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集

  • 凌沧草

    凌沧草

    《作者:王应斗诗文集,明王应斗撰,该集子题材丰富多样,涵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如描绘了明朝末年战乱频仍下百姓的流离失所、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批判;还饱含个人情感的抒发,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借景抒情之作展现出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向往,也有对人生坎坷遭遇的感慨,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后发出的无奈与愤懑之叹,还有对亲友的思念牵挂等细腻情感;同时不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品评,以史为鉴,表达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才学与思想深度,艺术风格上兼具慷慨激昂和清新自然之姿,语言简洁明快且用典精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 浮想录

    浮想录

    《作者:陈旭麓《浮想录》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生前在授课、研究之余随时记录下来的片段性学术随想,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看法。从1977年7月始至1988年,历时12年,记录有695条,文字简洁、思辨,且多有深刻警句令人拍案叫绝。 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影响深远,而《浮想录》对“新陈代谢”有着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多种表述和使用,是这一史学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此书,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认识。 本次出版《浮想录》,收录了陈旭麓先生的《浮想录》和诗词作品。

  • 于景素先生愿学斋亿语

    于景素先生愿学斋亿语

    《作者:于孔兼此《于景素先生愿学斋亿语》由明代于孔兼(号泰景)撰。全书共四卷(附续亿语一卷)收录作者诗文作品,包含:论易诸篇、书信题辞、诗集等。此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刊本。

  • 张岱诗文集

    张岱诗文集

    《作者:张岱诗文别集。明张岱著。十一卷。张岱原有《琅嬛文集》、《张子文秕》等集,都 是诗文合集。清光绪间刊《琅嬛文集》只存文。 本集诗集部分以《张子文秕》中的“诗秕”为底 本,编成五卷,文集部分则以《琅嬛文集》为底 本,编成六卷(卷六含词)。又据其他资料作了 诗文的“补编”。卷首有前言,卷末有附录,收入 张岱传记、诗文集序跋等内容。未收入久已单 行的《石匮书后集》、《陶庵梦忆》、《西游梦寻》。 为张岱诗文较完备的版本。

  • 五山集

    五山集

    《作者:车天辂《五山集》四卷,续集六卷。是朝鲜王朝时期五山车天辂创作的诗文集。作者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过问。后来正祖发现后,指派平壤监使洪良浩收集整理,并责成洪良浩校订后由平壤监营出版发行。

  • 心田稿

    心田稿

    《作者:朴思浩四卷,诗文集,朝鲜朴思浩撰,朝鲜后期顺朝年间,朴思浩从清朝回来后制作的见闻录。作者当时作为江原监营的幕僚,在1828年(顺祖28)谢恩兼东知事的正使洪基燮的召唤下,和副使柳正阳、书记官朴宗吉一起去了清朝,并记录了同年10月至第二年4月的约5个月的日记。第一卷是以“燕蓟纪程”,写下在途中看到和感受的日记。首先写下日期,基本写下了天气、地名、里数、驿站、宿站。下面列举了当地的沿革、古史、古迹、人心、风俗、人物、官房、山川、胜景等,详细记述后,还添加了自己的意见。第二卷(缺)是约200多首诗,吟唱山川、古迹和与同行的中国士大夫修唱。他还曾与当时在中国也享有盛名的丁泰、张月等人交往。第三卷“留馆杂录”,写下看中国书籍的感想,主要是关于明、清代名人、达士等的奇谈。太和殿记是关于宫城内古迹、建筑的记载。第四卷《应求漫录 玉河简帖》是指在留馆期间与中国士大夫们进行交流,写下讨论或吟诵经义的诗。还有《春树清谭》是在正泰别墅春树斋以笔谈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10位名士和朝鲜古今的学问倾向及风物。末尾的“玉河简讯”是收集了16件与在玉河馆时结识的中国士大夫之间的书信,其中还有作者回国后的书信往来。从这封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学术上受到了中国士大夫的高度评价。<br/><br />

  • 久堂先生集

    久堂先生集

    《作者:朴长远诗文集,二十四卷。朝鲜朴长远撰,由其子朴镔,朴铣编纂,出版于 1730 年。

  • 俨山外集[标点本]

    俨山外集[标点本]

