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
-
华阳集
《作者:张纲》宋人张纲(1083—1166)撰。四十卷。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一作金坛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除太学正,迁博士,累官给事中。初与蔡京、王黼不合,南渡后与秦桧不合,致仕。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终于彦知政事。其座右铭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自号华阳老人,谥文定。此编系其嗣子坚搜辑编成,以其自号名集。凡文三十三卷,诗五卷,词一卷,后附行状一卷。总八百五十九篇。纲每成一文,都人辄传播,经建炎兵燹,十不余一。又以秦桧柄国,惧为所忌,绝意著述有年,故斯集所存,实为不足。《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文典雅丽则”。冠洪迈、于文熙二序。有《四库全书》本。
-
华阳集
《作者:王珪》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编为六十卷,又附录十卷,清内府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时,将“其中青词、密词、默词、醮词、齐文、道场文、功德疏,及教坊致语之类,均非文章正轨,谨禀承圣训,既加删削,重编为四十卷。”诗词作六卷,有诸体诗二百四十六首,帖子词、宫词、歌词百六十四首。文三十四卷,奏状三十三篇,札子三十六篇,表百七十一篇,内制文七百二十七篇,外制文二百十一篇,册文、祝文、祭文等七十八篇,问、议、序、启二十三篇,神道碑七篇,志铭、墓记三十二篇,凡一千三百一十篇。其文宏侈瑰丽,多台阁之体。其诗以富丽为主,讲究摛藻敷华,精思锻炼,细润熨贴。《明堂庆成》、《上元应制》诸篇,工丽独绝。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作六十卷,附录十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与乾隆《聚珍版书》本互校,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怀星堂集
《作者:祝允明》三十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后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 (1492) 中举,以后久试不第。正德十年(1515)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因病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苏材小纂》(已著录)、《怀星堂集》、《祝子罪知录》等。此集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以闻所刻,共三十卷;卷一、卷二为骚赋,卷三为乐府,卷四为古调,卷五为歌行,卷六至卷八为近体诗,卷九为古体诗、箴铭,卷十、十一为论议,卷十二、十三为书牍,卷十四为碑版,卷十五至二十为传,卷二十一至二十九为纪叙,卷三十为外教。祝允明以书法闻名于世,其诗文亦较有特点,顾璘《国宝新编》称:“允明学务师古,吐词命意,迥绝俗界。效齐、梁月露之体,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陆。”虽有些过誉,但亦说明其诗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诗的取材丰富,而且语言华美,下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体。其文也潇洒自如,不甚倚门傍户,自成一家。
-
湖山集
《作者:吴芾》诗文别集。宋吴芾著。芾集最早 为其子吴洪编辑,周必大为之序,称“《湖山集》 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 卷”;而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宋史 ·艺文志》则称“《湖山集》四十三卷,《别集》一 卷,《和陶诗》三卷,《附录》三卷”;朱熹《吴公神 道碑》、《宋史·吴芾传》又称“表奏五卷,诗文 三十卷”。然原本亡佚。此本乃四库馆臣从《永 乐大典》中辑出。十卷,除卷十末附文二篇外, 余均为诗。卷一为《和陶诗》,卷二、三为五古, 卷四为七古,卷五为五律,卷六、七、八为七律, 卷九、一○为绝句,卷首有周必大《湖山集序》。 另有《台州丛书》本,乃道光间仙居王魏胜手录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又经黄岩王舟瑶据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校补而成。有《补遗》一 卷,乃王舟瑶从《事文类聚》等书辑出吴芾散文 五篇。又有《仙居丛书》(第一集)本、《宋人集》 丁编本。前者除正集、补遗外,尚有附录一卷, 后者有辑补一卷。
