还乡故里,在家乡龟山讲学。南宋绍兴五年(1135)逝世,终年83岁。宋高宗赐“左太中大夫”,谥文靖。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史论》、《周易解义》、《三经义辨》、《解字说》、《二程粹言》、《龟山集》等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波浪上的塔
这部小说被誉为松本作品中的长篇杰作。它和松本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具有思想性强、故事生动、情节引人、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本书通过赖子和小野木的恋爱故事,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作为有夫之妇的赖子在家庭里享受不到真正的温暖和爱情,她对小野木的爱是真诚的,热烈的;而刚刚被任命为检察官的年轻的小野木,对赖子的爱是执着的,一往情深的。赖子的丈夫是个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牵线搭桥的情报掮客,由他起着主要作用的一起贿赂案被暴露并遭到起诉,而且检察部门步步深入,逼近到了政界的上层人物。小野木正是审理这一案件的主要检察官之一。这一案件的进展,构成了本书的另一条主线。它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暴露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永别了,武器
美国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9年,为作者的代表作。小说以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为主题,描写了一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与英国女护士的恋爱悲剧,真实地反映战争的野蛮和残酷性,谴责了战争给人类心灵所造成的创伤。男女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战场上相遇并相爱,他们都凭着爱国热情,志愿参加战争,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欺骗性,尤其是对人们获得幸福安宁生活的阻碍,使他们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在一次撤军中,亨利险些被军事法庭误认作奸细而枪毙。最后他们双双冒死逃亡瑞士,在那里度过了3个月的幸福时光,后凯瑟琳死于难产,抛下了孤苦的亨利。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典型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饱经战争创伤的一代人的思想情绪。作者不问战争性质,一律采取否定的态度。其中流露出较浓重的悲观情调。在艺术上,简洁含蓄的笔法、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电文式的对话、简短的内心独白、凝炼的日常用语等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
老老恒言译注
养生类著作。清曹廷栋撰。四卷,附粥谱一卷。廷栋字楷人,号六圃,嘉善 (今属浙江) 人。贡生,工诗文书画,著述《孝经通释》、《宋百家诗存》等十余种。年七十五岁于病中摘取群书中涉及养生的内容辑成,时乾隆三十八(1773)年。卷一、二载安寝、晨兴、饮食、昼眠、燕居、省心、消遣等篇,详叙日常生活起居之宜。卷三列书室、坐榻、衣帽、杂器等篇,专论老年生活用具。卷四叙卧房、床帐、便器等,专论老年居处备用之要。末附粥谱,专载煮粥方,分上、中、下三品,凡百四十五种,供老年调养治疾之需。书中叙述无微不至,颇切实用。如安寝类中,载有失眠多梦等老年常见病证的防治,并强调寝中对心神元气及头、胸腹、手足的护持。导引类中,专取简便易行方法,分为卧、立、坐功三项,二十法,方便老年习用。书中引据古籍,随文附注。然后专辟引用书目项,列引书三百零七种。全书内容丰富,文辞精练,条理清晰,颇具特色,实俾于老年养生。有乾隆间刻本。
宁极斋稿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史记四库本
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四库本《史记》系根据殿本《史记》抄写而成,分为正文、索隐,正文为司马迁所著原文,其中“楮少孙曰”是司马迁以后汉元帝时期的楮少孙所写。索隐为唐代司马贞所作,其包括节录《竹书纪年》的记载以佐证或互见。对地理名词、典章制度和语句音意的解释等。四库本《史记》正文前还有有清高宗(乾隆帝)御撰的序和四库馆臣所作的《四库全书提要·史记》。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