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

- 姓名:祝允明
- 别名:字希哲,号枝山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460
- 逝世日期:1526
- 民族族群: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而枝指,又号枝指生。与徐祯卿、唐寅、文征明号称“吴中四才子”。5岁能作径尺字,9岁能诗,广闻博识,玩世自放。弘治中举于乡,授兴宁令,官至应天府通判,人称“祝京兆”。为文清奇,尤工书法,名重于海内。楷、行皆精妙,最擅狂草。其楷书师其岳父李应祯,行草师其外祖父徐有贞。中年后涉猎广博,魏晋钟王,无不临写。晚年草法 变幻莫测,奇伟豪纵,意趣天然。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京兆自元常、二五、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蝗年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熳,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明文征明《珊瑚网》云其:“早岁楷书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兼工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明董其昌《容台集》云:“枝指山人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明顾璘《国宝新编》云:“希哲书学精工,白《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变体,罔不得其结构,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明代书坛为赵孟頫书所笼罩。妍媚之风极盛。祝书古拙雄强。富阳刚之美,继承唐宋尚意书风,一扫妍媚甜俗之气。因而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法作品有《箜篌引》、《前赤壁赋》、《古诗十九首》、《杜甫诗卷》、《草书诗翰卷》、《草书唐人诗卷》皆为其上乘佳品。著作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集略》、《怀星堂集》。
猜你喜欢的书
东维子集[四库本]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杨维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孙仰曾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常见版本有明刻本、清沈氏鸣野山房抄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卷首有明人孙承序。卷1-11为序,卷12-20为记,卷21为记、书题,卷22为志,卷23为碑、铭,卷24为神道碑、墓碑等,卷25-26为墓志铭,卷27为书、说、论,卷28为传、跋,卷29为诗,卷30为歌、辞、调、杂文。另有附录1卷(编为卷31),所收为有关诗文。《东维子集》主要收入的是文,诗只占1卷多,这可以看成本集的特点。杨维桢诗集传世有数种,版本也比较复杂,他的文章则主要保存在本集当中。卷中收入序的数量相当多,这与杨维桢在元代文坛的地位是相符的,一般来说,他的文章较平易顺畅,不象诗那样奇崛难解。杨维桢曾被人称为“文妖”,但本集所收入的文章则无所谓剪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的毛病。与他在《鹿皮子文集序》卷6一文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著。萧涤非著。初稿完成于1933年,系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时的论文。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修订本。全书共分6编,第一编为《绪论》,依次探讨了乐的起源与先秦乐教、乐府的产生及其沿革、乐府的界说与分类、五言诗出于西汉民间而不始于班固、乐府变迁的大势等问题。作者认为,汉魏以后,民间乐府与贵族乐府实行分化,由此导致乐府的变迁;乐府并非诗之一体,实则一切诗体皆从乐府而出,先有五言乐府而后有五言诗,而非先有五言诗而后产生了五言乐府;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时事”的拟古乐府,变两汉质朴之风,开私家模拟之渐。其余5编依次阐述两汉、魏(附吴)、晋、南朝、北朝(附隋)乐府。作者认为,汉代民间乐府如《君子行》、《长歌行》、《猛虎行》等显然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汉代儒学定于一尊,男女间多能以礼义节制情感,因此《公无渡河》、《东门行》、《艳歌行》等抒情类乐府多重在描写夫妇之情爱,而不像南朝乐府多写男女相思及刻画女性。由此并证明《孔雀东南飞》必产生于儒家思想独尊的时代,决不能作于六朝。在《魏乐府》一编中,著者着重探讨了曹氏父子在乐府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对于晋乐府,作者从历史风俗中留心探讨,力求以乐府补史传之所阙,言之有据,富有启发意义。在《南朝乐府》一编中,作者从史事上证出诗歌,从诗歌证出地理,从地理上考见政治,从政治上窥及制度与当时人民的风尚及其思想,材料丰富,论证详明,尤其是论吴声歌中的双关语最为独到。至于北朝民间乐府,著者主要从地理风俗、民族性格等方面论述了乐府产生的环境及其特点,并就南北朝乐府的异同作了比较。作者当年的论文导师黄节在对该论文所作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统观成绩全部,皆能从乐府本身研究。知变迁,有史识;知体制,有文学;知事实,有辨别;知大义,有慨叹。”可以看作是对本书较为恰当的评价。
两广纪略
一卷 又名‘粤中偶记"。明末清初人华复蠡撰。华复蠡,江苏无锡人,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曾官广东临高县知县,罢官后流寓两粤。《粤中偶记》即记其居粤时事。书中首述顺治元年(1644)其抵临高任,遇黎民变乱破城,遂遭罢官,旋抵肇庆。顺治四年(1647)清兵大至,遇唐桂之乱,无意为官,颠沛流离,逃至南京。又述永历朝臣丁楚魁、洪天擢、李绮诸人事始末,冷嘲热讽,揭其无能无耻之状。据著者所云,当时宰执无砥柱之才,群僚多侥幸之辈,知此筵席决无好散场,遂以冷眼旁观,记上述诸事。《粤中偶记》有《荆驼逸史》本,《明季稗史》本,惟《荆驼逸史》中失载丁楚魁一则,为传抄者所遗漏。
两同书
二卷,唐罗隐撰。共十篇,分上下二卷,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崇文总目》说:“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其原”,是为“两同”之义。该书是作者的哲学著作。他认为,许多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有其统一性。该书对研究唐以前儒道二家思想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版本主要有《宝颜堂秘笈》本、《式训堂丛书》本、《说郛》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重修曹溪通志
佛教史志。清真朴重修。八卷。是一部有关曹溪宝林寺(今称南华寺)的志书。据书前序称,此志是在万历“旧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旧志”由明德清主持编修,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1599—1600)。清康熙十年(1671),韶州太守马元命时任南华寺住持的真朴“校辑”而成新志,即是书。全书分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道脉源流、传灯人物、佛法提纲及王臣外护等七个部分,收集了慧能至憨山德清等南宗主要禅僧在曹溪活动的大量资料,对研究禅宗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志有清康熙刊本,道光十六年(1836)予以重刊。
观音慈林集
凡三卷。清代弘赞编于康熙七年(1668)。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汇集有关观世音信仰之经典,及有关信仰者之事迹、感应等而成。卷上为诸经篇,包括悲华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大乘庄严宝王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十经;卷中、卷下为感应篇,抄录印度及我国自晋至清初之僧俗关于观世音信仰之事迹与感应,计一五四件,并一一记其出处。本书乃研究观世音信仰史之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