-
湖山类稿
《作者:汪元量》诗词别集。一作《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宋汪元量撰。《湖山类稿》乃元量自编,其名亦自定。宋、元之际,有刘辰翁选本,所收作品止于汪南归之初。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所引汪氏诗,皆出《湖山类稿》,其中有入蜀诗,说明《湖山类稿》乃其全部诗作结集。与《永乐大典》修纂同时,明抄本《诗渊》的编辑者在书中大量引录元量作品,仅现存《诗渊》残本,即有诗二百多首、词三十首,皆题《宋汪元量水霎诗》。说明其时元量诗集以两种版本流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湖山类稿》十三卷,其时或尚存。今此本与《诗渊》所引之《水霎诗》皆已早佚。今存刘辰翁选本《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收诗二百零三首,卷五为词,凡二十八首。另有《水雲集》,收诗二百四十六首,除去与《湖山类稿》重复的篇目,为一百七十七首;收词一首。二者通行本,为清鲍廷博刻本。又有清汪森藏抄本《湖山类稿》、《湖山外稿》。汪本前者多刘辰翁批点十二条,胜鲍本;后者即鲍本之《水雲集》,所不同者,后者已去其重复篇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在上述二本的基础上,新自《诗渊》、影印《永乐大典》等书辑得诗九十九首、词二十三首,溶于以上二本中,按时代先后,分别诗、词编次。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这是目前收录汪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本子。
-
后山集
《作者:陈师道》二十四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陈师道,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官至秘书省正字。此集为门人彭城魏衍所编。《四库全书》本为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此本为明马暾所传,松江赵鸿烈所重刊。凡诗七百六十五篇,编八卷。文一百七十一篇,编九卷。谈丛编四卷。诗话、理究、长短句各一卷。又非魏衍之旧本。方回瀛奎律髓说是后人重编之。陈师道受业于曾巩,又学诗于黄庭坚。为江西诗派中重要作家。其五言古诗出入郊岛之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但生硬之处,却未脱江西之风。七言古诗学韩愈,间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篇什不多,其自知非所长。五言律诗,佳处往往逼杜甫,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五七言绝句纯为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长短句亦自为别调,不甚当行。其词不如诗。诗中绝句不如古诗,古诗不如律诗。律诗则七言不如五言。纵观其诗,形式刻意学杜甫、黄庭坚,力求风格简古,内容多写个人感慨。其古文在当日殊不擅名。但为文简严密栗,不在李翱、孙樵下。有《四库全书》本。
-
胡仲子集
《作者:胡翰》十卷。明胡翰(1307—1381)撰。胡翰,字仲子,一字仲申,浙江金华人。洪武初,以荐为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教授,后召修《元史》,史成,赐金帛归,其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集乃其门人刘刚及浦阳 (今浙江浦江) 王懋温所编。以洪武十四年(1381)刊版。至清印本罕传,惟写本犹存于世。凡十卷。文九卷、诗一卷。史称其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今合为一集,乃刘刚等所并。胡翰少从吴师道及吴莱学为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其文多得二吴遗法,而持论多切世用,与许谦之坐谈诚敬小殊。胡翰尝与修 《元史·五行志》,序论即其所撰,故存之集中。其于天人和同之际,剖析颇微。《牺尊辨》、《宗法论》诸篇,亦湛深经术。则又未尝不精究儒理。其诗不多作,而格意特为高秀,其中五言古诗尤为诗论家所称道,如《吕梁洪》、《夜过梁山泊》、《京口纪行》等诗写得苍浑古朴,有汉魏之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金华承黄文献溍,柳文肃贯吴贞文莱之后,多以古文词鸣,诗非所好。以诗论,吾必以伸申为巨擘焉。”此书版本较多,还被收入 《四库全书》、《金华丛书》 (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
