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 姓名:程颢
- 别名:字伯淳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 出生日期:1032年2月28日
- 逝世日期:1085年7月9日
- 民族族群:
程颢[hào](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大程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嘉祐进士。早年,与弟颐师事周敦颐,得其太极理气学说。累官晋城令,调节供求,平稳物价,编组伍保,兴办学校。熙宁初,以吕公著荐,权监察御史里行,极陈治道,建议制止土地兼并,改革兵役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认为熙宁新政有一定社会原因,改革弊端百出的旧法也很有必要,但在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与王安石有根本分歧。出为提点京西刑狱,后罢归。哲宗初,劝司马光于新法条款具体分析,勿一概废除;于新法人物,可用者仍量才录用。所言不纳。擢为宗正寺丞,未至任而卒。
哲学思想 程颢以天理为宇宙本体。曾自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即是仁。把“仁”提高为宇宙本体,因而“学者须先识仁”,并把“主静立极”的“定性”说作为识仁的根本方法。认为气在絪缊中化生万物,人为其中之一。人与天地一物,我与万物同体;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把客观消融于主观,人心与万物不可相分,不必区分内外。人心寂然无事,廓然大公,内外两忘而穷理尽性。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礼义智信皆仁,浑然与物一体,精神意识乃为天理所赋。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人与物之间有对,倘人存“诚敬”之心,便能与物无对,使天地之间,皆为我用。人的思想,不因时而异,后圣先圣若合符节,并无两致。其原因在于学者传道,非传圣人之道,乃传圣人之心;非传圣人之心,传一己之心。一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只是扩充此心。所论与弟程颐之学,世人统称为“洛学”或“伊洛之学”,俱为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尹焞等弟子所继承。南宋时,经朱熹发扬光大,学者称“程朱之学”,对后代深有影响。其“识仁”、“定性”等追求物我一体、内外两忘的直觉内求的修养道德的学说,又对后来的陆王心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学术界有人认为他是心学的发轫者。
政治思想 程颢认为社会危机深重,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整顿纲纪、补救废弛、加强吏治、刑德交替、恩威并用等一系列措施,挽狂澜于既倒。认为谷物是生存最主要生活资料,一天不可或缺。为保证谷物及其他生活资料生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使民均田务农,逐步过渡到以口授田,制民恒产。以重赋惩治惰农。指出国费日增,开支日侈,则国库匮乏、农民困苦。要求杜绝无用厚供,减少冗费,使财政好转、人民安居。主张严格按照封建主义等级差别生活,衣食住用不得僭越。又尖锐批评用之无节、取之不时,使物失其性,民失其业,资源耗竭。疾呼建立专职,保护自然资源。认为要使人类为天生育,相安无事地有序生活,应由君主奉天命而治天下。君命由天,其行动体现天意。帝、天、王三者并立,名称有异,本质相同。君权不旁落,社会相对稳定。皇朝交替,出于天命改易。革命之权在天不在王,途径为金木水火土五德循环。但又认为治乱决定于君主之志定与不定。定则一心诚意、规过养德,仁德施民,天下大治。以天上地下的自然现象,体现社会尊卑关系,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还主张量才而用,能者在职;治蒙以刑,断析民狱;本于王道,改革政治;中止以钱帛修好的外交政策,扭转与辽、夏关系。
教育思想 程颢强调天下不治、风俗不美、材能不足,其原因在于无良好教育。倘朝廷崇尚教育,时势可变,因为学有功于人的变化气质。又主张“为学有序”,即从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教人当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重在以《论语》、《孟子》教人,还注意学习其他经典。认为《诗》、《书》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又说学莫先于《诗》,因为《诗》可以知善恶治乱之兴废,可以知礼之规矩。重视幼儿与学校教育。以教师为学校关键,兴学务必选择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师,给以优厚待遇与尊敬地位。同时要保证学生质量,对各级学校的学生对象、年限也有所论述。学校不兴,纵有天分也不能成材。于教育与教学方法,重在各因其材,循序而教;读书会疑,日新月进;不学则衰,贵在自得。
