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
-
庄子解
《作者:王夫之》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
群经大义相通论
《作者:刘师培》 近代经学家刘师培,辑齐学、鲁学大义为一编的经学综合性著作。1册,由8篇构成: 《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左传荀子相通考》,《榖梁荀子相通考》,《公羊荀子相通考》,《周官左氏相通考》,《周易周礼相通考》。认为《六经》订于孔门,汉初经学无今古文之事,只有齐学鲁学之别。凡数经之同属鲁学者,其师说必同; 凡数经同属于齐学者,大义亦必同。故西汉经师多是数经并治,诚以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齐学详于典章,而鲁学则详于故训。故齐学多属于今文,而鲁学多属于古文。观《白虎通》所采以齐学为根基。《五经异义》所陈则奉鲁学为圭臬。何尝有仅治一经而不复参考他经之说哉” (《序》) 。后世学者往往拘泥一经之言,而不能旁推其余诸经之义。今汇齐学、鲁学之大义辑为1编,成《群经大义相通论》,辨析齐学、鲁学之异同,稗有助于治经者。收入1936年印行之《刘申叔先生遗书》第9册。
-
孟子译注
《作者:杨伯峻》《孟子》研究著作。杨伯峻撰。伯峻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好古文,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华书局编审,文物局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重要著作有《列子集释》、《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文言语法》、《杨伯峻学术论文集》等。是书正文由原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构成。原文依赵岐体例分为十四卷,两卷合为一篇。译文按章直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力求流畅明白,间有意译。注解以朱熹《集注》、焦循《正义》为主要依据,广搜博采,吸取诸家菁华。注释内容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并作了简要考证和必要的校勘。书后附有《孟子词典》以备查考翻检。卷首《导言》,论述了孟子生平、《孟子》作者、篇章及对孔子的发展等问题。作者赞同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是孟子所作,万章之徒参与其事。作者认为孟子对孔子观念的取舍、发展有三:一是“天命”。孟子论“天”,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却没有主宰之天,而其中带有“民意”的理义之天为孔子所无。二是“仁义”。孔子讲仁,孟子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人民的生存权,由此其“君臣关系”观念也比孔子进步。三是性善论,其实际含义是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并且他还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因而重视自我修养。最后认为孟子政治主张是保守的,甚至有些是倒退的。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是现代较有影响的译注本,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后多次再版。
-
大学中庸今注今译
《作者:王云五》《大学中庸今注今释》由我国近现代著名出版教育家王云五先生主编,《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大学》、《中庸》是中国古典珍品之一,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大学》、《中庸》的言论与思想,涉及到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还是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本书特将《大学》、《中庸》合而为一,并配以注释,以飨广大读者。
-
孟子全图
《作者:佚名》明万历刊本《孟子全图》是一本关于儒家“亚圣”孟子的圣迹图册,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圣迹图册是古代儒、释、道三教为宣扬各教中“圣人”行迹而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加以绘制的通俗性编年史式的石刻、木刻等图书。我们根据万历本《孟子全图》一书末页的书肆牌记可知,该书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系福建建阳安正堂刘双松主持梓印。安正堂系建阳书林刻书名坊,书坊创建者为刘宗器,主持《孟子全图》刊刻的刘双松是其后人。安正堂刻书历史悠久,相关资料表明,该坊的刻书史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康熙年间。检索瞿冕良先生《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安正堂”条的刻书目录,我们发现,明万历二十六年刊刻的《孟子全图》不在该目录之中。
猜你喜欢的书
猜疑
西默农对猜疑的描述各不相同,但造成了同样的效果:不安。能让读者心绪纷乱的小说家是了不起的!西默农不是要打动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不得安宁”。 麦格雷的故事总是以猜疑开场,《弗拉芒人家》也不例外。在法比边境的一座小城,一位年轻女孩失踪,所有人都在控诉一户比利时人。所有叙述都围绕猜疑展开,没人能做到如此迷惑读者的同时又将读者牢牢吸引。 在《贝尔之死》里,男主人公被怀疑杀死了寄宿家中的妻子朋友的女儿。所有人都怀疑他,以至于一天晚上,这个嫌疑人终于真的犯下一桩罪行。猜疑毁了他。 无情的猜疑机制及其逻辑,使得弱者和离群者毫无招架之力,这在《帽匠的幽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裁缝发现城里一个要人就是系列谋杀案的凶手。但他什么也不能说,因为他是外国移民,他要是说出来,所有怀疑的矛头都将指向自己。怀疑气氛笼罩全篇,令读者压抑到窒息,最后流泪。
