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

- 姓名:陈师道
- 别名:字履常,一字无己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 出生日期:1053
- 逝世日期:1102
- 民族族群:
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幼即刻苦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巩见而称奇,遂留受业。熙宁中,心非王安石经义之学,绝意仕进。元丰四年,曾巩荐其修史,以布衣米用。章惇高其义,托秦观致意,希耒见而荐于朝,终不往。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于朝,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荐,为太学博士。尝在官私至南京见苏轼,论者以其“昌法越境”,罢为颍州教授。又论其进用非由科第,罢归。调彭泽令,未赴。元符三年(1100)召为秘书省正字,次年末病卒。平生沉沦下僚,家境贫寒,但立身处世讲究风节操守,尊师重道,不趋附权贵,深得时人好评。以其曾出苏轼之门,被列入“苏门六君子”。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文创作,欲以诗文传之后世。自云:“于诗初无师法”,后见黄庭坚诗,遂尽焚旧稿而学之。吕本中把他列入《江西诗社宗派图》,宋末元初方回更推他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是宋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作诗用力极勤,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每有诗思,便急归闭门,拥被而卧,苦吟累日,诗成乃起。黄庭坚称他是“闭门觅句陈无己”。他的诗受黄庭坚影响较深。在典故运用,词语锤炼以及结构安排方面,与黄诗有相似之处。他又是北宋学习杜甫用功较深的诗人之一,但他多在格律句法方面追步杜诗,虽然形式上有逼肖之处,但往往缺乏杜诗的深广雄浑。最擅长五七言律诗,颇能显出学习杜甫近体诗的功夫。他的古体诗亦有朴实而真挚之作,如《示三子》、《别三子》等。亦工词,颇自负,但所存作品佳作不多。著有《后山居士文集》20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南宋蜀刻大字本。诗有宋人任渊《后山诗注》12卷,有《四部丛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婚外情
小说,除了仇恨和暴力,导致情感危机的另一根源就是冷漠。两个人在相对私密的地方相处几年,无聊、烦琐、平庸的氛围便形成,沟通困难,进而导致冷漠。 一男一女,一见钟情,但没能在一起,各自结婚。多年后他们在旅馆的“蓝色房间”里重逢。他们从重逢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卷入一场充斥着谋杀和猜疑的错综复杂的风波。 相遇的巧合在《火车》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一九四〇年五月大撤退,安静的收音机商人认识了一名年轻的捷克籍犹太女子。他们在这趟逃亡者的列车上相爱了。但是一到目的地,他们就分手了,因为收音机商人得找家人。可是,偶然的婚外情并不比长期的婚外情更容易淡忘。 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让巴黎的一个珠宝商发现妻子与合伙人一起背叛了他十八年。但是我们为了弄明白为什么他们都是“无辜者”,应该好好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龙筋凤髓判
四卷。唐张鷟(约660—741)撰。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高宗调露年间考中进士。授歧王府参军,累官至学士,四门员外郎,终于龚州长史。其事迹载于两 《唐书》其孙张荐传中。据说张鷟小时,曾梦见一只紫文的大鸟落在庭院中,他父亲说这是只鷟鸟,将来一定以文章闻名于朝庭,于是起名叫张鷟。当时,人们称赞他的文词象青铜钱,万选万中,所以号为青钱学士。其文较浮艳,少理致,当时较流行,因此,日本使者来唐,也都用金帛购买他的文字。著有《朝野佥戴》三十卷及本书,并行于世。本书为判牍文字,用骈俪文,为供当时选人取备程试之用,亦可考见唐时律令公式。原本附有注文,为明代刘允鹏所辑,注文较为详尽。刘允鹏本名继先,武定(今云南省武定县)人。曾著有《续事类赋》,今已失传。《龙筋凤髓判》有明万历刊本、《湖海楼丛书》 本、《四库全书》 本。
嘉定赤城志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全志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十五门,计四十卷。是现存台州诸多方志中称得上承上启下、最具特色的一部名志。《嘉定赤城志》的主纂为陈耆卿。
打枣谱
中国最早一部记述枣的专书,元代柳贯著。贯字道传,浦阳(今浙江浦江)人。官至翰林待制。全书仅一卷,不足500字,分“事”与“名”两部分。事的部分,释枣之名,记枣之用及有关枣的掌故。名的部分,记枣之名73种,有的记其产地,有的注见何书,有的只有名称而已。73种枣名之中,有的出于神话。仅有《说郛》本行世。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后唐景霄纂,靖安题记,志贞题记,志端题记,皓光题记,志谦题记,释安题记。
治禅病秘要法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