    《作者:陆深三十四卷。明陆深撰。此集为陆深札记之文的总汇,由其子陆楫汇编而成。其中凡《传疑录》二卷、《河汾燕间录》二卷、《春风堂随笔》一卷、《知命录》 一卷、《金台纪闻》二卷、《原丰堂漫书》 一卷、《溪山余话》一卷、《玉堂漫笔》三卷、《停骖录》一卷、《续停骖录》三卷、《豫章漫钞》四卷、《中和堂随笔》二卷、《史通会要》三卷、《春雨堂杂钞》一卷、《同异录》二卷(《四库总目提要》误为 《同异钞》)、《蜀都杂钞》一卷、《古奇器录》一卷附《江东藏书目录小序》、《书辑》三卷,旧刻本四十卷。《四库》馆臣在编写《四库总目提要》时,删掉《南巡日录》 一卷、《大驾北还录》 一卷、《淮封日记》一卷、《南迁日记》一卷、《科场条贯》一卷、《平胡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记为《平北录》)六种,所以仅存三十四卷。其中《史通会要》采摭刘知几之精华,隐括排纂,别分门目,同时博采诸家之论以佐之,共十七篇,专为史学而作。《同异录》为进御皇上之本,书中采择古人佳言,撮其大略,分上、下二篇,上篇曰典常,下篇曰论述,专为治法而作。《古奇器录》皆述珍异;《专辑》皆论六书、八法;其余诸书则订证经典、综述见闻、杂论事理,每一官、一地各为一集,部帙虽别,体例则是划一的。虽属谰言琐语,错出其间,但核其大致,则足资考证者多,在明人说部文献中,尤属佳本。有《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别录》有著录。

  • 茗柯文编

    茗柯文编

    《作者:张惠言文别集。清张惠言著。九卷。凡《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上、下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补编》上、下二卷,《外编》上、下二卷。此集凡六编,一至三编为作者自定,四编为董士锡辑,补编、外编为高澍然辑,外编二卷多属代笔。初编,二编成于嘉庆五年(1800),三编成于嘉庆六年。约十五万字。收文、赋凡百二十一篇。本书收入其经学论著以外之全部古文、词赋。作者始攻骈体文,后致力于古文。与恽敬同为古文中阳湖派创始人,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风。《送左仲甫序》、《吏难》等文章,深刻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科举制度,指斥封建官吏贪酷害民。《书山东河工事》可谓代表作,描写河工痛苦生活,并对嘉庆间农民起义有某些客观反映。笔力纵恣,语言流畅,修洁质朴,并富有文采。所作赋,状物切体,寓情于景,文笔恢宏清丽。此编对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人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嘉庆十四年刊阮元序本(无补编、外编),道光三年(1823)杨绍文刻《受经堂汇稿》本,《四部备要》本,载五卷,附词一卷。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黄立新校点《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最详备。

  • 芝峰集

    芝峰集

    《作者:李睟光芝峰集,朝鲜朝中期学者李晬光(号芝峰)的诗文集。其子李圣求等编辑,1633年(仁祖11年)刊行。全书34卷,10册。1卷至7卷为绝句、律诗等,其余各卷内容有:安南使臣唱和录、琉球使臣赠答录、朝天录、洪阳录、皇华集次韵、梦中录、续朝天录、新恩唱和录、升平录及其他一些杂著。最后有作者生平、事迹、墓志等资料。现有影印本流传。

  • 二曲集

    二曲集

    《作者:李颙清初李颙著。李氏号二曲,故名。门人王心敬汇编,凡26卷。清嘉庆15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光绪3年(1877年)彭懋谦又将《二曲集》与《四书反身录》合刊为24卷本《二曲全集》。1930年重刊更名《关中李二曲先生全集》,改分46卷。书中崇奉孟子性本善说,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成身,即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悔过自新说》)。只因“多为气质所蔽,情欲所牵,习俗所囿,时势所移,知诱物化,旋失厥初”(同上),渐陷入恶。故提出以“悔过自新”为立学宗旨,提出“义命廉耻,此四字乃吾人立身之基,一有缺焉则基倾矣。”(《南行述》)要求人们从“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极近处做起”(《传心录》),通过“悔过自新”的修养而“复其故”(《悔过自新说》),使固有的本性光明而常新,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倡道救世”之目的。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则以“明体适用”之命题强调,“识心悟性,实证实修”以明体,“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同上)以适用,“严义利,振纲常,戒空谈,敦实行”(《四书反身录》),体用兼顾而不偏废。同时主张道德要求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民有恒产,然后可望其有恒心……衣食足,然后可望其知礼义也。”(《孟子·梁惠王上》)

