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

- 姓名:朱瞻基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398
- 逝世日期:1435
- 民族族群:
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仁宗朱高炽长子,母张氏。永乐九年(1411)被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立为太子。1425—1435年在位,共10年。洪熙元年(1425)奉遗诏即位,宣德十年(1435)病亡,年38岁。
朱瞻基刚登位,汉王朱高煦便袭成祖“靖难”故事,斥责朝廷违背祖制,并于宣德元年(1426)八月在山东乐安起兵反叛。朱瞻基接受大学士杨荣的建议,令其弟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留守;杨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率军亲征。高煦闻讯大骇,不战自降。朱瞻基命中官押高煦父子回京,废为庶人。平叛之后,群臣力主移兵彰德(今河南安阳),袭击赵王高燧,以求朝廷永安。但大学士杨士奇进言说:“赵王没有连谋之罪,而且同为皇上亲叔,有罪的不可免,无罪的就要好好对待”。朱瞻基便采纳杨士奇的建议,派人将众大臣伐赵的奏章送与赵王,迫使赵王献出护卫谢恩,消除了威胁。
朱瞻基信任内阁,重用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并协同户部尚书蹇义、吏部尚书夏原吉共同整理朝政。政府机构在他们手中正常运转,一时人民安乐,国内升平。
朱瞻基认识到连年征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便实行与边境诸国和平相处的原则。在北部边防上,沿用仁宗时改攻为守的策略,接受鞑靼阿鲁台部和兀良哈三卫朝贡。在南边,自交趾设立以来,人民不服,战事不断。他登位时,交趾正遭黎利之叛。许多大臣主战。内阁大学士杨荣却奏道:“永乐中费数万人命得此,至今劳者未息,困者未苏,发兵之说必不可从。”朱瞻基深表赞许,决计不顾“委弃祖业”的责难,尽快结束这场牵延岁月、徒耗国力的战争。宣德元年(1426)四月,朱瞻基命王通为交趾总兵官,授意他以战迫和。黎利恃强力拒,连挫明军。但明军援兵不断,黎利难以支撑,遂与王通立坛为盟,奉表请和。朱瞻基决定撤兵,复交趾为安南国,封黎利为安南国王,改变了前朝对交趾欲取不得、欲罢不能的被动局面。
宣宗即位,上距开国已近60年。明朝统治机构渐渐发生变化,任官渐重科目,由科举入仕者大为增加,吏官考满,也多依年资升用。永乐一朝,南北用兵频繁,又有迁都之举。因营造、催役、运粮、采木等事,额外增设官员,到宣德初,“藩、宪二司,府、州县官,比之原设倍而又增”。官吏更利用征调采办之机,谋取私利,对社会造成危害。朱瞻基和内阁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吏治存在的问题,看出流弊之起,实在于在京诸司,决定首先整顿中央机构。宣德三年(1428)三月,朱瞻基分别敕谕五府、六部和北京行府、行部,责令清革前弊。同年六月,他采纳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建议,整肃都察院。惩治以贪墨为时论所鄙的都御史刘观,命通政使顾佐代替他。责成顾佐澄汰御史,并从重惩处一些违法大臣,使都察院“宪台为之廓清”。他还命邵玘为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段民等人为南京户、兵、刑、工等部侍郎,考察南京官吏,惩治贪污腐败。
朱瞻基对中央机构又进行精简和裁冗。宣德三年(1428)八月,他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裁革了永乐初设置的北京行后军都督府和北京行部。宣德八年(1433)八月,裁撤北京户、兵、工三部以及大理寺、光禄寺这些中央机构的郎中等官77名。对中央诸司的整顿,控制了官吏贪纵枉法的行为,振作了朝风。
在地方上,朱瞻基认为“郡守皆由资格,多不胜任”,命部、院大臣荐举属官充任知府。宣德五年(1430)五月,委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况钟等9人,分任南直隶苏州、松江、常州,浙江杭州、温州,江西吉安、建昌,陕西西安,湖广武昌等九郡知府。同年十一月,又委任给事中薛广等25人为知府。这些廷臣在地方上大多能针对所治府份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加强了地方统治机构。
在地方官制上,朱瞻基创设了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九月,由大臣荐举,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分任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周忱巡抚南直隶,赵新巡抚江西,赵伦巡抚浙江,吴政巡抚湖广,曹弘巡抚北直隶。初设巡抚侍郎,是为了整理赋税,渐因事权之重,对地方行政、监察乃至军务,几乎无所不涉。后来,为方便行事,才使巡抚兼都察院衔,制度渐臻周备,明清两代的督抚制度,便是从这时开始形成的。