著有《明道文集》、《识仁篇》、《定性篇》等。学生将其与弟程颐的言论著作,合编为《遗书》、《外书》、《经说》、《粹语》、《文集》等,后合刻为《二程全书》,今经校勘整理为《二程集》。
猜你喜欢的书
小畜集
诗文别集。宋王禹偁著。三十卷。禹偁尝自次其文,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因以名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小畜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著录《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十卷。其集北宋已有刊本,然久佚。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历阳沈虞卿尝刻之黄州,后有三个主要传本:一是宋刻补抄本。宋刊配吕无党抄本,清道光元年(1821)黄丕烈购于书摊。《四部丛刊》初印时取经鉏堂抄本,二次印时即改用此本,并附张元济撰《札记》一卷,为今通行善本。二为明野竹斋抄本。从宋刻摹写,有岳西道人复初(其人姓氏不详)手跋,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三乃清平阳赵熟典刊本。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于爱月堂。此本与上明抄本缺文讹字大略相同,或即从之出,惟辗转传刊,讹字更多。《四库全书》盖亦源出此系,凡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卷首有王禹偁序,卷末有沈虞卿跋。另《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除《小畜集》三十卷附札记一卷外,尚有《小畜外集》十三卷。今四川大学编《全宋文》又辑佚文三十八篇,北京大学编《全宋诗》又辑佚诗三十六首及断句若干。
朱生豪情书全集
本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直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本书手稿全部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授权并整理。全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是迄今遗留的保存最完整的朱生豪情书手稿。
桂故
广西地方志。明张凤鸣撰。八卷。凤鸣有《桂胜》已著录。张氏世居粤西,熟知山水,留心桂事,故于万历十三年(1585)纂成桂故、桂胜十二卷,其后八卷即为是编。约一万三千字。卷首有序。凡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六门。郡国以史志考历代沿革,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官记历代官制设置。先政载张九龄、李商隐、范成大等百余人传。先宪记曹邺、张茂良等十余人传。流寓附外方载黄庭坚、了真等十余人传。杂志记述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和事,其中《平蛮碑》、《平交趾记》等,有较高史料价值。记事多采金石文,词简有要,博而有据,结构严谨,取材繁简得当。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在明代舆地记中,可与《武功志》、 《朝阳志》 “鼎立而三也”。有万历刻本, 《四库全书》本, 《古学汇刊》本。
寿昌乘
南宋宝祐年间( 1253—1258 )佚名纂修。原书已佚。清文廷式自《永乐大典》六千二百七十三卷中辑出。原为抄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昌柯逢时重刻,有武昌柯氏息园刊本。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寿昌军,民国三年(1914)改为鄂城县。即今湖北省鄂州市。
疡医大全
外科著作。清顾世澄撰。四十卷。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安徽芜湖人。出身世医之家,迁居扬州,业医四十余载,以疡科著称。是书汇集前代有关经验,及其先祖宁华、父青岩家藏秘方,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撰成。内容丰富,从经文注释、脏腑论述、诸疮诊治大法,到虫兽咬伤、奇证治法,均有广泛论述。仅头面部列病名竟多达一百五十六种。所载病种,除痈、疽、疔、疮、痛、麻木、漏、裂等由内而发之疾外,还介绍各种外伤引起之病变。对各病论治,详而得法,用方有验。主张采取多种疗法,内外治结合,除用灸、烙、刺、割、熨、洗、内服等法外,还配合手术疗法。对麻醉、缝合、止血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均有一定科学水平。由于内容丰富,文图并茂,故在医林中颇有影响。有乾隆二十五年达安堂刻本,乾隆三十八年刻本,同治九年(1870)敦仁堂藏版(书口作“顾氏秘书”附《内经纂要》)本。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
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