-
横塘集
《作者:许景衡》南宋哲学家许景衡著。原集三十卷,自明代以后,传本久绝。该集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纂而成,共二十卷。诗六卷,文十四卷。景衡立身刚直,这在集中都有所反映。其奏议中如论童贯误国、辨宗泽无过、论王安石不当自便诸劄子,皆诚意恳挚,剀切详明。其他文章亦多关家国大计。主张为学之道在于“致知格物。反身而诚,物我为一”(《论学诗》)。其说理善于引譬。认为齐人食粟、越人食稻,但各以己食为美,其蔽在我。同样,世之君子常以“我有是而彼无是”、“我能是彼则不能是”而自我标榜,“见人之善犹不善焉,见人之不善犹善焉”(卷十八)。他主张人生在世应像松柏一样,刚生之时,岩石轧之,荆棘缭之,却能千年不朽。因此“士欲有立于当世”并非为了沽名钓誉,而应追求永恒的价值,要有自己的立世方法。又认为,婴儿始生时喂以味苦的宣连,却不感到苦,既乳之就会感到乳汁的甘甜而不饮宣连。同样,常食藜藿者不知梁肉之为美,常居贫贱者不知富贵之为乐。及其舍藜藿而食梁肉,才知藜藿之不美,去贫贱而即富贵,才知贫贱之不乐(卷二十),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满足的。这些譬喻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还提出“君子之于仕未尝有所择也”(卷十八)的思想,认为职位高为王公大人,低为抱关击柝者,只要所学不悖于圣人,所行不愧于圣人,都一样高贵,即使死生祸福之变也在所不辞,更何况乎微职。《四库全书》、《永嘉丛书》均收录此集。
-
胥台集
《作者:袁袠》明代诗文别集。 袁袠(字永之)著。 初由袁袠嗣子袁袠尊尼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刊刻,题《袁袠永之集》,凡20卷。万历十二年(1584)衡藩重梓之,改题《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20卷。《四库全书》存目依据万历刻本著录。 袁袠服膺李梦阳,颇受李的器重,曾赋《相逢行》赠之。李梦阳属纩之日,遗言必袁袠生表墓。袁袠创作也深受李梦阳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是编诗不失体格而特乏坚苍,文亦俊爽而酝酿未免少薄。”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永之诗,雄词快句,下笔凌厉,而直易之篇,伤于易尽,无复顿挫含蓄之妙,惟五律独多合作。其与顾华玉论诗,谓四言必以三百篇为法,而取材于汉魏。今玩集中,此体了无高唱,欲副斯言,眇若河汉矣。”
-
鸿庆居士集
《作者:孙觌》宋代诗文别集。42卷。孙觌撰。前7卷为诗,其余各卷依次为表状、书、启、记、外制、札子、杂文、序、跋、铭、赞、墓志铭、行状、传等各体文章。其中书3卷、启8卷、记3卷、外制3卷、墓志铭8卷。卷端列周必大序。据周序说,此集为作者之子编定,旧日尚有闽、蜀刻本,但其中混杂有他人之作。另外还编有外集。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57卷本(仅存33卷)、明刻14卷本及明钞70卷本。另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尚有明刻17卷本。由于作者曾对李纲、岳飞等抗金将领横加诬辞,而对万俟等奸佞极表好感,因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人品颇不足道,“然觌所为诗文颇工,尤长于四六,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价相埒。必大为作集序,称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亦所谓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
-
衡庐精舍藏稿
《作者:胡直》诗文集。明胡直(1517—1585)撰。三十卷,续稿十一卷。直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直少攻古文词,后从欧阳德、罗洪先学,为王阳明再传弟子。尝与门人讲学螺水。他公开接受佛教“三界唯心”之观点,反对程朱“穷理致知”之学说。有《胡子衡齐》。是集为其门人郭子章所刻。直家泰和,西距衡山不千里,北距庐山亦不千里,故取“衡庐”名其书屋,亦因以名集。约万历间成书,三十八万二千余字。卷首有子章之原序与《衡庐精舍藏稿》及续稿目录。正文含赋一卷,古乐府一卷,古近体诗五卷,序、记等十九卷,杂著四卷,续稿含诗、赋一卷,文十卷,收其诗赋《双松赋》,《枯鱼过河泣》、《昭君怨》、《嘲梦四绝》,文《太极图说辨后语》、《游峨嵋山记》、《念庵先生行状》等作品。大抵雅健有格,无抄撮语录之习。部分诗文颇含哲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笃实近理”,然亦指摘其部分文章“疾恶太严, 嬉笑怒骂”,“言之过欤”。有《四库全书》本。
