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

龚自珍
  • 姓名:龚自珍
  • 别名:字瑟人,号定盦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仁和(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792
  • 逝世日期:1841
  • 民族族群:

龚自珍(1792—1841),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和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盦,晚号羽岑山民,清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随外祖父、文字学家段玉裁学习《说文》等古籍,有扎实深厚的汉学基础。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二十五年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进士。十七年任礼部主事。十九年辞官归里。二十一年春主持江苏丹阳书院讲席,次年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一生处在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对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和黑暗十分不满。早在23岁时,就写了著名的《明良论》4篇,猛烈抨击封建统治,斥责贪官污吏,认为士人不知廉耻,就是国家大耻。他把没落的封建社会,比喻为满身疮疥的无法救治的病体,已是行将下山的太阳,是“大乱将起”的“衰世”。他反对封建名教,猛烈攻击科举制度,认为封建名教摧残了人的才智。他极力提倡“更法”、“改图”,并就土地所有、八股取士、财政税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的这些维新思想和变法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曾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他的“君臣共治”和“贫富平均”的政治主张,成为后来戊戌变法的思想来源。在鸦片战争前夕,他主张移民实边,开发西北边疆,警惕沙俄觊觎,以强国固边。他全力支持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赠行。他称鸦片为“食妖”,不仅夺人性命,而且废坏国财,竭力鼓励林则徐坚定禁烟决心,决不要游移不定,对干扰反对禁烟者要杀一儆百,并建议林则徐要随带重兵、准备火器,以防英国侵略者的欺诈,主张用武力对付外来入侵者。龚自珍在学术上,深得近代今文学派的先驱刘逢禄的影响,28岁时曾在北京拜刘为师,学习《公羊春秋》,志趣相投。他是嘉庆、道光年间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倡尊史,认为一切学术都是史。在哲学上,他既反对孟子的“性善”说,又反对荀子的“性恶”说,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他还认为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历史进化论观点,预言未来光明“不在朝而在野”。在近代哲学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龚自珍善诗文,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有“龚派”之誉。一生所作文300多篇,诗词六七百首,其中《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篇,是其思想观点和诗文风格的代表作。他的著述,近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黑骆驼

东方有一句老话:“死亡就是不请自到的黑骆驼,不一定跪在谁家门口。”这一次,黑骆驼跪在了著名好莱坞女影星希拉·芬的门口——她在夏威夷的住宅里被杀了。案发前,好莱坞最受女影星们崇爱的英俊占卜师特纳弗罗就预言当晚会有重大事情发生;案发后,他又百般设障阻碍破案,但令警方无奈的是,他有铁一般的不在现场证明。多向的线索、纷乱的头绪使这桩凶案复杂异常;好莱坞的背景、情感的恩怨又扯出了神秘的案外案……

新月集

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发表的一部诗集,共有诗四十首。它通过对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儿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愿望和追求光明的理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真切地描绘了天真烂漫美丽无邪的儿童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贪婪只有纯真、没有罪恶只有自由的世界:“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孩童之道》)。作者还揭示了自己描写新月、歌赞孩子的原因:“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些诗篇中,作者善于从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大自然之间以及孩子与社会事物之间窥透儿童的内心隐秘,因而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五彩缤纷的自由天地,比如《开始》中孩子的天真发问和妈妈的疼爱的回答;《天文家》中弟弟的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可爱纯净的心理活动。其它如《仙人世界》《纸船》等对孩子生活的描写,都能激起人们的儿时记趣,正如本书评者郑振铎在《译序一》中说的《新月集》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葬书

古代堪舆术书。旧本题晋郭璞撰。一卷。论葬事的宜忌。被堪舆家尊为“葬经”。书中所说的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为“风水”之说所本。《四库全书总目》:“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甬上耆旧诗

地方诗总集。三十卷。清胡文学编纂。胡文学字卜言,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甬上”指今浙江宁波一带,明代为府建制,包括今浙江宁波市区、镇海、奉化、象山、定海等地。甬上在春秋时为古越地。序云:“《吴越春秋》称越地东至于鄞,即所谓甬上也。自后迁置不常,一时人物与句章、馀姚各相引重。”此为文化发达之地,贤人君子代而有之,也不乏诗作者。为纪念先贤,明清之际李邺嗣著有《甬上耆旧传》。此编即以“耆旧传”为线索,广为搜辑。上始自春秋间越大夫文种、汉大黄公,终于明季诸家,共采录四百三十人,诗三千首。意在保存本地文献,并借以考察甬上诗歌发展变化。每家之下,据李氏《甬上耆旧传》详列作者之生平资料。本为四十卷,付梓时胡文学去世,其子胡得迈,先刊行前三十卷。“每卷之首,俱有小序,略依其才品名位高下为次,使各以类从,而不尽以时代为断,于支派极为详晰”。四库馆臣对此编评价颇高,言其“体例精审,于部居州次之中,寓论世知人之义。征文考献,条理秩然,固非钓名悦容、瓦砾杂陈者所得而相比矣”(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众多地方诗文总集中,此书为较好之一种。有康熙十五年(1676)刊本,又有康熙四十九年金南锳刊本,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人生的三路向

本书是对梁漱溟关于宗教、道德与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 《人生的三路向》是梁漱溟先生实践的结果,是他关于人生问题的最终思考。他对人生本质的做了透彻的分析,提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对世人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进行综合分析,洞若观火,直指世人万象。梁先生系统讲述了他所选择的人生观:活在当下,一任直觉。这是对儒家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结论,也是针对中国人今日惶惶不可终日生活状态的点醒。 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将释此经。必用五重玄义。依玄义能入妙理故。所谓五重玄义者。名体宗用教也。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法喻为名。无法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熟酥味为教相。以名诠所宗之体。能趣体者为宗。宗之功能为用。判名体宗用之高深者。为教相。故释一切经论。五重玄义之需要。不可少也。且如般若之体。云何无法。诸法之元。以动为基。动必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