  • 月沙集

    月沙集

    《作者:李廷龟朝鲜王朝仁祖年间的文臣、学者月沙李延龟的诗文集。正本63卷,附录5卷,别册7卷,共75卷22册。木刻版。1636年由其弟子崔有海第一次编纂发行,1688年他的孙子翊相和其侄子喜朝等人追加别册7卷,在大邱再版发行。

  • 可庵遗稿

    可庵遗稿

    《作者:金龟柱诗文集,朝鲜金龟柱撰,三十七卷加续集四卷。金龟柱,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字汝范,号可庵、聋哑子,本贯庆州,朝鲜英祖继妃贞纯王后之兄。在英祖后期官至工曹参判。曾攻击过思悼世子李愃,并作为南党领袖与洪凤汉为首的北党对立,后因上疏请诛洪凤汉而被罢官。

  • 简易集

    简易集

    《作者:崔岦朝鲜王朝宣祖(1568~1608年在位)时简易堂崔岦所著诗文集。共9卷9册。1631年由几位文臣出刊,由张维写序。卷1~3收录序、记、书、跋、碑文等,卷4~5收录同中国、日本来往的外交文书和其他杂记等,卷6~9在焦尾录、西都录、休假录等题目下,按时期分类整理了诗歌。

  • 江汉集

    江汉集

    《作者:黄景源诗文集,三十二卷,朝鲜黄景源撰,黄景源,生于1709年(肃宗三十五年),卒于1787年(正祖十一年)。字大卿,号江汉遗老,谥号文景,本贯长水,朝鲜后期文人。为李縡门人,与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 明道先生文集

    明道先生文集

    《作者:程颢诗文集,宋程颢撰。五卷64题,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因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称为“洛学”。初步建立了以“天理”“理”为本体的理学体系,将“理”视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为学以“识仁”为主,著有《识仁篇》《定性书》。他和弟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后人将两人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卷一 铭诗 卷二 奏、疏、表 卷三 书、记、祭文、行状 卷四 墓志铭 卷五 杂文。

  • 东方大中集

    东方大中集

    《作者:东方朔诗文集。西汉东方朔(前154—前93)撰,一卷。朔有《海内十洲记》已著录。文集久佚,明张溥辑本收骚、疏、书、序、论、设难、颂、铭、诗共九类,凡十五篇。本传附后。有的直言切谏,反对武帝修上林苑;有的劝帝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表现出对国计民生的关心。亦有抒写才智之士怀才不遇的苦闷。其文亦庄亦谑,风格多变。如是上书天子,谏止上林苑堂堂正正,慷慨陈词;应诏上书则高自称誉,诙谐之至。所收长篇短章,均有风趣极佳者。表现方式,或采用主客问答、互相辩难,或因袭楚辞旧制、稍加改造。尤其是设辞类作品,气势浩大,感情充沛,辟阖自然。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 王左丞集

    王左丞集

    《作者:王僧孺诗文集。南朝梁人王僧孺(465—522)撰。一卷。僧孺,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梁文学家。历仕齐、梁二代。南齐任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入梁出为南海太守,迁尚书左丞领著作,兼御史中丞等职。幼贫,依母鬻纱布谋生。既长,好学,常为人抄书以养母,写毕即能成诵。曾以文学游学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博览群籍,学识渊博,好收聚典籍,藏书至万余卷,大多为异本,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其诗丽逸,多用新典,以富博称著于世。著有《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东宫新记》和《雨台弹事》等,七百余卷。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表、牋、启、教、书、序、碑、墓志铭、传、诔、祭文、佛事文等二十八篇,乐府和诗近四十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吴汝纶评选本。

  • 三峰集

    三峰集

    《作者:郑道传朝鲜王朝初期学者三峰郑道传的文集。14卷7册。木刻版。此书包括作者的诗、赋、词、乐章、杂文及《朝鲜经国典》、《经济文监》等几乎所有的著作。初刊本由曾孙文炯发行,可是已散失。1791年由规章阁增刊。此书为研究丽末鲜初历史以及研究朝鲜建国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史编纂委员会以《南朝鲜史料丛书》第13卷出版发行。

  • 宛陵集[标点本]

    宛陵集[标点本]

