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直

胡直
  • 姓名:胡直
  • 别名:字正甫,号庐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17
  • 逝世日期:1585
  • 民族族群:

胡直(1517-1585)明学者、心学家。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人。生于武宗正德十二年,卒于神宗万曆十三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授比部主事,出为湖广佥事,领湖北道,晋四川参议,寻以副使督其学政,又起湖广督学,移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转福建按察使。少时骀荡,好攻古文词,曾著《格物说》以驳王守仁之说,及二十六岁从欧阳德问学,语之以道艺之辨,得其本心之学,怃然汗背。三十岁又从学王守仁另一弟子罗洪先,以后乃著书“专明学的大意,以理在心,不在天地万物,疏通文成之旨”(《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


其学着重疏通和发挥王守仁“心即理”思想,指出:“理者,气之流行而不失其则者也。太虚中无处非气,则亦无处非理。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言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非二也”(同上)。认为“理”在于心,而不在天地万物,说:“吾心者,所以造天地万物者也,匪是,则黝没荒忽,而天地万物熄矣”(同上)。指出儒佛之别在于儒讲尽心,佛讲明心,“释氏虽知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而主在出世,故其学止于明心。明心则虽照乎天地万物,而终归于无有。吾儒主在经世,故其学尽心。尽心则能察乎天地万物,而常处于有。祇在尽心与不尽心之分”(同上)。在认识论上,认为“反求诸其身”、“反求诸己”,“万物皆备”,“反身而诚”,均格物疏义,释穷理爲“极夫天理之谓也,诚极夫天理,则人欲灭矣”(《胡子衡齐·格物》)。对于心、性、情的关係,提倡“二五之气,成质为形,而性宅焉。性者,即维天之命,所以宰阴阳五行者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而统于心。故言心即言性,犹言水即言泉也”(《胡子衡齐·续问》),认爲“心犹之火,性犹之明,明不在火之表;性犹火之明,情犹明之光”,故“谓心性情三者异文则可,谓为异物则不可也”(《胡子衡齐·心性》)。提出“觉即性,非觉之外有性也;性即理,非性之外有理也”(同上),反对“能觉者心,所觉者理”的观点,强调“人心惟觉则生,弗觉则弗生,惟生则理,弗生则弗理。……是以捨人心之觉,则无性矣,又焉有理哉?”(同上)肯定人性纯善,不承认有“气质之性”,说:“性无弗善,后虽汩于气质,存之则善复矣。由是观之,性是性,气质是气质,又乌为气质之性哉?且古未闻有两性也。性之文,从心从生。今夫物毙矣,其质犹存,而生奚在?人之初死,其气犹存,而生奚在?然则谓气质有性者,赘也,亦舛也。”(《胡子衡齐·续问》)其文章颇为雅健有格,笃实近理,未至王学末流之诞放,亦无钞撮语录之习。著作有《胡子衡齐》、《衡庐精舍藏稿》、《续稿》。

胡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大陆首次出版。张爱玲是中译《老人与海》第一人。1952年,海明威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刊登这篇小说的美国《生活》杂志在48小时之内竟售出了530万册!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她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注册,准备继续未完的学业,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以维持生活。两年之后,张爱玲翻译了《老人与海》。张爱玲当时还为“美新处”翻译了《爱默森选集》(马克·范·道伦编)《无头骑士》(华盛顿·欧文著)《小鹿》(玛乔丽·劳林斯著)等。据宋淇在《私语张爱玲》中回忆,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译,“惟一的例外,可能是《老人与海》”。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茨威格早期作品之一。一位年迈的画家受人委托,需要完成一幅圣母的画像,用来装饰教堂的祭坛。在寻找作为圣母的模特过程中,老画家遇到年轻的犹太少女艾斯特。孤苦无依的艾斯特,在与老画家的相处中逐渐被种种温情融化,慢慢卸去了曾经的尖锐棱角,两人彼此都成为了对方最深的依赖。然而现实中年龄的巨大差异,以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只能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当艾斯特把对老画家的眷恋转移到对一个婴儿的身上去时,母性被激起,最后为了保护那幅自己抱着婴儿的画,被尖利的匕首刺穿胸膛。

白居易选集

白居易选集

《白居易选集》,本书精选诗、词、文近300篇,力求兼备众体,较为全面地反映白居易创作的全貌,注释简明扼要,阐释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尤见功力。

古今类传岁时部

古今类传岁时部

四卷。董谷士、董炳文撰。书前潘耒序,交待了该书的原委。董氏兄弟本欲编纂类书,分天、地、人、物四部,名以“古今类传”。其先,以岁时日次一编见示于世,为天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类传”未成,该编则独立成书,仍名“古今类传岁时部”。篇首为岁序总类,次以春、夏、秋、冬四时类。每于一时(季)、一月,又先为总类,后以每月三十日,各纂典故、诗文,略注所出。又以通用丽句附各篇末,则不出注。其书采摭虽称繁富,但因本旨是纂辑类书,故所采往往在于字句而忽视其意义,读者当识别之。《四库存目》所注为浙江巡抚采进本。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中国古代脉学著作。李时珍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万历已来刊行数十次,多附于《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曾撰《四诊发明》8卷,未刊行。李时珍撷取此书中的脉学精华,又参考了55种与脉学相关的著作,编成本书,以为初学之指南。本书1卷,约1.1万字。分2大部分,前一部分论27脉,后一部分为《四言举要》。27脉是作者从历代有关资料中归纳选定的。介绍各脉时首先简明扼要地指出其特点,并用小字注明脉理,辨析前人之误。其次为“体状诗”,将该脉特征、主病括为一首七言诗。再其次为“相类诗”,亦用七言诗说明相类似脉象的鉴别要点。如浮脉,“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最末为“主病诗”,介绍该脉在诊断病证中的意义,其后简注该脉主病的特点,如:“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四言举要》题为宋代崔嘉彦撰,后由李言闻删补。该篇用四言诗形式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脉诊中的问题(如脉诊部位、脉象特征及主病等)。全书论脉简要,方便记诵。《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元代戴启宗虽然指出了世传《脉诀》(五代高阳生托名)之伪妄,但“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至李时珍博考精研,于27脉“毫厘之别,精核无遗”,故刊行以后,“《脉诀》遂废”,成为后世中医学习脉诊的常用入门书。

红风传

红风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两卷十五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嘉庆年以后。现存主要版本有清贵文堂刊本,十五卷,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萃文斋石印本,朴在渊藏。199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孤本小说”排印上海萃文斋石印本。清朝嘉庆年间,宛平知县江峒,膝下只生一女,名叫江秀英,年方一十七岁,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随母亲住在老家山西洪洞县。江峒之妹嫁与山东荣大人,生有一子,名叫荣玉卿。那荣玉卿乃是天上东斗星临凡,江秀英是红鸾星降世,两人有宿世姻缘。但是一在山东,一在山西,相隔三千多里,难成美事。于是玉帝下旨,令蚰蜒精出世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