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传

- 姓名:郑道传
- 别名:字宗之,号三峰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奉化
- 出生日期:1342
- 逝世日期:1398
- 民族族群: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1398)高丽末朝鲜初的政治家和排佛论者。字宗之,号三峰,谥号文宪。籍贯奉化。师从李穑,精通朱子学,强调三纲五常,亦善诗文。1362年考中进士,翌年任忠州司录、典校主簿。1375年遭保守势力权臣诬陷被流放。1383年恢复官职,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后拥李成桂为王,成为朝鲜王朝开国宰相,担任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国家要职,权倾朝野。他编纂了《朝鲜经国典》,奠定了朝鲜王朝的法制基础;其著作《佛氏杂弁》为后世朝鲜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废黜私兵,将指挥权收归国有,并新增军事阵法,增强了朝鲜王朝的国防实力;朝鲜王朝迁都汉城的宫殿、宗庙位置以及汉城诸门的名字也由其拟定,为李朝各方面的改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后因王宫内乱,在第一次王子之乱中被朝鲜太宗李芳远所杀,并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被看作叛臣贼子。1791年,朝鲜正祖命人重新评价其学问,并为其刊行文集《三峰集》;1865年,兴宣大院君重建景福宫,恢复了其作为汉城设计者的功勋和爵位;1870年,被追封谥号文宪。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领域,有《学者指南图》《三峰集》《朝鲜经国典》《佛氏杂辩》《经济词典》《心问天答》等。
郑道传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万理皆虚”的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先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阴阳是从太极中派生出的第二性的东西。他的“理气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天理之先”,“理”是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气”“心”的根据和始源;“气”由“理”派生,“心”亦由“理”禀生。他反对佛教的“轮回之说”,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其专著《佛氏杂辩》从哲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了全面批判,发扬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他认为人和万物都为“天地之气所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形质”与“神气”紧密相连,一旦形质消灭,神气也不复存在。他还提出事物处于不断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思想,认为“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这种“生生无穷”“运行不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质的变化,前进的发展。
尽管郑道传在认识论上有“知万物之理具于吾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但也提出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借“璇玑”“玉衡”等仪器和数学“乘除”的计算法来认识和计算的合理观点。他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并提倡“性三品”说,具有唯心主义的伦理道德观。但作为改革派政治家,在同佛教大僧侣、权臣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了整顿土地制度、抑制世臣大地主和大僧侣的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郑道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麟角集
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重者当推进士。其程试诗赋,《文苑英华》所收至夥。诸家或不载于本集中。如李商隐以《霓裳羽衣曲诗》及第,而 《玉溪生集》无此诗。韩愈以《明水赋》及第,而其赋乃在外集。其自为一集行世,能够传到当今,只有玉棨此编。共律赋四十五篇。而王棨八代孙宋著作朗蘋于馆阁得王棨省试诗,录附于集,共二十一篇。题曰 《麟角》者,盖取颜氏家训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之义,以及第比登仙。集中佳作,已多载《文苑英华》中。虽科举之文,无关著述,而当时风气,略见于此。存录此集,亦足傍文章之一格。本书传世者有《四库全书》本,另 《知不足斋丛书》本、王氏汇刻唐人集本、《天壤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增有附录一卷。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唐氏从保存中医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著有《本草问答》、《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等。是书初刊于光绪十八年 (1892) 。上卷记有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五脏所属、五脏所藏、五脏所主、脏腑所合、脏腑之官、五脏九窍、男女天癸、血气所生、营卫生会、五运六气、经气主治、十二经脉等篇。下卷列全体总论、五脏所伤、五脏所恶、脏腑为病、诸病所属、四时所病、脏腑通治、望形察色、闻音别症、问察病委、诊脉精要、审证处方、气味阴阳、性味宜忌、七方十剂等篇。全书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并以中西医理论对《内经》进行注释阐发。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四五年中西汇通医书单行本。陈先赋《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2) 可供参考。
张公艺九世同居
简名《九世同居》。杂 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史载张公 艺九世同居,唐高宗封泰山,曾亲临其宅,问睦 族之道,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剧据此而增 饰。写寿张县张公艺一家自北齐至隋唐,九世 同居。张使二子、三子赴京应文武科举,令长子 持家,出资办义学,扶弱济贫。又出资为贫士王 伯清葬父,并赠银两鞍马助其上京应举。王一 举及第,除黄门侍郎,主司春闱,张氏兄弟分中 文武状元。王又向皇帝保奏公艺,帝遣使问其 齐家之道,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大悦,赠 绢百匹,为立“孝义之门”牌坊以表彰。有《脉望 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 印。
盂兰盆经疏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二卷。是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注释书。宗密自序云:“早年丧亲,依此经追荐亡灵。后还乡里,应乡亲之请,制此新疏。”书中判此经属律藏,为人天藏所摄,以拔苦报恩为宗。疏分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在正解经文中,先释经题,次则逐段疏解经文,甚为详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一卷,秦罗什译。佛在只陀林中,淫女弃一小儿于路边,众皆往观,佛诣其所作种种问答,次使现通,诸天蒙光皆来集,因名不思议光。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并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