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纲

- 姓名:张纲
- 别名:字彦正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083
- 逝世日期:1166
- 民族族群:
张纲(1083—1166),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观四年,入太学。政和三年,试内舍第一。次年,赐上舍及第,特除太学正。五年,迁太学博士,除校书郎。以论事忤蔡京,主管玉局观。宣和三年,复为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迁著作佐郎。五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建炎元年,出为两浙路提刑。绍兴二年,改江东提刑。三年,以左司郎中召还,权监察御史,进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四年,兼详定一司敕令,除给事中,提举宫观。时秦桧当政,张纲奉祠近二十年。二十三年,以徽猷阁待制致仕。秦桧死,召为给事中。次年,为吏部侍郎兼侍读,权吏部尚书。二十七年,擢参知政事,以年老辞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谥章简。张纲立朝有守,尝书“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为座右铭。文思敏赡,周必大称其文“实而不野,华而不浮”,“论思献纳,皆达于理而切于事”,诗歌格律有唐人风(《张彦正文集后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诗文典雅丽则,讲筵所进故事,因事纳忠,亦皆剀切”(卷一五六)。像《论党籍之家推恩泛滥札子》、《乞严边备札子》、《论淮南官冗札子》等,议论政事都能出于公心,切中时弊;《进故事》、《经筵讲义》引经籍、唐史为鉴,反覆申说。清四库馆臣称他“卓然特立,毫无门户之见”(同上书)。其诗写景吟怀,时有佳句,如“山烟归宿鸟,水月动明波”(《月夜》),“千里故园云水外,三年归路梦魂中”(《次韵仲弼重九》),“士应知己用,人岂法家流”(《汤胜仲挽词》),也都情真意切,清新晓畅。张纲诗文在南宋乾道时由其子张坚编为《华阳集》四十卷,后由其孙张釜刊行传世(洪迈《华阳老人文集序》),今存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四库全书》本。又著有《瀛州唱和集》八卷,今已佚。《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三十七首。《全宋诗》卷一五七六至一五八○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三六六一至三六八○收其文二十卷。事迹见洪箴《张公行状》(《华阳集》卷四○附录)、《宋史》卷三九○本传。
张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维柯的哲学
维柯是西方人文科学、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天才辈出的17世纪,他以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为己任,《新科学》是他的代表作。维柯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洪堡、黑格尔和马克思,更准确地说,维柯是19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根源。维柯是一位思想的天才,然而他不是驾驭自己思想的高手,他未能把自己原创性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位意大利哲学家的思想光辉闪烁于他的零散论述中。 《维柯的哲学》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对维柯思想的重新阐释。克罗齐在本书中提炼了维柯历史哲学的精华,深入分析了维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引领读者领悟维柯思想的本意,把历史哲学的研究推向更深广的层面。本书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入门书,也是探究维柯思想堂奥的垫脚石。
华亭百咏
亦题《云间百咏》,为今上海地区第一本记事诗专集。1卷。许尚著。许尚自号和光老人,华亭人。取华亭古迹,每事为1绝句,其中的71首题下有后人所加注。是编作于淳熙(1174—1189)间,取华亭古迹,每一事为一绝句。所述有陆机茸、三女冈、征北将军、顾亭林、白龙洞、俞塘、普照寺、陆瑁养渔池、唳鹤滩等,《四库全书》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此外,是集又载《宋人集》丙编。
天府广记
明末孙承泽著。孙承泽,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祖籍山东益都,本人是北京人。为崇祯进士,又在清朝作官,后以老病还乡。晚于《春明梦余录》而成,全书共44卷,分建置、形胜、险隘、分野、风习、府县治、城坊、学宫、武学、书院、国学、城池、宫殿、后市、鼓院、郊坛、祈谷坛、斋宫、神乐观、牺牲所、山川坛、神祗坛、地祗坛、太岁坛、先农坛、旗纛庙、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高禖台、帝王庙、文庙、庙祀、内阁、六科、尚宝司、中书科、光禄寺、宗人府、吏部、户部、仓场、礼部、贡院、兵部、戎政府、刑部、工部、宝源局、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詹事府、翰林院、太常寺、四译馆、太仆寺、钦天监、观象台、鸿胪寺、太医院、行人司、上林苑、衍圣公府、王军都督府、锦衣卫、京卫外卫、人物、麓、川渠、漕渠、水利、名迹、寺庙、石刻、陵园、赋、诗等门类。是一部明代北京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汇编,其中不但有对明代宫廷建置、机构运行以及帝王生活起居、祭祀典礼场所的介绍,而且涉及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沿革、文物古迹、人物掌故等广泛内容,是前承其《春明梦余录》、后启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具有方志性质的重要著作。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将是书收入《史部·地理类》,但由于一直未见刊本问世,故而仅在存目中著录。1962年,北京出版社根据多种抄本整理校改,出版是书。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再版此书
一得集
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犹龙传
道教经籍。北宋贾善翔编。6卷。作者认为当时记载老子神异的史籍、道经大多十分简单粗率,道士和学者对老子的生平和神迹了解得很肤浅,故广集资料加以编纂。此书详细记载了有关老子的生平和神话传说,从其出生一直记载到宋真宗朝谒太清宫。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老子父母及儿子的名字和简历。可谓是当时一部最详尽的老子传记。因《史记·老子列传》中孔子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世遂以犹龙为老子代称,故名。
壬归
《壬归》七卷,卷一提纲例约、卷二壬占易简例约、卷三谋望门、卷四婚姻门、卷五农事门、卷六出行门、卷七三才门。按于公先生所言,大六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最为古老的绝学,《壬归》则堪称大六壬学术体系的纲领。《壬归》言简意深,行文优美,笔法严谨,将上古易学的要点——理、气、类、象、数,以及三才转变之法,归结成一套严密精细的大六壬思想逻辑体系。学者有言,《壬归》的价值,类同于开启壬占大堂内室的钥匙,学人想要审视壬占真正的奥秘,《壬归》的方向,即明理、辨气、通象,肯定是最直截了当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