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 姓名:方苞
- 别名: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668年5月25日
- 逝世日期:1749年9月29日
- 民族族群: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清代学者、文学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幼颖慧,年未成童,已能背诵《五经》。22岁考取秀才。23岁乡试未第,然文名已噪于一时,人称“韩欧复出”、“昌黎后第一人”。32岁领江南解元。39岁,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进士。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起,以曾为之作序,被处死刑。因文名颇盛而得到康熙帝的硃谕:“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不仅未予治罪,还允其“以白衣入直南书房”,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仕宦生涯,历康、雍、乾三朝。累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历充《一统志》馆总裁、《皇清文颖》馆副总裁和《三礼义疏》馆副总裁。博究六经百世之书,尤精《三礼》之学。治经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尝著《礼记析疑》、《丧礼或问》、《周官析疑》、《周官义疏》、《仪礼析疑》、《周官辨》、《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周官集注》。认为经书中自有义理。他说:“凡义理必载于文字,惟《春秋》、《周官》,则文字所不载而义理寓焉。”只要能探明其理,便可以经世致用。他说:“凡名物之纤悉,推说之衍蔓者,概无取焉。……其经纬万端以尽人物之性,……学者必探其根源,……然后能神而明之,随在可济于实用。”义理之精粹者便是程朱理学,即天道性命之学。探求义理之途在于讲习讨论,他说:“朋友讲习之初,必彼此互异,抵隙攻瑕,相薄相持,而后真是出焉。故朱子于志合道同之友,如南轩(张栻)、伯恭(吕祖谦),往复论辩,龃龉者十七八。若好人之同乎己,则介甫(王安石)所以自蔽也。”继而将所求之义理发而为文章,提倡义法。所谓“义”是指“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法”则指文章的布局先后和层次衔接。他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以“言有物”释“义”,“言有序”释“法”,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并重,是一种颇深刻的见解。又说:“韩愈有言:‘文无难易,惟其是耳。’李翱又云:‘创意造言,各不相师。’而其归则一,即愈所谓是也。文之清真者,惟其理之是而已,即翱所谓造言也。而依于理以达乎辞者,则存乎气。气也者,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这里的“是”即为“创意”,包括理之是和辞之是。前者便是上面所说之“真是”,即圣人之道,程朱之理;后者则属“造言”,因“气”而呈现差异。至此,方氏对儒家之义理与古文之义法、辞气之间的交错联结关系已作了充分阐述,体现了他树立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宗旨。他所作古文力尚质素,多征引古义,择取义理于经,尤精义法,言必有物有序,取法韩昌黎,谨严简洁,气韵深厚,世人推为古文巨擘。方氏将儒家道统与文统相结合,开创了新的古文运动,影响极其深远。一传为刘大櫆,再传至姚鼐而形成桐城派。其后刘氏开出阳湖派,姚氏则创湘乡派,均为桐城派之支流,直至清末马其昶以至严复、梁启超都受其熏染,绵延达200余年。其著作尚有《方望溪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黄澹翁医案
医案。清黄述宁撰。四卷。述宁字澹翁。书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卷一卷二载医案三十六则,包括血瘕、虚损 消渴、痰咳、痛痹、痰饮、血症、黄疸、产后等证,多为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简述症因脉治,间附按语,连续复诊方案亦详明切实。于脉诊和辨证均较为得当。卷三卷四专载生平所用验方,凡八十八首,每于脉证后列述药物,或详明该方制法。所载医案与方剂切于实用,简捷明了。载方多根据成方、验方化裁而成,其中亦有外用方药。其主治病证不分类别,载方也有药无名,不便查寻。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上清太玄鉴诫论
上清太玄鉴诫论,原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末元初道士侯善渊,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训诫道众之论。分为八段,每段先说五言颂一首,然后为训诫。作者认为: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在修真见性,做个天地不收;鬼神不管,自在逍遥的「分明汉」。修直要旨在于真清真净,寂然无形。弃假还真,认取本来一点神珠,换凡胎,弃浊骨,使体若虚空,性同日月,作者告诫道众,要一刀两段;割爱离亲,除情去欲,损念忘机,一心志于仙道,积功累行,以期道契神真,超出生死。其说盖本于全真道教旨。
夜猎记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有许多朋友,常常捉住了我,要我说故事。在我遇见那个红领带的朋友时,我便捉住了他,要他为我说些故事,以便转述给我的朋友们听。他是一个奇异的人物,生平最多奇异的经历。他常常把他的奇异的经历告诉我。而他又是一个说谎的专家,逢到无事可说时,他便告诉我一个谎。他说:这世界,整个就是一个谎。越是了不起的人,他们越会说谎;而越会说谎,也越使他们了不起。在以前,说谎是恶习;而现在,说谎却成了美德。为了养成美德,他也学会了说谎。于是他又为我说了一个离奇得近乎荒诞的故事。这可能又是一个谎。现在让我转述给你们听。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1895—191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五经异义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东汉许慎著。《后汉书·儒林传》:“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其后,郑玄针对许慎,著《驳<五经异义>》。《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与《隋书》同,但言许慎撰,郑玄驳,是将许、郑之书合而为一,以便观览。《宋书》不见著录,大约佚于唐代。清王复辑有《驳<五经异义>》,陈寿祺又著有《五经异义疏证》,皮锡瑞有《驳五经异义疏证》。许慎这部书是为利用经传、师说缘饰汉制,但许慎的古文经学家的身分,使这部书带有偏袒古文经学的倾向。如“田税”、“娶迎”诸条,许慎皆以汉制与古文经学之说相附会。“刑不上大夫”、“诸侯数目”诸条,又引《易》、《书》为说,论证古文经学为正解。今文经学说,则多被斥为异义。此书按经学问题分列条目,每条皆列明何为今文经学说,何为古文经学说。客观上保留了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材料,是研究汉代儒家经学最可靠的材料。清末经学大师廖平就是依据《五经异义》的材料,著成《今古学考》,提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区分的根本在礼制之说,解决了两千多年悬而未决的儒家今、古文经学区分的问题。
阿毗昙心论经
此经为解释阿毗昙心论者。大德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