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

- 姓名:罗家伦
- 别名:字志希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9年12月25日
- 民族族群: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生于1897年12月2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其父罗传珍长期在江西做官,曾任进贤等县知县,同情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罗家伦幼时受父母的启蒙教育,稍长入塾读书。1914年进上海复旦公学肄业。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主修外国文学。与同学傅斯年、段锡朋是莫逆之交。
罗家伦入北大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逐步高涨之际,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罗能言善辩,是出名的活跃人物。1919年1月,他与傅斯年、徐彦之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得到当时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和文科教授胡适的支持。校方也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并同意由学校出版部发行和负担盈亏。《新潮》编辑部由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组成,傅任主编。
《新潮》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宣扬文学革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李大钊和鲁迅都在《新潮》上发表过文章,也提供过意见。罗家伦在创刊号上写的《今日之世界新潮》中,热情赞扬十月革命,说:“这次的革命是民主战胜君主主义的革命,是平民战胜军阀的革命,是劳动者战胜资本家的革命!总而言之,以前法国式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以后俄国式的革命是社会革命。”他在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什么是文学》一文,不仅反对文言文,而且揭露专制制度下的文学的内容“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但是《新潮》从创刊起,就表现出一种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和崇拜西方文明的倾向。罗家伦在上述那篇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中,流露出很害怕这个革命传到中国来的思想。他说,这个潮流“若是传到中国来,恐怕就可虑得很;因为中国的普通人民一点知识没有,兵士更多土匪流氓,一旦莫名其妙的照他人榜样做起来,中国岂不成了生番的世界吗”。
五四运动中,罗家伦是个活动分子。5月3日晚上,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大会,并约请北京十三个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罗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反对巴黎和会。大会决定于翌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4日早晨,各校学生按计划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随即游行示威。游行队伍至东交民巷口,要入内向各国使馆递送声明书,军警不许通行,双方相持不下。后来学生派代表四人往各使馆,罗家伦是代表之一。第二天,他又被派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往南京、上海等地各大学进行联络,曾在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新潮》因五四运动停刊。不久,傅斯年出国留学。10月,《新潮》复刊,罗家伦任主编。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革命队伍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时,问题与主义之争已经展开,《新潮》在胡适引导下,改良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逐渐成了宣扬各色各样西方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的讲坛。12月1日发刊的《新潮》第二卷第二号上,罗家伦发表《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一文,公然否定自己以前对十月革命的赞扬,说:“我从前说法国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俄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是错误的!”他混淆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本质区别,说法国革命“含有社会主义的精神”。
1920年“五四”周年纪念时,罗家伦在《新潮》第二卷第四号上发表《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根本否定五四运动的群众性革命风暴,说“罢课”、“三番五次的请愿”、“一回两回的游街”,都是“无聊的举动”,是“毁坏学者”。他非常懊悔参加了学生运动,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而去年一年以来,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监视,忽而被谤,忽而亡命……全数心血,费于不经济之地。……偶一回头,为之心酸。”他提出今后应当“以思想革命为一切革命的基础”。他所谓的“思想革命”,就是要“一本诚心去做学问”,“埋头用功”,不问政治。所以,他又提出“专门学者的培养,实当今刻不容缓之图”。此文发表后不久,他就出国留学,走“专门研究学问”的道路去了。
