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

童书业
  • 姓名:童书业
  • 别名:字丕绳,号庸安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枞阳人
  • 出生日期:1908年5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童书业(1908年5月26日—1968年1月8日),历史学家。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章卷益。安徽枞阳人。6岁进家塾,13岁读完十三经及其塾书,为文史研究打下了基础。成人后除1925年至1926年间在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及1936年至1937年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修一年外,再没有进过正规学校。1928年至1930年在南京财政部任“书记官”职。初次接触到五四时代的新书及“国故学”,开始谈到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人的学术著作,在顾颉刚著“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古史的道路。1930年至1934年失业在家,努力研究古史,于1933年写成《礼记考》、《虞书疏证》习作。1934年,投奔学画老师王季欢,在王指导下写出了第一篇论文《版本述》。这年夏,任浙江省立图书馆印刷所校对,同时到惠县女子中学代课。1935年担任顾颉刚研究助理,与顾合著古史论文及编春秋史讲义。1936年至1937年任禹贡学会编辑,主编《禹贡》半月刊古代地理专号。抗战爆发后,赋闲家中。1939年至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上海民立美术专科学校讲师、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驻泸研究员、江苏东台文化中学校董。1942年任宜兴胥井念劬中学教员。翌年任常州惠朴中学教员。1945年任上海国立博物馆干事及历史部、总务部主任。1947年任上海无锡国立专修学校分校教授。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8月到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发展史》、《美学》、《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近古史》、《五四运动史》、《世界古代史》、《古代东方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史》等。他十分重视正确处理理论和史料、理论与考据的关系。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马列主义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考据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一步,对考据所得的正确结论再加以概括和提升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二步,反对“以论代史”。他是一位有多方面修养的史学家,享有声誉。生前曾被选为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委委员。主要著作有:《春秋史》(194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疆域沿革略》(同上)、《古代东方史纲要》(1955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中国瓷器史论丛》(与史学通合著,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唐宋绘画谈丛》(1962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论文有:《帝尧陶唐氏名号渊源》、《丹朱与欢兜》、《三皇考序》、《夏史考》、《有仍国考》,与顾颉刚合著的有《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鲧禹的传说》、《夏史三论》等。遗作有《春秋左传研究》、《中国手工业商业史》、《先秦七子研究》。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广平府志

(康熙)广平府志二十卷,(清)沈奕琛、申涵盼纂修,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刻本。沈奕琛《广平府志》跋云:「余以乙卯(清康熙十四年)夏移守兹土,爱请于太史随叔申公、柱史元著宁公,达于大司空治宁冀公,将举旧志而一新之。太史氏遂慨任其事,上下千百年间,以纂修举笔,进退古今,手编授梓,不三月,竣厥事。如余渺识,即参义类,佐去取,于金志无裨也,因诠上诸大夫序而读之。」此志内容包括星野、沿革、疆域、建置、山川、古迹、学校、坛祠、田赋、河渠、风土、兵纪、封爵、秩官、宦迹、选举、人物、艺文、灾祥、杂志等。此志卷首载魏裔介、潘世晋、宁尔讲、涵盼等所撰的4篇序,卷末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奕琛所撰广平府志跋。"

太上洞神行道授度仪

太上洞神行道授度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无上秘要》卷三八已引述本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内容为三皇仪。书中辑录五种仪法,即宿启法、洞神行道仪、三皇醮祭仪、授度仪、朝礼仪。据卷末题记称:「洞神三皇之法。通灵使鬼,役召万神,安国宁家,匡济兆民,学士修行,可以升仙度世。但先师以来经不备足,至于授度亦多缺略。今依经撰录符图玉文,登坛授度,以为身宝」。据此可知此书所载科仪,是作者依据《洞神三皇经箓》撰集而成。《无上秘要》卷四九引《三皇斋立成仪》,当即此书。

郑氏史料初编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分三卷,由「明清史料」乙编、丁编及戊编汇辑而成。盖「明清史料」中存有台湾郑氏关系档案甚富,总计不下五百余伴。此等原始文件,为研究郑氏史事之最好资料,因名「郑氏史料」。此为「初编」,系属关于郑芝龙之史料,共收二十八件;以后分别就郑成功、郑经及其子克塽关系史料续辑,称为「续编」与「三编」。本书卷一、卷二,收录明崇祯年间二十一件档案。由卷一所收十件中,可见郑芝龙受抚前后东南沿海所受寇祸之情况及郑之龙协剿闽粤寇盗李芝奇、钟凌秀之经过并与荷兰人之接触;由卷二所收十一件中,可知郑芝龙剿减海寇刘香老之经过及崇祯未年闽、浙海上情形。卷三,收录清顺治九年至十年及十八年档案六件;由此,可知郑芝龙降清后之境况暨被满清用作的饵招降成功及其下场。此外,续出之「明清史料」辛编尚有十二件与郑芝心龙有关之文件可为本书补充,见第一七四种「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书后「附录」;「壬编」亦有用于郑芝龙史料,后更集编为「郑氏史料初编补辑」,附录于第二九六种「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书末:分见前述两种篇

满清外史

《满清外史》,清末民初天嘏著,以清朝兴亡为线索,连缀若干官闱秘闻、绮闻琐事而成。其中许多篇章,如“满族之崇奉堂子”、“多尔衮之盗嫂”、“琰(嘉庆帝)之不喜如意”、“李莲英女弟之指婚”、“宫中遗产之富”等,皆以小见大,鳞爪片羽,极富史料价值。

菩萨戒羯磨文

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由瑜伽论别行。

大方便佛报恩经

亦称《佛报恩经》、《报恩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七卷。本经通过释迦牟尼驳斥一外道指责释迦不报父母之恩,阐述了佛教对“恩”及“报恩”的观点。经中认为,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曾为如来的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的父母。正是为了普度众生,即报一切父母之恩,如来才出家修行。本经行文华丽,收入了不少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既是卓越的佛教宣传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所述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有关,故在中国民间有较大影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