    《作者:梅尧臣60卷,《附录》1卷,宋梅尧臣撰。其诗初为谢景初所辑,仅10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并之,亦止15卷。其增至59卷,未详何人所编。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通考》合,惟无外集。陈振孙谓《外集》多与《正集》复出,或后人删汰重复,故所录者止此耶。此集收赋19篇: 《红鹦鹉赋》、《述酿赋》、《灵鸟赋》、《鸤鸠赋》、《麈尾赋》、《针口鱼赋》、《凌宵花赋》、《灵鸟后赋》、《鱼琴赋》等。梅赋的特点是思想性较强,多为针对现实而作。该集有明正统己未宣城太守袁旭廷辅刊本、康熙丁卯梅氏刊本、康熙壬午震泽徐氏刊本、道光庚寅宣城令梁中孚刊本、宋绍兴十年宣城刊本、元刊本、清康熙中宋牧仲刊本、康熙己酉柯炌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金匮启钥·妇科

金匮启钥·妇科

妇科学著作。5卷。清黄朝坊编撰。是集卷一为妇科经病10篇;卷二、卷三为妇科杂病23篇;卷四为妇科妊娠诸病18篇;卷五产后诸病14篇。其证分三候,即平常、胎前、产后。妇女之病名多与男子同,然致病之因与当病之证则表里相殊,虚实相异,施治者不可一概而论。故作者将每证皆按三候分列,同一病症在医书中多凡三见。学术思想不依傍前人,以本人见解为主。

畜德录

畜德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集。又作《续搜神记》、 《搜神续记》,是《搜神记》的续书。旧题东晋陶潜撰。十卷,一百一十七则。对此,明代沈士龙说: “其为伪托,固不待辨。”但又言“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梁慧皎《高僧传序》已称“陶渊明《搜神录》”, 《搜神录》即为《搜神后记》。由此可见,此书题名陶著,自梁已然,远在《隋志》之前,书约成于南朝宋时,内记有宋永初、元嘉中事。今存十卷本,疑为明人纂辑,最早收入明万历年间胡震亨辑刊《秘册汇函》内。《四库全书总目》谓六朝人遗书,鲁迅认为伪托,今人汪绍楹以为唐后人纂辑。

玉禅师翠乡一梦

玉禅师翠乡一梦

明代杂剧。简名《玉禅师》《翠乡梦》。明徐渭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如〔收江南〕一词,四十语藏江阳八十韵,是偈,是颂,能使天花飞堕。”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相传渭总督胡宗宪记室,宠异特甚。渭尝出游杭州某寺,僧徒不礼焉。衔之,夜宿妓家,窃其睡鞋一,袖之入幕,诡言于少保,得之某寺僧房。少保怒,不复详,执其寺僧二三辈斩之辕门。渭为人狭而妒,妻死后再娶,辄以嫌弃,续又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见一俊僧,年二十余,拥其妇于膝。渭怒,取刀趋击之,已不见。问妇,妇不知也。后旬日,复自外归,见前僧与妇并枕卧。渭不胜忿怒,便取铁灯檠刺之,中妇顶门死。渭坐法系狱,赖援者获免。一日闲居,忽悟僧报,妇死非罪……。此剧之作,殆借以自喻也。”近人蒋瑞藻《小说考证》记《蠡言》说:“《玉禅师》剧《收江南》一曲,通首用短柱句法,二字一韵,长至七百余字,实是惊才绝艳。尤悔庵《桃花源》剧,绝力学之,终非敌手,乃知古人力量之厚。”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翠乡梦》吊寺僧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结构极佳。前场禅僧为妓女笼络,后场妓女为禅僧所济度,其对照甚妙,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要之,关目排场,以《玉禅师》为最佳;曲辞以《狂鼓史》为最妙。”此剧捏合传说中红莲、柳翠故事而为一剧,宣扬了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官场与佛门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剧本组织甚见工巧,语言也清新高爽。

帝王经世图谱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白云稿》称:宋濂所作,唐仲友作了补传。又说唐仲友在台州时“发粟赈饥、抑奸拊弱,创浮梁以济艰涉,民利赖焉”。此书原本十卷。《永乐大典》尚载有许多图谱,分为十五卷。按其篇页而分,门目割裂舛混。今本详加编次,以类排比,分为一十六卷。原体例的混淆,字句的错误,都作了考核更正。又附注案语于下方。书中分类纂言,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以帝王经世为目,其绘画、州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引据广博丰富。有瞿氏清吟阁新刊本、《四库全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