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传

- 姓名:郑道传
- 别名:字宗之,号三峰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奉化
- 出生日期:1342
- 逝世日期:1398
- 民族族群: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1398)高丽末朝鲜初的政治家和排佛论者。字宗之,号三峰,谥号文宪。籍贯奉化。师从李穑,精通朱子学,强调三纲五常,亦善诗文。1362年考中进士,翌年任忠州司录、典校主簿。1375年遭保守势力权臣诬陷被流放。1383年恢复官职,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后拥李成桂为王,成为朝鲜王朝开国宰相,担任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国家要职,权倾朝野。他编纂了《朝鲜经国典》,奠定了朝鲜王朝的法制基础;其著作《佛氏杂弁》为后世朝鲜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废黜私兵,将指挥权收归国有,并新增军事阵法,增强了朝鲜王朝的国防实力;朝鲜王朝迁都汉城的宫殿、宗庙位置以及汉城诸门的名字也由其拟定,为李朝各方面的改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后因王宫内乱,在第一次王子之乱中被朝鲜太宗李芳远所杀,并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被看作叛臣贼子。1791年,朝鲜正祖命人重新评价其学问,并为其刊行文集《三峰集》;1865年,兴宣大院君重建景福宫,恢复了其作为汉城设计者的功勋和爵位;1870年,被追封谥号文宪。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领域,有《学者指南图》《三峰集》《朝鲜经国典》《佛氏杂辩》《经济词典》《心问天答》等。
郑道传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万理皆虚”的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先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阴阳是从太极中派生出的第二性的东西。他的“理气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天理之先”,“理”是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气”“心”的根据和始源;“气”由“理”派生,“心”亦由“理”禀生。他反对佛教的“轮回之说”,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其专著《佛氏杂辩》从哲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了全面批判,发扬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他认为人和万物都为“天地之气所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形质”与“神气”紧密相连,一旦形质消灭,神气也不复存在。他还提出事物处于不断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思想,认为“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这种“生生无穷”“运行不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质的变化,前进的发展。
尽管郑道传在认识论上有“知万物之理具于吾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但也提出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借“璇玑”“玉衡”等仪器和数学“乘除”的计算法来认识和计算的合理观点。他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并提倡“性三品”说,具有唯心主义的伦理道德观。但作为改革派政治家,在同佛教大僧侣、权臣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了整顿土地制度、抑制世臣大地主和大僧侣的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郑道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尼克·亚当斯故事集
短篇小说是海明威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众多短篇中的一个男主角,这个令人难忘的角色从孩子成长为青少年,又成为士兵、复员军人、作家和父亲——这个过程与海朗威本人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亦步亦趋,清晰地凸现为海明威作品中一长串他本人化身中的第一个,之后在海明威各个长篇中出现的男主人公全都有尼克的历史。关于尼克· 亚当斯的故事《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因此被认为是可以独立成书并极具自传性的小说集。 《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共24篇,系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中译本。
死亡之犬
死亡之犬 【The Hound of Death】 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集,没有我们熟悉的人物,收录的短篇故事都带有神秘、灵异的色彩,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别具一格的作品。
西堂日记
《西堂日记》,明杨豫孙撰写的笔记小说。
梁谿漫志
宋代笔记。费衮著。全书共有一百六十余篇,分为十卷。每篇皆有标题目录。其排列次序大致以类相从。此书前5卷主要记载朝廷典章制度、士林轶事,关于苏轼的记载尤多。其间贬斥蔡京父子,同情元祐党人,于苏轼则推崇备至,显示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后5卷多考证史传,品定诗文,末卷颇涉仙鬼怪异。《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持论具有根柢,旧典遗文往往而在。”如苏舜钦《与欧阳修辨谤书》,即为本集所不载。今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此本是以影宋嘉泰抄本与明刻本比勘而成,过去较为通行。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夏敬观校《涵芬楼》本以及《说郛》节选本。今有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
都门识小录摘录
《都门识小录摘录》一卷,清末民初蒋芷侪撰。记晚清及民初北京市并百态、风俗人情,多为作者耳闻目睹,颇足采观。 据民国印本标点整理。
续大唐内典录
简称《续大唐录》、《续内典录》等。佛教经录。唐道宣撰。一卷。麟德元年(664)始撰于京师西明寺,后撰毕于总持寺。总分为十录,又按朝代先后下设十七项细目。但在正文中仅记第一个朝代(即东汉)的译经情况。疑为残本。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