同年秋,罗家伦赴美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历史与哲学,一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22秋离开美国,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四年。留学期间,罗很注意搜集各国办大学的经验。
罗家伦于1926年回国后不久即参加北伐。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参议,旋任总司令部编辑委员会委员长。他对蒋介石十分崇拜,加之会说善写,因此深得蒋的器重。当时蒋介石有关时局的大文章,不少是由罗家伦执笔写成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罗家伦是积极支持者,撰写过一些宣扬反共的文章。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决定创办中央党务学校,自任校长,由戴传贤、罗家伦任正副主任。8月初开学后不久,蒋被迫下野。下旬发生龙潭战役,孙传芳军渡江攻南京。罗家伦在师生中做了不少说服动员工作,才保住学校没有散伙。1928年1月,蒋介石又上台,进行所谓继续北伐的行动。3月,总司令部设立战地政务委员会,罗家伦为委员之一,并兼任教育处处长,随军北进,6月到北平。
8月,国民党政府改清华学校为清华大学,任命三十一岁的罗家伦为该校校长。清华学校是1911年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办起来的,原由北洋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共管。学校的经费有专门设立的清华基金保管委员会保管,委员会由外交部正副部长和美国驻华公使三人组成,基金完全操纵在外交部一些官僚手上,弊端甚多。罗担任校长后,多方活动,争取到清华基金转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代管,并使清华脱离外交部,完全隶属教育部,改称国立清华大学。他还改变了过去清华毕业生全部派遣留美的办法,进行公开考试,选拔少数成绩优良的学生赴美留学。他曾提出:“要做到没有一个不经过严格考试而进清华的学生;也没有一个不经过充分训练,不经过严格考试,而在清华毕业的学生。”[1]清华自罗任校长后,开始招收女生。
1930年5月中原大战揭幕后,清华大学出现“驱罗运动”,罗家伦被迫离开清华南下武汉,在武汉大学担任了几个月的教授。年底蒋介石到武汉巡视,亲自召见罗,把他调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担任代教育长。中央政治学校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属短期训练班的性质。罗到校后,建立了四年制的大学部,招收高中毕业生。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的中央大学学生亦起而反蒋。1932年6月,中大被行政院下令解散,学生听候甄别。不久罗家伦被指定为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8月被任命为该校校长。他到校后,极力把学生的反蒋抗日热情引导到所谓研究学问的道路上去,提出以“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他说:“人家骂我们为无组织的国家……但是我们所感觉的不仅是政治的无组织,乃是整个的社会无组织,尤其是文化也无组织,今后我们要使中国成为有组织的国家,便要赶快创立起有组织的民族文化,就是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来。”[2]
罗家伦办大学有他的一套办法。他重视罗致人才,延聘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任教,曾说:“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3]他还采取增加图书设备、加强基础课等一系列措施。中央大学原仅有学生一千人,罗任校长后,抗日战争前已发展到两千人,并于1937年5月在南京郊外动工兴建一所能容纳五千至一万名学生的新校舍,为日后发展做准备。
同年7月初,罗家伦应蒋介石之召前往庐山参加谈话会。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他回南京做迁校布置,决定迁校重庆,并面蒋陈述意见,立刻得到蒋的同意。迁校计划顺利而迅速地进行,10月即大致就绪,11月初,中央大学即在重庆沙坪坝正式上课。抗日战争期间,中大学生逐年增加,到1941年已增至三千余人。
罗家伦很注意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在重庆期间,他定期向学生作演说。当时大后方反蒋运动高涨,他竭力引导学生闭门读书,故意把教育说成是超阶级的,说“教育最高的目的,是要造就好人,造就好的国民”。他一面“希望以后各党各派,不要以青年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说“这样不但是害了青年,而且是害了国家、民族”;一面却“热忱的希望(三民主义)青年团能积极挽救现在青年体格和人格上的两种颓风”[4]。
