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

- 姓名:童书业
- 别名:字丕绳,号庸安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枞阳人
- 出生日期:1908年5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童书业(1908年5月26日—1968年1月8日),历史学家。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章卷益。安徽枞阳人。6岁进家塾,13岁读完十三经及其塾书,为文史研究打下了基础。成人后除1925年至1926年间在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及1936年至1937年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修一年外,再没有进过正规学校。1928年至1930年在南京财政部任“书记官”职。初次接触到五四时代的新书及“国故学”,开始谈到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人的学术著作,在顾颉刚著“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古史的道路。1930年至1934年失业在家,努力研究古史,于1933年写成《礼记考》、《虞书疏证》习作。1934年,投奔学画老师王季欢,在王指导下写出了第一篇论文《版本述》。这年夏,任浙江省立图书馆印刷所校对,同时到惠县女子中学代课。1935年担任顾颉刚研究助理,与顾合著古史论文及编春秋史讲义。1936年至1937年任禹贡学会编辑,主编《禹贡》半月刊古代地理专号。抗战爆发后,赋闲家中。1939年至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上海民立美术专科学校讲师、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驻泸研究员、江苏东台文化中学校董。1942年任宜兴胥井念劬中学教员。翌年任常州惠朴中学教员。1945年任上海国立博物馆干事及历史部、总务部主任。1947年任上海无锡国立专修学校分校教授。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8月到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发展史》、《美学》、《马列主义名著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近古史》、《五四运动史》、《世界古代史》、《古代东方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史》等。他十分重视正确处理理论和史料、理论与考据的关系。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马列主义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考据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一步,对考据所得的正确结论再加以概括和提升是实现史论结合的第二步,反对“以论代史”。他是一位有多方面修养的史学家,享有声誉。生前曾被选为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委委员。主要著作有:《春秋史》(194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疆域沿革略》(同上)、《古代东方史纲要》(1955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中国瓷器史论丛》(与史学通合著,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唐宋绘画谈丛》(1962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论文有:《帝尧陶唐氏名号渊源》、《丹朱与欢兜》、《三皇考序》、《夏史考》、《有仍国考》,与顾颉刚合著的有《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鲧禹的传说》、《夏史三论》等。遗作有《春秋左传研究》、《中国手工业商业史》、《先秦七子研究》。
猜你喜欢的书
养生秘录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分 《玉溪子丹房语录》、《玉虚子宜春心诀》、《中黄内旨》、《大道歌》、《金丹问答》及《青霞翁丹经直指》等六篇。内容乃辑录南宋到元代有关道家金丹炼性与养生的文稿,属于道经内丹修炼一类著作。全卷所论丹法,大体上依据宋人白玉蟾、张伯瑞等人的观点,所以可以假定这书盖宋末元初学道者所编辑。本书全录其中 《玉溪子丹房语录》与 《玉虚子宜春心诀》,节录《中黄内旨》、《大道歌》与 《金丹问答》诸篇,藉以了解元初道家有关丹法与养生的思想认识。
山河岁月
《山河岁月》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是胡兰成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本书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纵横比照,从两河流域到希腊罗马,从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从精神到食色,从住房到穿衣,传神地勾勒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肤体貌。胡氏的不少观点,发前人所未发,自成完备体系。他对中国文明先进性的认识是此书的重要观点。胡兰成说,“此著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胡兰成非儒非道亦非佛,但笔法流丽,顿悟成趣,百味回甘,往往看似随手拈来,却辄出奇见。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又名《刘先主襄阳会》。简名《襄阳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两节。剧写刘备兵败徐州,无立身之地,特去荆州向刘表借地屯军。表次子刘琮恐备据荆州,定计杀备。在三月三日“襄阳会”上,表请备接管荆州,备固辞,力荐表长子刘琦接任。刘琮设下埋伏,而琦则暗示备速逃。琮派家将王孙盗备之“的卢”马,而王孙为备之德所动,送其出城。刘备马跃檀溪而脱险。后误入鹿门山,得徐庶为军师。曹仁、曹章奉曹操之命,率十万大军来攻新野。徐庶调兵抵御,指挥张飞等人大破曹军。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校印。金院本已有《襄阳会》(见《辍耕录》),南戏亦有《刘先主跳檀溪》(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俱佚。今京剧有《襄阳宴》,川剧、秦腔、湘剧等均有《马跳檀溪》。
因缘心论释
佛典注疏。古印度龙树著,译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龙树对自撰《因缘心论颂》的疏释。释文逐句解释《因缘心论颂》的偈颂,重点解释了既然“无我”,则“谁从此世至于他世”这一佛学史上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龙树认为:“无有极微等法从于此世,移至他世。虽从于空法,遂生于空法。从无我、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我所、七种苦果之法。”并举了师徒传经、镜、灯、印、火精、种、梅、声等八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所谓轮回,实际是“从于虚妄分别习气而生”。从而在印度佛教的这一重大问题上别树一帜。本书中国历代经录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北丽83号题记谓“大唐中和五年(885)三月十八日”,可视为《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译出时间之下限。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二卷,清彭际清纂,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广百论本
全一卷。又称四百论颂、广百论。圣天(提婆)造,唐代玄奘译。约成书于三世纪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由五言之二百偈颂组成,内容分八品,即破常品、破我品、破时品、破见品、破根境品、破边执品、破有为相品、教诫弟子品等。主要在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妄执,阐明真空无我之理。圣天另著有百论、百字论。百论由鸠摩罗什译出,为广百论本之纲要书;百字论由菩提流支译出,为百论之纲要书。本论梵文本称为四百论颂,汉译本应为原文四百颂十六品之后半,乃相对于百论而称广百论。护法就本论作注释,成为广百论释论。又于月称所作梵文中论注(Prasannapada^),及汉译之中论、顺中论、佛性论、般若灯论、入大乘论、大乘中观释论、成实论等,皆引用四百论之说,可知四百论流传之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