-
洪龟父集
《作者:洪朋》一名《清非集》。诗别集。宋洪朋(字龟父)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清虚集》一卷,《文献通考》引作“《清非集》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洪龟父诗集》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引《豫章续志》谓洪朋殁后,同郡黄著裒其诗百篇为集,黄庭坚在宜州,见之称篇篇可传。疑一卷本即黄著编刊。宋本久已失传,今本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厘为二卷,上卷为古诗,下卷为律体、绝句,共一百七十八首。收入《四库全书》。而《四库》本《西渡集》附录朋诗九首,五绝《与吴迪吉、刘夷季、饶次守同集酒酣题壁先归》一首为朋集所无。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录有四库馆臣漏收诗七首。光绪二年(1876),洪汝奎将鲍廷博批校抄本刊入《洪氏晦木斋丛书·豫章三洪集》,题《清非集》,两卷外尚有《补遗》一卷。
-
河南集
《作者:尹洙》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卷,行状、墓表等六卷,疏表等八卷,五代春秋二卷。末有附录一卷,载有关洙生平资料。洙喜谈兵事,集中《叙燕》、《息戍》、《兵制》等均谈西夏形势及守边经验;又精于史学,尝与欧阳修商议修《五代史记》,今集中尚存《五代春秋》二卷。洙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宋初华靡文风,其文《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均以简古有序见长。对宋代古文运动颇有影响。欧阳修尝向其学古文。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却不甚排斥佛老。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四部丛刊》影春岑阁钞本,题名作《河南先生文集》。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皇雅》一卷,载其文十篇,多涉西师征蜀、削地方官势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
鹤林集
《作者:吴泳》诗文别集。四十卷。宋吴泳撰。《宋史》卷四二三《吴泳传》谓泳有《鹤林集》,不载卷数。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皆不著录。惟《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见之,亦云“缺卷”。知其集原未分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不见其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四十卷:卷一至卷四收五古五十九首、七古二十一首、五律四十一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八十七首、五绝十首、七绝五十六首;卷五至卷一二,收内外制文三百五十九首;卷一三至卷三九,收表、奏疏、札子、状、启、书、策问、碑、墓志铭、序、记、杂著等各体文六百二十六篇;卷四○为词,凡三十二首。其集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七古二首、七律三首、祝文一首、祭文一首、制三百九十三首。
-
鹤山集
《作者:魏了翁》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诗文及学术著作集。了翁号鹤山,故名。109卷。魏了翁生平著述宏富,先是各自为集,此本是后人取其生平著作合编而成。原本100卷,后新增10卷,为刊行者所续入。凡制学文3卷,《周礼折衷》4卷,拾遗1卷,师友雅言2卷。其目共为110卷,而后序称107卷,因重订时,失于检勘,以《周礼折衷》并为3卷,以师友雅言并为1卷,又缺拾遗1卷,故实止此数。后重加校定,仍其所缺,析其所并,定为109卷。了翁的思想资料主要见于此集中。推尊理学,认为圣学的兴衰关系着世道的治乱,主张褒赠周(敦颐)、程(顥、颐),“开阐正学” ,以示学者趣向 (《鹤山集》卷5)。又主张“正心” “养心”,发挥了邵雍 “心为太极” 的思想,认为 “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 (同书卷16) ,而人与天地同生于一本 (即心) 。了翁笃志经术,造诣精粹,无狂躁、空疏迂腐之习。此集是研究其理学思想及宋代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
