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直

胡直
  • 姓名:胡直
  • 别名:字正甫,号庐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17
  • 逝世日期:1585
  • 民族族群:

胡直(1517-1585)明学者、心学家。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人。生于武宗正德十二年,卒于神宗万曆十三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授比部主事,出为湖广佥事,领湖北道,晋四川参议,寻以副使督其学政,又起湖广督学,移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转福建按察使。少时骀荡,好攻古文词,曾著《格物说》以驳王守仁之说,及二十六岁从欧阳德问学,语之以道艺之辨,得其本心之学,怃然汗背。三十岁又从学王守仁另一弟子罗洪先,以后乃著书“专明学的大意,以理在心,不在天地万物,疏通文成之旨”(《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


其学着重疏通和发挥王守仁“心即理”思想,指出:“理者,气之流行而不失其则者也。太虚中无处非气,则亦无处非理。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言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非二也”(同上)。认为“理”在于心,而不在天地万物,说:“吾心者,所以造天地万物者也,匪是,则黝没荒忽,而天地万物熄矣”(同上)。指出儒佛之别在于儒讲尽心,佛讲明心,“释氏虽知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而主在出世,故其学止于明心。明心则虽照乎天地万物,而终归于无有。吾儒主在经世,故其学尽心。尽心则能察乎天地万物,而常处于有。祇在尽心与不尽心之分”(同上)。在认识论上,认为“反求诸其身”、“反求诸己”,“万物皆备”,“反身而诚”,均格物疏义,释穷理爲“极夫天理之谓也,诚极夫天理,则人欲灭矣”(《胡子衡齐·格物》)。对于心、性、情的关係,提倡“二五之气,成质为形,而性宅焉。性者,即维天之命,所以宰阴阳五行者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而统于心。故言心即言性,犹言水即言泉也”(《胡子衡齐·续问》),认爲“心犹之火,性犹之明,明不在火之表;性犹火之明,情犹明之光”,故“谓心性情三者异文则可,谓为异物则不可也”(《胡子衡齐·心性》)。提出“觉即性,非觉之外有性也;性即理,非性之外有理也”(同上),反对“能觉者心,所觉者理”的观点,强调“人心惟觉则生,弗觉则弗生,惟生则理,弗生则弗理。……是以捨人心之觉,则无性矣,又焉有理哉?”(同上)肯定人性纯善,不承认有“气质之性”,说:“性无弗善,后虽汩于气质,存之则善复矣。由是观之,性是性,气质是气质,又乌为气质之性哉?且古未闻有两性也。性之文,从心从生。今夫物毙矣,其质犹存,而生奚在?人之初死,其气犹存,而生奚在?然则谓气质有性者,赘也,亦舛也。”(《胡子衡齐·续问》)其文章颇为雅健有格,笃实近理,未至王学末流之诞放,亦无钞撮语录之习。著作有《胡子衡齐》、《衡庐精舍藏稿》、《续稿》。

胡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续幼学歌

续幼学歌

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国学丛刊序

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今天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旧学问的代表人物,因而也留给很多人一种抱残守缺的老古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王国维为学极为博通而“新潮”,善于吸收西方的方法论和新知识,比如写过有关西方逻辑学的“辩学”,写过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势力不灭论”,甚至他的二重证据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考古学方法的影响。因此,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博览周知,不拒中西古今,同时也知道博观约取,摭优为我所用的。王国维这篇“国学丛刊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自己学问的知行原则与方法,值得后辈学人学习。

御制同文韵统

御制同文韵统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书共6卷。卷首附乾隆《御制同文韵统序》和允禄等人的奏本,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梵文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梵藏文阴阳字谱、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华梵字母合璧谱。各卷前后均有说明和诠释。其中卷1、卷6为全书主要部分。卷1中所增10余个满文新字母,以解决满文字母之不足,卷6用梵文字母、藏文字母及满文十二字头同“三十六字母”等韵“四呼”作比较对照,说明字音的原理。在反切的改良、字母的等呼的论述方面,对研究音韵学有较高价值。

李中梓医案

李中梓医案

又名《里中医案》。医案。明李中梓撰。一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此系其门诊医案,初未刊行,后由李延昰收入《脉诀汇辨》刊行。不分门类,共收载临证医案五十余则,多为内科杂病之疑难证治脉案。叙案清晰,始末详明。李氏精通脉诊,以脉参证,辨治精细灵活。收载医案虽然不多,其学术思想从中亦有体现。有康熙五年(1666)李氏自刊 《脉诀汇辨》 本,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系外科专书。4卷。清·祁坤(广生)撰。刊于1665年(康熙4年)。祁氏世代医家,自幼聪颖好学,更热衷于岐黄之术,对外科造诣较深。曾任太医院御医。他鉴于当时习外科者,临症时多以外治法为主,甚而轻视脉理,忽视内治法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故殚精竭虑,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并结合其家传与个人的经验汇编成《外科大成》。本书对痈疽之原委、症候、诊法、经络、治法等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对内、外治法理论的阐述有了进一步提高,书中所记述的“痈,以寒为内消;疽,以“热为内托”以及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原则等,均较其它方书有所发展。本书分类清楚,列症详明,方法善备,堪称集外科之“大成”,是清代外科之名著,对后世外科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不少内容便取材于本书。今流传除康熙4年原刻本外,尚有乾隆年间诸刊本,建国前也广有刊行,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略称品类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系因五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虽众多而流类不同,本论乃随品类,而条贯义理,收摄一切法,周圆满足而不乱。计分八品,即:辩五事品、辩诸智品、辩诸处品、辩七事品、辩随眠品、辩摄等品、辩千问品、辩决择品。本书之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与菩提耶舍合译之众事分阿毗昙论(分十二卷八品,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玄奘译之尊者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论、法成译之萨婆多宗五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