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

李颙
  • 姓名:李颙
  • 别名:字中孚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人
  • 出生日期:1627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1705年5月7日
  • 民族族群:

李颙[yóng](1627年3月12日—1705年5月7日),清初思想家。字中孚,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人。学者称二曲先生。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清初三大儒。年幼而孤,母彭氏督学甚严,发奋“自读”,遍览经史子集、天文河图、九流百技及稗官野史、壬奇遁甲等各类图书。在清初思想家“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下,意欲有为,然清廷禁锢重重,遂转而“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康熙间,屡次征召,李颙称疾坚辞,甚至拔刃自刺,以死相拒。晚年“荆扉反锁”,足不出户,潜心学问,仅与顾炎武、惠思诚二人相晤谈,切磋学问。其著作有《二曲全集》。一生学术旨在创建“酌古准今,明体适用”之实学,反对“凭空蹈虚,高谈性命”之俗学。他开出两列读书单子,明体类为宋明诸大儒,如濂、洛、关、闽、陆、王等人的著作,并注曰:“由工夫以合本体,由现在以全源头,下学上达,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始成实际。”(《二曲全集》)适用类包括历代通典、律令、实政录等以及《农政全书》、《武备志》、《水利全书》、《泰西水法》、《地理险要》等书。他对程朱、陆王也不守门户之见,认为前者弊在“支离”,后者弊在“空寂”。但又明言朱学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学克服了支离的陋习,“在儒者中最为儆切”。因而主张调和朱陆,取长补短。他将阳明的“良知良能”称作“灵能”,对阳明的“格物”说作了新的解释:“格物之物,为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四库提要》)格物就是去体察究讨关系国家和民生利弊兴衰的各种事物。他将自己的明体适用之“实学”概括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二曲集》)确有超迈前人之处。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

李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七略别录佚文徵

七略别录佚文徵

章太炎著。章太炎对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进行的辑佚,并附有考证,借此可窥见刘向父子之作的原貌及先秦学术的流变情形。

渐悟集

渐悟集

2卷,金马丹阳著。辑悟道、酬和、修炼等方面的诗词300多首。其中以涉及修炼内丹方面的诗词为最多。主张清心寡欲,保气养神,修炼内丹,以成仙道。收入《道藏》第786册。

猫儿眼

猫儿眼

我读到那一节新闻,不由不震了一震。我的眼睛虽仍瞧在报上,嘴里却禁不住失声惊诧。
“奇怪!这样的盗案真可算得闻所未闻!”

壬午功臣爵赏录

壬午功臣爵赏录

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后附壬午功赏别录。明都穆撰。穆字元敬,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加太仆寺少卿。壬午即建文四年,革除后称洪武三十五年。是年燕王登极,封赏靖难功臣,藏其籍于有司。正德七年,穆官礼部,简视故牍,因编此二录。事载二录后都穆之书。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添品妙法莲华经

添品妙法莲华经

凡七卷。又作添品法华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隋仁寿元年( 601),阇那崛多与笈多共译于长安大兴善寺。法华经之汉译本,依经录所载,共有六译,然仅存本经及妙法华、正法华三本。多用什师之译文,变其品之前后。但添罗什本之不足,即提婆达多一品,并药草喻品中生育之一喻,故云添品。普门品中之后偈,罗什本云本来有提婆品,嘉祥,天台,慈恩谓其无,今从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