-
横浦集
《作者:张九成》宋代诗文别集。20卷。张九成撰。本集为作者门人郎晔编。凡赋、诗4卷,余为论,策、进讲讲义、序、记、书简、杂著、题跋、赞、铭、祭文、墓志铭等各体著作。其书卷末原附《心传》、《日新》2录,因已有单本另行于世,故《四库全书》辑入此书时并从删削。张九成是宋代经学家,其说经之作,在此集中竟多达10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陆游《老学庵学记》谓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语,李易安作‘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之句以嘲之。今读其策,其铺陈繁缛处乃正为耽恋湖山、忘亲忍辱者痛加提唤,其用意最为深切,又岂可以是相讥!”此书除《四库全书》据以录入的明万历刊本,尚有北京图书馆所藏宋代施德操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金匮启钥·妇科
妇科学著作。5卷。清黄朝坊编撰。是集卷一为妇科经病10篇;卷二、卷三为妇科杂病23篇;卷四为妇科妊娠诸病18篇;卷五产后诸病14篇。其证分三候,即平常、胎前、产后。妇女之病名多与男子同,然致病之因与当病之证则表里相殊,虚实相异,施治者不可一概而论。故作者将每证皆按三候分列,同一病症在医书中多凡三见。学术思想不依傍前人,以本人见解为主。
畜德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集。又作《续搜神记》、 《搜神续记》,是《搜神记》的续书。旧题东晋陶潜撰。十卷,一百一十七则。对此,明代沈士龙说: “其为伪托,固不待辨。”但又言“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梁慧皎《高僧传序》已称“陶渊明《搜神录》”, 《搜神录》即为《搜神后记》。由此可见,此书题名陶著,自梁已然,远在《隋志》之前,书约成于南朝宋时,内记有宋永初、元嘉中事。今存十卷本,疑为明人纂辑,最早收入明万历年间胡震亨辑刊《秘册汇函》内。《四库全书总目》谓六朝人遗书,鲁迅认为伪托,今人汪绍楹以为唐后人纂辑。
玉禅师翠乡一梦
明代杂剧。简名《玉禅师》《翠乡梦》。明徐渭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如〔收江南〕一词,四十语藏江阳八十韵,是偈,是颂,能使天花飞堕。”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相传渭总督胡宗宪记室,宠异特甚。渭尝出游杭州某寺,僧徒不礼焉。衔之,夜宿妓家,窃其睡鞋一,袖之入幕,诡言于少保,得之某寺僧房。少保怒,不复详,执其寺僧二三辈斩之辕门。渭为人狭而妒,妻死后再娶,辄以嫌弃,续又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见一俊僧,年二十余,拥其妇于膝。渭怒,取刀趋击之,已不见。问妇,妇不知也。后旬日,复自外归,见前僧与妇并枕卧。渭不胜忿怒,便取铁灯檠刺之,中妇顶门死。渭坐法系狱,赖援者获免。一日闲居,忽悟僧报,妇死非罪……。此剧之作,殆借以自喻也。”近人蒋瑞藻《小说考证》记《蠡言》说:“《玉禅师》剧《收江南》一曲,通首用短柱句法,二字一韵,长至七百余字,实是惊才绝艳。尤悔庵《桃花源》剧,绝力学之,终非敌手,乃知古人力量之厚。”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翠乡梦》吊寺僧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结构极佳。前场禅僧为妓女笼络,后场妓女为禅僧所济度,其对照甚妙,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要之,关目排场,以《玉禅师》为最佳;曲辞以《狂鼓史》为最妙。”此剧捏合传说中红莲、柳翠故事而为一剧,宣扬了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官场与佛门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剧本组织甚见工巧,语言也清新高爽。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白云稿》称:宋濂所作,唐仲友作了补传。又说唐仲友在台州时“发粟赈饥、抑奸拊弱,创浮梁以济艰涉,民利赖焉”。此书原本十卷。《永乐大典》尚载有许多图谱,分为十五卷。按其篇页而分,门目割裂舛混。今本详加编次,以类排比,分为一十六卷。原体例的混淆,字句的错误,都作了考核更正。又附注案语于下方。书中分类纂言,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以帝王经世为目,其绘画、州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引据广博丰富。有瞿氏清吟阁新刊本、《四库全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