他为了提高官员的质量,洪熙元年(1425)九月,诏令会试分南北卷,“取士不过百人,南人16,北人14”,并规定各地乡试名额,来限制取士人数。同时,对监生和府、县生员实行精简,通过考试,将“鄙猥无学”而又“食廪多年”者发充为吏,或罢为民。宣德七年(1432)三月,又规定进用考满吏员,必须通过考试,分为三等,“一等如资格用,二等未入流内用,三等罢归为民”,从优选取。他还几度重申保举令,以获取有用人才为政府效力。
在整顿统治机构的同时,他又采取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以求社会安定。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他在“皇长子生诏”中规定,宣德三年税粮“以十分为率,蠲免三分”,蠲免数量近1000万石。各地灾蠲亦多所实行,范围或一府一县,或数府乃至一省数省,数量从几千石到几百万石不等。宣德二年(1427)免陕西本年秋粮。宣德九年(1434),他又免南北直隶、湖广、江西、河南本年秋粮的十分之四。
苏松重赋一直是前朝比较突出的问题。宣德五年(1430)二月,朱瞻基和大学士杨士奇在遂项议定的“宽恤”诏中,为各地官田减免粮额定例。周忱、况钟马上引用这道诏书,请求减免苏松等府重租官田粮额。宣德七年(1432),朱瞻基下诏免去苏州府粮额721000余石,所减之数超过原额的四分之一;松江府粮额大略“减去十之二三”,所减之数将近30万石,江南民困有所缓轻。
由于苏松重赋和连年灾荒,人民流离失所,流民现象日益严重。这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他多次颁布有关安置流民的诏令,增加流民回籍复业的措施,规定流民附籍的条件。宣德三年(1428)四月,他对户部尚书夏原吉表示,应准许久居他乡、产业已成的流民附籍,由政府编成里甲,分派徭役。宣德五年(1430),他派工部右侍郎许廓主持河南赈荒,又命署刑部右侍郎魏源为河南布政使司,起用丁忧布政使李昌祺,迅速扭转了流民转徙、无以安生的局面。宣德六年(1431)三月,他指示户部攒造黄册,清理户口钱粮,并在所拟“招抚”逃民的榜谕中规定,除“来历不明,并原籍尚有产业,丁多力壮,路近可回者”外,许按军、民、匠籍于所在地立籍。宣德七年(1432)六月,朱瞻基诏令各地府、州、县修预备仓,并令布、按二司和监察御史严加巡查。这些措施的实施,对防止流亡发生和安集流民起了有益的作用。
朱瞻基信用“三杨”和夏、蹇等旧臣,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但他对游猎玩好很感兴趣,对于廷臣劝谏节制逸乐,他从来不容。少年时,成祖命习武事,他养成了射猎的癖好。宫臣戴纶与林长懋曾上疏为成祖言之,他由此怨恨戴纶。即位初,戴纶又因谏猎忤旨,朱瞻基把他下锦衣卫狱,并亲自鞫问。戴纶抗辩不屈,死于酷刑之下。他又把林长懋关入监牢达10年之久。宣德六年(1431),御史陈祚见他耽于游猎,便劝谏他勤帝王之学,读《大学衍义》。他见疏大怒道:“你竟敢说我没读《大学》吗? 如此小看我,不可不杀!”后来,虽未杀陈祚,却把陈祚一家十余口关进牢中5年多,致使陈父瘐死狱中。
朱瞻基好促织之戏,致使江南大受其害。宣德九年(1434),他令苏州知府况钟:“比者令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一运,自来时要一千个,敕到尔可用心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既遣内官采办,又敕地方官协办,征课很急,使得一些地方官吏乘机大肆搜括百姓,故“苏人至有以一蟋蟀陨其家三命者。”
朱瞻基信任宦官。即位初设内书堂,选小内侍在其中读书,令大学士陈山充教习。后来,以词臣专任此职,成为一种制度。他派宦官四处搜罗珍奇玩好,并让他们监于民事,使得内官、内侍们常借公务为名,大肆搜括,凌掠官吏军民,一时民怨沸腾。他还委司礼监以批答奏章之权,每日所上文书,除皇帝亲批外,皆由秉笔太监遵内阁所拟小票字样,硃笔批行。司礼监权出内阁之上,导致后来屡次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朱瞻基病死于乾清宫。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被尊谥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
猜你喜欢的书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
