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 姓名:方苞
- 别名: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668年5月25日
- 逝世日期:1749年9月29日
- 民族族群: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清代学者、文学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幼颖慧,年未成童,已能背诵《五经》。22岁考取秀才。23岁乡试未第,然文名已噪于一时,人称“韩欧复出”、“昌黎后第一人”。32岁领江南解元。39岁,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进士。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起,以曾为之作序,被处死刑。因文名颇盛而得到康熙帝的硃谕:“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不仅未予治罪,还允其“以白衣入直南书房”,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仕宦生涯,历康、雍、乾三朝。累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历充《一统志》馆总裁、《皇清文颖》馆副总裁和《三礼义疏》馆副总裁。博究六经百世之书,尤精《三礼》之学。治经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尝著《礼记析疑》、《丧礼或问》、《周官析疑》、《周官义疏》、《仪礼析疑》、《周官辨》、《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周官集注》。认为经书中自有义理。他说:“凡义理必载于文字,惟《春秋》、《周官》,则文字所不载而义理寓焉。”只要能探明其理,便可以经世致用。他说:“凡名物之纤悉,推说之衍蔓者,概无取焉。……其经纬万端以尽人物之性,……学者必探其根源,……然后能神而明之,随在可济于实用。”义理之精粹者便是程朱理学,即天道性命之学。探求义理之途在于讲习讨论,他说:“朋友讲习之初,必彼此互异,抵隙攻瑕,相薄相持,而后真是出焉。故朱子于志合道同之友,如南轩(张栻)、伯恭(吕祖谦),往复论辩,龃龉者十七八。若好人之同乎己,则介甫(王安石)所以自蔽也。”继而将所求之义理发而为文章,提倡义法。所谓“义”是指“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法”则指文章的布局先后和层次衔接。他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以“言有物”释“义”,“言有序”释“法”,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并重,是一种颇深刻的见解。又说:“韩愈有言:‘文无难易,惟其是耳。’李翱又云:‘创意造言,各不相师。’而其归则一,即愈所谓是也。文之清真者,惟其理之是而已,即翱所谓造言也。而依于理以达乎辞者,则存乎气。气也者,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这里的“是”即为“创意”,包括理之是和辞之是。前者便是上面所说之“真是”,即圣人之道,程朱之理;后者则属“造言”,因“气”而呈现差异。至此,方氏对儒家之义理与古文之义法、辞气之间的交错联结关系已作了充分阐述,体现了他树立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宗旨。他所作古文力尚质素,多征引古义,择取义理于经,尤精义法,言必有物有序,取法韩昌黎,谨严简洁,气韵深厚,世人推为古文巨擘。方氏将儒家道统与文统相结合,开创了新的古文运动,影响极其深远。一传为刘大櫆,再传至姚鼐而形成桐城派。其后刘氏开出阳湖派,姚氏则创湘乡派,均为桐城派之支流,直至清末马其昶以至严复、梁启超都受其熏染,绵延达200余年。其著作尚有《方望溪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知堂乙酉文编
《知堂乙酉文编》收入周作人文章十八篇(包括题记),多作于四十年代末。其中有知堂一向喜谈的历史、风俗、名物一类,淹通广博,立意深远,从容而谈中给人以启示,如《孔融的故事》《关于竹枝词》《北京的风俗诗》等;也有正经文章如《道义之事功化》,延续《《药堂杂文》以来的思想探讨;《日本管窥之四》《日本之再认识》则为其日本研究画上句点;另有《五十年前之杭州府狱》《红楼内外》一类回忆之作,平实真切,不落空言,开《知堂回想录》之先声。
星命总括
三卷,旧题辽耶律纯撰。此书前有耶律纯原序,称其为“翰林学士,奉使高丽议地界”,得高丽国师传授“星躔之学”;篇末署“统和二年(984)八月十三日”。“统和”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号,查《辽史》本纪,统和二年及三年均无遣使高丽及议地界事。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所题撰人“殆亦出于依托”。此书虽不详作者,但其说“议论精到,剖晰义理往往造微”(《四库全书总目》);所称“宫有偏正”,亦他书所未言,有一定学术价值。此书久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始末完具;清修《四库全书》据以录出,编为三卷。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赵子曰
长篇小说。老舍著。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写北京钟鼓楼后天台公寓一群大学生荒废学业、颠三倒四的生活。主人公赵子曰爱慕虚荣,受人奉承便得意忘形,连考试名列末榜,也自我安慰,爱在通霄达旦的打麻将中流水般地输钱。他不务正业,在闹学潮中受人怂恿,绑打校长,被学校除名。但他并不醒悟,受尽不逞之徒的耍弄,继续糊涂混世。作品讽刺了为非作歹的恶少欧阳之风,赞扬了富有正义感的李景纯,尤其是对以赵子曰为代表的借解放自由而放浪的“新式人物”给予尖锐的嘲讽和针砭,表现了作者对虚荣、萎靡、混世市民文化心理的否定,反映了作者对民族自重自强意识的呼唤。由于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所限,书中对学生运动的描写不够真实。
全唐诗录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 (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 (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 (1706)奉命撰《全唐诗录》告成,被擢拔为礼部侍郎。徐倬曾师从倪元璐、刘宗周,又与冒襄、钱澄之、陆圻等遗老往来唱酬,尤与吕留良称知己,为时人所推重。善诗,亦工古文。著有 《苹村集》。是集为唐诗总集。凡一百卷。所选诗人自唐太宗始,至无名氏止。依胡震亨《唐音统签》之例,以年代编次。集中之诗或分体,或不分体,各因诸家原集,以存其旧。诗人均附有小传。并附有一些诗话、诗评。康熙四十五年 (1706)皇帝南巡,徐倬将此书缮录进呈,受到御旨嘉奖,徐倬因而由侍读擢升礼部侍郎。康熙皇帝并御制序文,赐帑金刊版。故此书亦题《御定全唐诗录》。因系 “御定”,流布颇广。其后,俞思谦又编成 《全唐诗录补遗》,所录遗诗一百五十余首。继而管世铭亦在《全唐诗录》基础上,增编为《读雪山房唐诗钞》。有《四库全书》本。
蔡宽夫诗话
诗论专著。卷数不详。宋蔡宽夫撰。成书年代不详。蔡宽夫,生卒年不详。宋代有二,一名居厚,字宽夫,进士及第,累官至吏部员外郎,一名启,字宽夫,历任检点试卷官、太学博士侍郎。《诗话》撰者是谁,待考。清人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断为蔡启著,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考》则定为蔡居厚著。原书已佚,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出87则,编入《宋诗话辑佚》。《蔡宽夫诗话》今存八十七条,多品评诗人诗作,兼及遗闻轶事、声律音乐、典章制度、风土习俗等,其中不少精辟见解为后人称引。如论诗力主“天然自在”、“语意自到”,反对用事过多,劳心苦吟,说:“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
三卷。元代释德然撰。《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为语录体佛书。此书以语录形式较详细地记载了松隐奉佛学法的经历、体会和言论,是了解松隐其人其事的有价值史料。现见载版本有明崇祯二年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