论学者的使命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重要著作。书前有一个“前言”,正文中的五讲是作者于1794年上学期在耶拿大学所作的五篇公开演讲的汇集。它最初使用的名称是《学者的道德》,在1794年秋正式出版时,改为《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第一讲《论自在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理性的生物是自由的,与外物无关;但人又是感性的生物,必然要与外物相联系,是不可能自由的。人的这种既具有理性自由、又受感性限制的情况,决定人只能无限地接近“至善”,而不能达到“至善”。这也就是自在的人的使命;第二讲《论社会的人的使命》,提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应该把他人作为手段。认为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社会成员完全一致和同心同德,达到个人的自由与相互间的和谐一致。这个目标也只能无限地接近它;第三讲《论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提出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某一职业,加入某一社会阶层。但谁也不应该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各阶层应该人人平等,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第四讲《论学者的使命》,提出学者是他的时代的道德方面最好的人,应该为社会服务,为真理献身,为提高社会道德风俗和整体社会进步而努力;第五讲《试论卢梭关于艺术与科学影响人类幸福的主张》,批判了卢梭的科学进步带来罪恶的观点,认为科学进步和整个文明进步不仅不是罪恶的根源,相反却是促进道德进步的必要手段。学者要积极推动科学进步。该书的中译本由梁志学、沈真翻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热爱生命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名作。两个淘金人在荒野中疲惫地走着,其中一个人在过河的时候脚被扭伤,他向同伴呼救,可同伴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去,渐渐失去了踪影,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和恐惧搏斗。他想走到湖边,那里有食物,还有船,他的同伴也会等在那里,他们可以乘船南下到达温暖的海湾。他 一路想着,一面挣扎着向前走去。他的鞋已经坏了,他只好把毯子撕成条裹在肿胀的脚上。饥饿也在煎熬着他,他甚至像牛一样大嚼起灯心草来。他费了很大力气捉鱼,没有捉住。他疲惫、绝望,在荒野上号啕大哭。天又下起了大雪,随后变成了冰冷的雨。他不能生火,没有热水,睡觉时常常被饿醒。饥饿使他异常虚弱。他继续寻找食物,捉到三条鱼,还生吞了一窝刚出壳的小松鸡。饥饿、疲惫甚至使他产生了幻觉。他遇到过熊,也碰见过狼,他的同伴比尔也已经死了。最后,他终于看到停在水中的船,他缓缓地爬向那条船。此时,一只病狼紧紧尾随着他,这是一幕残酷的求生悲剧,两个垂死的生物互相猎取对方的生命。最后,狼咬住了他的手,他拼着最后的气力,用双手掐住了狼,最终杀死了它。狼血维持了他的生命。他被捕鲸船白德福号救上船时已失去知觉,后来渐渐地恢复起来。小说将主人公的内心感觉描绘得细致、真实,通过与恶劣环境的斗争,表现出热爱生命、求得生存的坚强意志。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现代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规律的著作。萧公权著。194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再版。本书分上、下两册,共70万字,5篇24章。第5篇原稿丢失,只存其目。再版时又增印《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增编《引用书目》和《索引》。精彩之处略有:1.上自有文献可征的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对2500多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作了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并有通贯全局的认识。2.论及古代学者60余人,皆就其原著取精用宏,以政治学观点分类引证,叙议得体,注释详明。3.从整体上看,全书是在一演进的历史间架上发展,自创造时期,而因袭时期,而转变时期,而成熟时期,即用历史主义的方法,从各个时期去了解政治思想历史的发展。4.对异说的批驳及新见的提出甚为可观。如在对孔、墨的研究中,得出了“墨子乃一平民化之孔子,墨学乃平民化之孔学”的结论。5.在增印的《绪论》中,对中国和西洋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中国政治思想“重实际而不尚玄理”,“多因袭,少创造”的重要观点。本书出版几十年来,重印再版多次,中外学子争相购阅引用,被奉为研究政治思想史的经典巨著。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r Mote)穷十余年之力翻译此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印行,被购买一空。其影响历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简易哲学纲要
简易哲学纲要,是蔡元培编写的“现代师范教科书”,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序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