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袠

袁袠
  • 姓名:袁袠
  • 别名:字永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502
  • 逝世日期:1547
  • 民族族群:

袁袠[zhì](1502—1547),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永之,号胥台山人。袁鼏四子,伊伯熊弟子。嘉靖四年(1525年)解元,次年二甲第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六年任刑部福建司主事。七年充河南乡试副主考,识拔才士高拱,疏陈镇压山西潞城起义。九年调兵部武选司主事,力洗贪墨。忤其座主张璁,十年谪戍浙江湖州卫,赦以原官致仕。十九年起为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秉公考选军政,迁本部职方司署员外郎。二十年春擢广西提学佥事。首将解缙入祀名宦祠,修缮韩雍祠,崇文兴学尚名检,称名宦。二十二年因病致仕,归居横塘别业。尊文徵明为师,与文彭、文嘉及王守、王宠兄弟等为挚友。治《易经》。博学有文名,富诗才,精于笔札,列名袁氏六俊。首先辑刻《唐伯虎集》。著有《周礼直解》《皇明献实》《世纬》《修省集》《吴中先贤传》《袁文宗永之先生集》等。

袁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嫌疑

嫌疑

侦探小说,发表于1953年,《嫌疑》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续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48年12月27日,表现的主题是战争罪行。如果从传统侦探小说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直像童话一样。但这样的拯救正是作品表现的意图所在:“凡是关系到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才能解决。任何个人试图自己去解决关系到大家的事的努力都必然会失败。”显而易见,贝尔拉赫在这里被看成失败者,他试图独自揭穿埃门贝格的英雄行为失败了,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控告是真的。而战争罪犯埃门贝格无疑也心里明白,不仅是他,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对贝尔拉赫的怀疑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如他所说的:“这不应该意味着在瑞士会存在战争罪犯吧!”而贝尔拉赫给了不仅让埃门贝格,而且让自以为是的瑞士人感到无地自容的回应:“凡是在德国曾经发生的,只要一出现某些条件,便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会是例外。”这部小说不仅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俗套,而且饱含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批判因素。

水经注集释订讹

水经注集释订讹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之书,历代传抄讹误者,遍检史志文献,取诸书文字之异同录于下方,以备参考;将诸家考订成果,亦录于后;凡所涉及地理方位、 州县沿革,悉以今地名注释。惟于方位注释,有错误处。然其考订较细,厘正原书之漳水、沁水、漯水等处颇多,取材丰富,故为研究《水经注》重要参考文献资料。有《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误作《水经注集释订伪》。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花月尺牍

花月尺牍

徐枕亚撰,情书书信集。

越史通鉴纲目

越史通鉴纲目

越史通鉴纲目,正式称《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越南史书。阮朝潘清简主持编修。1856年(嗣德九年)起编修,至1884年(建福元年)成书。采编年体,用汉文撰写。共五十三卷。全书卷首一卷;前编五卷,记述从传统的“雄王时期”至“十二使君”(967年)为止的历史;正编四十七卷,记述丁先皇元年(968年)至后黎昭统三年(1789年)之史事。为系统载录阮朝之前越南历史的著作。

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

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

二卷,清行日说,超心等编,行如序。有塔铭,今佚。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林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