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麟

- 姓名:贺麟
- 别名:字子诏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金堂
- 出生日期:1902年9月20日
- 逝世日期:1992年9月23日
- 民族族群:
贺麟(1902年9月20日—1992年9月23日),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字子诏。生于四川金堂。1926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26—1930年先后在美国奥柏林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本科及其研究院研读西方哲学史,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0—193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德国古典哲学。1931—195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讲师、教授。1955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曾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将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儒学的僵化部分,“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这对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有贡献的。认为儒家思想新开展的途径是:“以西洋之哲学发挥儒家之理学”;“吸收基督教之精华以充实儒家之礼教”;“领略西洋之艺术以发扬儒家之诗教”(《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30年写成《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试图从对比朱熹的太极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异同来阐发两家的学说,自认为是走中西哲学比较考证、融会贯通的道路。后又对知难行易与知行合一等中国哲学理论作新的解释,认为知行合一观有自然的知行合一观与价值的知行合一观的区别。自然的知与行涉及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两者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价值的知行合一观又可分为朱熹的理想的价值知行合一观与王守仁的直觉的知行合一观,前者是对理想的价值的追求,后者是对直觉的价值的追求。认为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并不冲突。这表现了用近代生理学与心理学解释知与行这一对哲学概念。1944年写成《近代唯心论简释》提出心理意义的心与逻辑意义的心的区别,认为逻辑意义的心即理,它是一种超经验的理想的精神原则,是经验行为知识和评价的主体。心是经验的统摄者、行为的主宰者、知识的组织者、价值的评判者。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新心学”。方法论上,认为直觉是哲学思考中必须的,不能简单视之为反理性主义而予以排斥,朱熹和陆九渊是运用直觉方法的典范;辩证法是建立形而上学必不可少的思辨方法,与直觉法异曲同工(《近代唯心论简释》)。在伦理学上,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乃为自由的意志和思想的考虑所决定,而非受物质条件的决定”(《物质与思想》上);儒家五伦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因为它们契合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精神(《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把现代的“儒者气象”归结为“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力图使儒家人格获得新的生命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5年出版《当代中国哲学》(1989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重版,易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以新心学的观点诠释戊戌变法前后至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哲学发展过程,认为这五十年是“陆、王学派独得盛大发扬”。新中国成立后,专注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教学、翻译、研究,写有大量的论文、讲稿、专著,培养了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主要著作还有《知难行易说与知行合一论》《文化与人生》《现代西方哲学演讲集》《黑格尔哲学讲演集》《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译著有《知性改进论》《伦理学》《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东洲集
诗文别集。明崔桐(号东洲)著。二十卷,续集十一卷。卷首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曹金序。卷一至卷九为诗,卷一○为词,卷一一至卷二○为文。续集卷一至卷六为诗,卷七至卷一○为文、卷一一为杂著。卷末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周希哲跋。有嘉靖间刻本。
画史会要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人则另为一卷,列之外域,就连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也列于外域,实甚于拘泥。又目录中以宋为第二卷,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而书中实以北宋为第二卷,南宋、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又削去南宋之号,只以“都钱塘”三字为卷端标目。错迂更甚。究其原因,为明之末年,士大夫多喜著书而又竞尚狂禅,以潦草脱落为高尚,不再以精审为事。所以顾炎武《日知录》 中说万历以后所著之书皆以 “壮月朔” 为“牡丹朔”之类。此书材料前四卷明以前多采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著作。至明代则全为自行搜辑。第五卷录前人论画之作,多杂芜而不知所从来。此书虽采集不甚丰富,又多疏漏,但宋、元、金、明诸画家颇赖以知其始末。所以《佩文斋书画谱》之画家传中多引此书为据。后世论画者也不可轻看此书。此书成于崇祯四年(1631)。其主要版本有明刊本、八千卷楼抄本。
唐六典
又名《大唐六典》,中国古代官修职官政典。原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唐传抄本早已湮没无闻,宋有元丰、绍兴两种刻本,明有正德、嘉靖两种刻本,至清嘉庆扫叶山房本,光绪广雅书局本,脱误已经很多。现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绍兴本残本15卷。日本学者拍照以与明正德传本合校,在1973年刊印新本《大唐六典》,乃是当前最佳版本。此书开元十年(722)开始编纂,玄宗曾手写六条,要求臣下按《周官》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以类相从编撰,故名《六典》。宰相张说、肖嵩、张九龄、李林甫四人先后负责总管修撰事宜,具体执笔有徐坚、陆坚等12人。开元二十六年(738)撰成,由李林甫进奏皇帝。该书共30卷,体例由韦述制定:“以令式入六司,沿革并入注”(《集贤记注》),按照唐国家机关体系,排比现行令式,以三师、三公、六省、五监、十二卫、诸王府、州郡官为篇目,叙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秩、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并收入了若干唐代诏令,内容相当丰富。该书在唐代虽“无明诏颁行”,但代宗、德宗时已流行于世。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并对后来宋代元丰官制改革有过很大影响。学术界认为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
十四经穴歌
针灸著作。旧题元滑寿撰。一卷。寿另有《读素问钞》已著录。此书载十四经经穴歌诀。将已知穴位和各穴位针灸所治病症编成口诀以传授后秀,便于记诵。有元至正元年(1341)抄本,收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圆觉经要解
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并序及后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叙缘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拜旋繞,十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