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泾

- 姓名:卫泾
- 别名:字清叔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昆山(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159
- 逝世日期:1226
- 民族族群:
卫泾[jīng](1159—1226),宋代文学家,大臣。字清叔,昆山(今属江苏)人。他的先祖原是齐地 人,唐末战乱,避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到他的祖父卫阗时, 始占籍昆山石浦乡。父卫季敏,官至镇江府(府治丹徒,今江 苏镇江)通判,即副长官。卫泾少有大志,力学不辍,受业于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李去智。李去智不幸病死,卫泾为他服 丧, 众人赞叹。宋孝宗即位的第23年, 即淳熙十一年 (1184),卫泾参加甲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19位 状元。
大魁后,卫泾被授予承事郎,添差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 公事。添差是在正员以外,再额外加派官员主管或处理某事, 或仅有空名不管事。卫泾在殿试对策时曾指斥添差之弊,现在 他却添差了,遂上疏请求待任,不添差。他连上三疏,孝宗因 他实践自己对策的言论而允准了他的请求。
按惯例,状元初仕,任职将满时,需去拜谢宰相。卫泾不 按习惯办事,没有依例去拜谢当朝宰相王淮,他也没有按例及 时升迁,直到淳熙十四年才迁为秘书省最低一级的官——正 字,负责校正典籍讹误。上任不久,卫泾上疏孝宗,直言孝宗 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后来渐渐懈怠,惟求无事苟安,官吏持禄 保身,风俗日坏,士气日落,百姓日贫,他劝孝宗振作起来, 整饬纲纪,建功立业。但孝宗已难以振作了。
2年后,孝宗禅位太子赵惇,是为光宗。
光宗登基,卫泾进官著作佐郎,掌修撰日历。光宗初立, 为政谨慎、守成,卫泾上疏说: “今风俗颓靡,典制纵弛,人 才凋零,国力衰弱,汲汲有为,尚恐不济,若因循守成,将不 堪设想。”他还说宋、金势不两立,宋必须图谋北进,收复中 原。然而,光宗受制于皇后李氏,与太上皇关系紧张,又长期 痼疾缠身,有心作为而力难从。卫泾进官著作郎兼司封郎官。 著作郎也负责修纂日历,但位高于著作佐郎; 司封郎中职司封 爵、赠官、荫袭等事。见李皇后弄权,卫泾借正月天响雷下雨 等变异上疏,说自然逆转,阴气制阳,而人世间君被臣欺,夫 被妻抑。结果,被贬出朝,出为淮东路提举常平官,负责役 钱、青苗钱、义仓、赈济、水利等事。后调任浙东路提举常平 官。
绍熙五年(1194),大臣韩侂胄、赵汝愚等拥立光宗次子赵 扩,是为宁宗,让光宗做太上皇。
第二年,即庆元元年(1195),卫泾应召入京,出任尚书右 选郎官,铨注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阶仗司以下 非枢密院宣授的。第四年,以起居舍人代理工部尚书的头衔出 使金国。当时,金国正受到蒙古的攻击,宁宗有乘机北进之 意,嘱咐卫泾留心察看金国局势。卫泾认为宋国力不强,即使 乘机灭金,又将面对更强大的蒙古,势难对付。完成使命回 来,他上奏说,金虽有危亡之势,但宋无自强之策,若不发愤 自强,苟安岁月,即使灭了势弱的金,那强大的蒙古势将成 患。后进官直焕章阁、知庆元府(府治谨县,今浙江宁波)、沿 海制置使。不久,遭人弹劾,被罢官。
卫泾在家一住就是十余年。他在家里修建了一个西花园, 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名其堂曰“后乐”,自号 “后乐居士”。
开禧元年(1205),卫泾奉旨入朝。翌年,卫泾被任命为中 书舍人,负责起草制、诰、诏、命,兼直学士院。当时,宰相 韩侂胄正在北伐,卫泾上疏,说北伐不合时宜。韩侂胄北伐失 败,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乘机倒韩,卫泾积极参与。开禧三年, 他自吏部尚书进拜御史中丞,上疏请诛韩侂胄。十一月,史弥 远等先斩后奏,杀掉了韩侂胄,卫泾进官参知政事,成为副 相,封昆山开国伯,不久兼太子宾客。但那史弥远实乃奸邪之 辈,倒韩后逐渐把持了朝政,卫泾颇以为患,想除掉他,史弥 远觉察,抢先下手,把卫泾贬出朝,出知潭州(州治长沙、善 化,今湖南长沙)。3年后,即嘉定八年(1215),改知隆兴府 (府治南昌、新建,今江西南昌)。翌年,调任扬州(州治江 都,今江苏扬州)知州。9个月后,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 禄大夫的官衔告老还乡,封吴郡开国公。
就在这年八月,宁宗驾崩,理宗赵昀即位。
第3年,即宝庆二年(1226),卫泾病死。理宗闻讯,辍朝 一日致哀,追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穆”,改谥“文 节”。
卫泾历仕三朝,出入内外40余年,忧国忘家,始终一 节,谋深虑远,不邀近功,洁身自好,不畏权贵,奖拔后进。 在潭州时与大儒朱熹来往,结为知己。韩侂胄指朱熹为“伪 学”,斥逐之。韩侂胄死后,卫泾奏请召朱熹还朝,而朱熹已 死,遂取朱熹遗著,刊刻传世。
卫泾擅长诗文,遗有《后乐集》一书。
卫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拉德茨基进行曲
[奥地利] 约瑟夫·罗特著,《拉德茨基进行曲》通过描写特罗塔一家四代从1859年到1916年的经历,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逐步衰落。“拉德茨基进行曲”原本是对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地利统帅拉德茨基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这部小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念,是作者唱的“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面对20世纪的现实,作者深知奥匈帝国的“荣华”已经不可能恢复。
文艺论ABC
民国18年ABC丛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丏尊。分18章。重点论述文艺的本质、鉴赏、创作等文学基本问题
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解嘲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共三百六十一卷,其中附有《景帝实录》九十一卷,在《明实录》中,其卷数是较多的。实录中收有大量奏疏,本文将对其所收奏疏及其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奏疏是古代社会臣民与帝王沟通的纽带,是民情上达的一种渠道,不同种类的奏疏,其用途亦有不同。《英宗实录》中所收奏疏数量宏大,上书者身份迥异,上疏内容更是广泛。有治国安邦疏、经济改革疏、礼仪文化疏、军事防御疏、民生救济疏、举荐贤才疏、弹劾疏、规劝皇帝疏等等,几乎囊括国家治理的一切事务。奏疏的收录方式亦是多样化,有全文收录、提炼而书、选择而录、仅有提及等方式。因其为官修史书,其修纂者多为进士出身,水平较高,且史料来源广,资料可信度高,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