1941年9月,罗家伦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蒋介石先后委派他往西南、西北各地考察,一则视察边境各省情况,一则对各地军政人员进行游说。10月,罗任滇黔考察团团长,前往云南、贵州。当时蒋正组织远征军,准备开入滇缅边境,罗为蒋摸清了地方实力派的动态,宣扬了“中央德政”。1943年3月,罗受任为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6月率各方面专家学者四十六人,组成包括铁路、公路、水利、农林、畜牧、垦殖、工矿、民族、教育、卫生等专家人员在内的考察团,先后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进行考察。事毕草成大西北建设计划及报告多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家伦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张继)。1947年5月,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印度大使。1949年12月,印度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罗家伦回到台北。旋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兼任台湾蒋政府“考试院”副院长。1957年任“国史馆”馆长,先后主持编印《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国父百年诞辰纪念丛书》及部分《革命文献》。
1969年12月25日,罗家伦病逝于台北。
罗家伦的主要著作有:《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新民族观》、《逝者如斯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梅品
赏梅专著。南宋张镃撰。1卷。镃有诗名,工画竹石古木,酷好梅花。淳熙十二年(1185)购得南湖滨曹氏荒圃。园中原有古梅数十株,又增取别圃之红梅、千叶缃梅,合300余株,移种成列,分区培植。建轩堂临之,时与诸诗友聚会观赏。因“审其性情,思所以为奖护之策”,叙赏花之感受,于绍熙五年(1194)撰成此书,书于堂上,使观赏者有所警省,以爱敬梅花。全书分为四事,共58条。“花宜称”26条,“花憎嫉”14条,“花荣宠”6条,“花屈辱”12条。其澹阴、晓日、薄寒、细雨、夕阳、竹边、松下等条,皆为宜梅的自然环境,能使观赏者感到赏心悦目;而狂风、淫雨、烈日、苦寒等,皆于梅不利,且败坏赏花者心情。此书反映出宋代文人艺梅、好梅、赏梅的风尚。周密《齐东野语》全录之。传世单行本有《百川学海》、《夷门广牍》、《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
白话小说。明无名氏著。二卷。内容当系明代流行的故事。此书以外,见诸说部者,还有如《轮回醒世》卷一七《五鼠闹东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五八回《决戮五鼠闹东京》。此外《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五回亦有类似故事。大意云:宋仁宗时有秀才施俊辞妻何赛花赴京应试,途中被五鼠精之一所迷,中毒腹痛。鼠精又化作施俊模样去施家,何氏不察被奸骗。真施俊幸得茅山道士解救。但科考落榜,回乡后家人莫辨真假,诉诸王丞相。鼠精之一又化作丞相同入朝面君,另一鼠精又化作仁宗。二仁宗同见国母,又一鼠精亦化作国母。由包拯审理,又出现另一包拯,人皆不能辨。后由真包拯之神赴上界,查得系雷音寺五鼠犯下界。因借得寺中玉面猫,方伏五鼠精。存世有书林刊本,刊刻年代不详,藏伦敦英国博物院。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不分章回,用四字小题标目,如卷一“五鼠演法”、“商议思凡”、“三鼠言志”;卷二“真假争雄”、“包公服毒”、“包公上天”。但若干地方已用“还是如何的,且听下回分解”的分回套语。《提要》认为,此书为三侠五义故事成型以前的原始形态,是民间流行的一个演义本子。其流行的年代,约为明万历中期。
试笔
一名《欧阳公试笔》《欧公试笔》。一卷。杂著。宋代欧阳修撰。是编可能是后人辑录欧阳修所书或随笔而成,共三十条,每条有标题,书末有苏轼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学书为乐”,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高雅情调,是追求自然适意、百无滞碍生活方式的士大夫人生哲学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多数士大夫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不仅开宋人尚意之先风,而且开文人书画理论之先河。有《书苑补益》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等。
六经图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曾勒碑昌州郡学,具体图目已不可考,经毛邦翰补后,包括《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礼记》四十三图,《春秋》二十九图,共六经三百零九图。后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篇目、卷数甚至书名皆被后人随意增减。现存有明刻本六种。另有《五经图》六卷二种,为明刻本,实亦此书。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译注
《弥勒上生、下生经》 此二经是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生经》、《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本经又称《弥勒上生经》、《观弥勒上生经》、《上生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观弥勒经》、《弥勒菩萨般涅槃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464)译。 本经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是弥勒经典中最晚译出的作品,也是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 内容主要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陀天,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 《佛说弥勒下生经》,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也是古来说弥勒下生的诸经中,最受重视的一部经。 本经内容主要叙述弥勒菩萨下生、成道、说法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