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

- 姓名:张惠言
- 别名:字皋文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761
- 逝世日期:1802
- 民族族群:
张惠言(1761~1802),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祖上三代秀才,惠言4岁丧父,靠母、姊艰难维持,14岁即为童子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本省乡试,教习景山官学,期满,适母病逝,即归丁母忧。七次参加礼部考试,始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3年后病卒。
他精通《周易》、《仪礼》,为乾隆时著名经学家,著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义礼》、《易候》、《易事》、《易言》、《周易郑荀义》、《周易别录》、《义图条辨》等。早年好为词赋,曾专攻骈文,后又致力古文,与恽敬创“阳湖派”。“阳湖派”为矫桐城派狭窄之陋,推崇韩愈的“明道”主张,提倡模仿诸子百家及唐宋古文,思想较解放,但理论及创作均不及桐城派影响大。惠言又为“常州词派”创始人,是继朱彝尊后词坛盟主。鉴于“浙江词派”一味拟古,寄兴不高而提倡“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令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渺,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情,则近之矣。”(《词选·自序》)于嘉庆二年(1796年)辑《词选》,选唐宋四十四家词为常州词派范本。由于他们极力寻求微言大义,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弊。惠言词作多为身世之感和君国之忧,气势雄健,寄托深远,亦有词旨隐晦,难于索解之作。著有《茗柯文集》,《茗柯词》等。其弟张琦,清代名医,亦常州派词人,有云“超俊不让乃兄”,著《立山词》等传世。
张惠言是清嘉庆以后流行的常州词派的创始人。他自作词数量并不多,今存仅46首,但他所编《词选》一书当时却流行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词选》刊行于嘉庆二年,选录唐五代和两宋词共44家116首,其中多选唐五代词,而少选南宋词,取舍标准与此前主盟词坛、标举南宋的浙派明显不同。在《词选序》和词评中,张惠言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词主张。他认为词非小道,上承风、骚,竭力提高词的文体地位,强调词作应富有内容,“意内而言外”,要体现“比兴寄托”,“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他提倡“低回要眇”的词风,而反对浙派词人追求的“清空醇雅”。他的主张系针对浙派词风行世已久的弊病而来,对转变词坛风有着积极影响,故一时响应者颇众,流风余绪绵延至晚清。但他的词评也有勇于立论、疏于考史之弊,好言词中有政治寄托,每失之穿凿附会。他的词作能实践其论词主张,陈廷焯称其词“全自风骚变出”(《白雨斋词话》)。其词如〔木兰花慢〕《杨花》、〔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等篇于写景咏物之际,寄托遥深,感慨系之,不失为佳作。
张惠言早年工骈文词赋,其大赋主要学汉魏,词藻富赡,富于气势,代表作有《游黄山赋》、《黄山赋》等;其小赋主要学六朝,托意幽深,抒情蕴藉,代表作有《望江南花赋》、《邓石如篆势》等。中年后从友人钱伯坰、王灼(刘大櫆学生)处接受桐城派的影响,又与同里恽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骈、散文之长为一体,开创了阳湖派。他的《送钱鲁斯序》和《文稿自序》言其为文本末,颇能反映阳湖派的文论主张。其散文特点是散行中时夹骈语,较桐城派散文富于词彩。
著有《茗柯文编》4卷,《茗柯词》1卷,并编有《词选》、《七十家赋钞》。近人龙榆生著《论常州词派》,其中搜集不少有关张惠言词作的研究资料,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焦氏易诂
尚秉和撰。十一卷,附录一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本。作者尝以十余年之力著《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又辑其平日随注于《易林》简册上下四旁以参证诂训《易》义者,裒为是编。书名盖取以焦氏《易林》解诂《周易》之意。其书汇录札记,无有先后次序,书首《凡例》云:“阅者以随笔视之可也。”卷一至十一,收其说三百二十三则,《补遗》二十五则,凡三百四十八则;末附录《左传国语易象解》一卷。全书大旨,谓焦氏《易林》所载逸象,有对象、覆象、大象、半象等,多至一百数十例,为东汉《易》家所不知,故东汉《易》说多误;用此逸象参解《易》辞,则旧所不解者均可豁然开通。其所释《左传》、《国语》中之《易》象,亦据《易林》逸象为说。王树柟《焦氏易诂序》称:此书“使前汉之《易》说晦而复明,不但为焦氏之功臣,而抑亦西汉先师之厚幸也。”然读此书者,又当与作者所撰《焦氏易林注》相对照研讨,则可窥其学说之全貌。
新与旧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6年11月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小说9篇:《萧萧》、《山道中》、《新与旧》、《菜园》、《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
女店员
3幕13场话剧。写于1959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收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选》、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1卷。1959年3月,此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次演出。剧本描写余志芳、宋玉娥、齐凌云等一群年轻妇女自立自强考上了女店员,却遭到了来自家庭、社会的一股封建势力的反对与阻挠,但她们团结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战胜了种种轻视妇女的旧思想,办起了妇女商店,为女性赢得平等劳动权利,意气风发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出力。作品宣扬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也从这一角度表现和歌颂了“大跃进”,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盲目乐观、轻松浮躁的情绪。
大唐纪功颂
简称《纪功颂》。在河南汜水(今荥阳西北)等慈寺。唐显庆四年(659)刻。高宗李治撰文并书,述太宗擒窦建德功业。三十五行,行七十至七十二字不等。超俊劲拔,古雅有致。额飞白书,亦矫若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