作者是格雷厄姆·格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不断遭到出卖的人,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他人爱和信任的故事。自幼在仇恨中长大的杀手莱文,受雇暗杀一位官员。暗杀成功后,他却遭人栽赃陷害,被警方追捕。孤身一人的莱文在寻找幕后指使人时,意外遇到了善良的安。因为安的出现,让原本对世界充满仇恨的他,开始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信任。
沙皇的邮件
在这个晚会上,普雷沃布拉扬斯基和保罗斯基的军乐队不断地演奏着一首首波尔卡舞曲、玛祖卡舞曲、苏格兰舞曲和华尔兹舞曲,都是从保留节目中精选出来的最优秀曲目。无数的男男女女在新宫各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比新宫地势稍低的是“老石头房子”,那里从前曾上演过无数惨剧,今天夜晚这里重又回声不绝于耳,对舞舞曲的乐声在这里不断地回旋着。
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不分卷,合辑清季淡水、新竹、凤山三县「简明总括图册」而成。盖光绪十一年台湾着手建省,需用浩繁;巡抚刘铭传鉴于台湾民间「隐田。特多,因奏准「量丈田亩、清查赋税」以增加收入,并借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础。此项工作,计自十二年四月开始筹备,迄十八年五月结束,先后历时六年之久。当日清丈完成,各县厅编制有土地清丈「简明总括图册」。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尚藏有淡水、新竹、凤山三县图册抄本各一帙,本书因合而编之,总其名印行。各县册分堡或分里列图,并分则说明田园亩分,极为简明。书末,今另刊入同馆所藏题为「设改章程总册」(亦为抄本)一种。其内容则为光绪年间清丈后淡水县所造全县各番社应收通事、土目口粮租谷并应支、应减、应裁各项用款数目四柱清册,呈送上级政府「察核」者。因同属清赋资料,特收作「附录」。
兼明书
五卷。唐五代时邱光庭 (生卒年不详)撰。邱光庭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曾官至太学博士,与著名诗人罗隐交往密切。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兼明书》共十二卷。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五卷,可能为后人所更定。首卷为诸书二十二条;次卷为 《周易》五条,《尚书》四条,《毛诗》十三条;三卷为 《春秋》十条,《礼记》五条,《论语》十三条,《孝经》二条,《尔雅》二条;四卷为 《文选》二十二条;最后为杂说十八条,字书十二条。该书虽有许多文字脱字之处,但邱光庭引典辨驳,具有条理。所记社稷诸条,“多得礼意”。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其谓《春秋》之例,“有褒而书者,有贬而书者,有讥而书者,有非褒非贬非讥国之大事法合书者”,具有卓识。在唐人考证著作中,可与颜师古《匡谬正俗》相媲美。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秘笈本,谈生堂余苑本,真意堂活字本,《说郛》本,天一阁抄本,日本文政十二年翻刻璜川吴氏本、《四库全书》 本等。
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
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唐末隐士归耕子撰。官炼丹铸镜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归耕子序,称受自嵩、少之间八十许老叟。述铸镜、鼎、炉之筑坛、尺寸、火候及宗教仪轨等。称镜、鼎、炉等皆有神效。
西圃词说
清田同之撰,1卷。田氏论词之流变,宗王世贞正宗、变体之说,但他认为填词应各见性情,婉约是本色,豪放亦非不是本色,这就显得比较灵活了。他认为词中有诗人之词,有文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语多中肯。田氏对词的音律,也很重视,《词说》全文征引李清照《词论》,于“别是一家”之说是独有会心的,他认为词律较诗律倍难,强调“宫商调,阴阳谐”,于字的四声和调之宫商均加讲求。他以艳丽为词之本色,但又强调不应流入浅俚。于词之格调气度,追求神韵,所谓“以神气为主,取韵次之,镂金错彩其末也”,可见他论词颇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西圃词说》在评论词人方面,间有不一致及错误之处。如他既称姜夔于南宋最为高洁,史达祖、高观国,张辑、蒋捷、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效仿姜,又称史达祖为南宋第一词人,这就不免矛盾。同时,强派吴文英为姜夔嫡派,也与实际不符,实际吴文英是心香周邦彦而自成一派,所以田氏之说不够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