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

- 姓名:童书业
- 别名:字丕绳,号庸安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枞阳人
- 出生日期:1908年5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童书业(1908年5月26日—1968年1月8日),历史学家。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章卷益。安徽枞阳人。6岁进家塾,13岁读完十三经及其塾书,为文史研究打下了基础。成人后除1925年至1926年间在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及1936年至1937年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修一年外,再没有进过正规学校。1928年至1930年在南京财政部任“书记官”职。初次接触到五四时代的新书及“国故学”,开始谈到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人的学术著作,在顾颉刚著“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古史的道路。1930年至1934年失业在家,努力研究古史,于1933年写成《礼记考》、《虞书疏证》习作。1934年,投奔学画老师王季欢,在王指导下写出了第一篇论文《版本述》。这年夏,任浙江省立图书馆印刷所校对,同时到惠县女子中学代课。1935年担任顾颉刚研究助理,与顾合著古史论文及编春秋史讲义。1936年至1937年任禹贡学会编辑,主编《禹贡》半月刊古代地理专号。抗战爆发后,赋闲家中。1939年至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上海民立美术专科学校讲师、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驻泸研究员、江苏东台文化中学校董。1942年任宜兴胥井念劬中学教员。翌年任常州惠朴中学教员。1945年任上海国立博物馆干事及历史部、总务部主任。1947年任上海无锡国立专修学校分校教授。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8月到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发展史》、《美学》、《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近古史》、《五四运动史》、《世界古代史》、《古代东方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史》等。他十分重视正确处理理论和史料、理论与考据的关系。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马列主义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考据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一步,对考据所得的正确结论再加以概括和提升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二步,反对“以论代史”。他是一位有多方面修养的史学家,享有声誉。生前曾被选为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委委员。主要著作有:《春秋史》(194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疆域沿革略》(同上)、《古代东方史纲要》(1955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中国瓷器史论丛》(与史学通合著,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唐宋绘画谈丛》(1962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论文有:《帝尧陶唐氏名号渊源》、《丹朱与欢兜》、《三皇考序》、《夏史考》、《有仍国考》,与顾颉刚合著的有《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鲧禹的传说》、《夏史三论》等。遗作有《春秋左传研究》、《中国手工业商业史》、《先秦七子研究》。
猜你喜欢的书
金火山
《金火山》(Le Volcan d’or)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写于1899~1900年;在儒勒·凡尔纳死后,该作品被米歇尔·凡尔纳改写后于1906年发表。而儒勒·凡尔纳的原稿一直到1989年才出版。蒙特利尔的两兄弟萨梅·斯吉姆和本·拉德尔从死去的舅舅那儿得到了一份遗产——一块在克朗代克的采金地,并得知有一家公司欲购买这块采金地。可当他们到达克朗代克首府道森城才得知,由于边境问题,采金地的交易还没有结果。于是,本决定先在采金地上进行开采。可正当开采卓有成效时,一场地震使他们失去了采金地和到手的黄金。在一次打猎中,萨梅救起了一个采金人。在这个采金人即将死去时,他将一份遗产——一座位于北冰洋岸边的金火山留给了母亲和本。为了金火山那唾手可得的黄金,两兄弟和采金地工头、在去道森城路上认识的向导、领航以及15名加拿大人一起上路了。当他们到达金火山时,却发现金火山一直冒着烟,却迟迟不喷发。于是本决定开一条通道把水引入金火山,诱使其喷发。
太清道德显化仪
太清道德显化仪,撰人不详。内称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此书叙述醮祭太上老君,祈求老君显化施法之仪式,据称行此醮仪,可以忏断业缘,超出迷惘,咸归清静。全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为「上寿贡献」,有宣卫灵咒、请称箓职、请圣、降圣等仪节。其次为「显化礼文」,文中赞颂太上老君降世为帝王道人之师,显灵教化之故事,内容与谢守灏《混元圣纪》相似。最后为「显化设醮仪」有宣卫灵咒、请称法位、诵经、送圣等仪节。
风雪之夜
连载于南京《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1936,8/1-1937,9/10,作者已去世,本书未完成。《风雪之夜》讲的是大将军的五个儿子在家族没落后与其母亲在生活困境中的一系列故事。北平的冬天,没落后的邓家住在租的四合院里,天寒家中绝粮。五个儿子在经历各种来自生活和世人的蹂躏和白眼之后,齐心协力努力工作。
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著有小说、文集、俚曲、诗、词、杂著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全书共490余篇。其故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及野史佚闻,内容多写孤鬼怪异之事,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鬼狐世界以反映或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现存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十二卷,有目四百八十八篇;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即一般通行本底本,分十六卷,四百余篇,但篇目并不完全。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计四百九十一篇。
天台菩萨戒疏
亦称《菩萨戒义疏删补》。律学著述。唐明旷删补。三卷。系隋智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删补,是对《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作进一步注释之书。明旷自称,本书“不违先见”,“以天台为宗骨”。注释分作七门:明名体、明宗用、明教摄、明受法、明传译、略料简、随文解释。
罪福报应经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迦维罗大树下,说罪福报应,慈悲忏法中广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