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

- 姓名:吕祖谦
- 别名:字伯恭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 出生日期:1137年4月9日
- 逝世日期:1181年9月9日
- 民族族群: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因曾祖为东莱郡侯,人称小东莱、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乾道5年(1169)除太学博士,任严州书院教授。规定学生“毋得干谒、投献、请托”,“不得相互品题。”(《乾道四、五、六年学规》)淳熙3年(1176)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宫和实录院检讨。曾邀集鹅湖之会,“虑陆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并“兼取其长”(见《宋元学案》中《槐堂诸儒学案》、《东莱学案》)。和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主张抗金与改革弊政。创建浙东“婺学”,又称“金华学派”。著作有《吕东莱先生遗集》,《东莱左氏博议》、《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左氏传说》、《古周易》、《宋文鉴》、《书说》以及《近思录》(与朱熹共辑)等。
吕祖谦把性分为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仁义道德为天地之性所固有。“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乃中正仁义之体,而万物之一源,中则无不正矣。必并之曰中正。仁则无不义矣,必并言之曰仁义。亦犹元包四德而与亨利贞俱列,仁可以包四端,而与义、礼、知同称,此所谓合之不浑,离之不散也。”(《吕东莱先生遗集·与朱侍讲》。以下简称《遗集》)“吾之体与天地同其体,不知自贵,乃慕爵禄,不知一体之中自有广大之道。”(《遗集》卷十四,易说·咸卦)汲取了张载的“气质之性”的观点。说:“性本善,但气质有偏,故才与性亦流而偏耳。”(《杂说》,《遗集》卷二十)“恶”便是由“气质有偏”所致。
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说:“人心,私心也。私也胶胶扰扰,自不能安。道心,善心也,乃本然之心,微妙而难见也。此乃心之定体,一则不染,精则不差,此又下功夫处。”(《东莱书说》卷二)又说:“‘人心惟危’,人心是私心;‘道心惟妙’,道心是本心。‘精一’是仔细之意。既能精一,则信能执中矣。”(《杂说》,《遗集》卷二十)。他把道心说成“本心”,并认为“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通天下无非心也”(《东莱左传博议》卷三);进而提出“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同上书,卷一),这同陆九渊“道未有外乎其心者”(《敬斋记》,《陆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是一致的。又进一步称“人心”为“外心”。“盖人之心有内外(父子)天属之爱,内心也。”但被小人引诱,内心便向外,以至流而忘反,外心日炽,内心日消,使“父子自为虎狼,更相戕贼。”“夫岂独父子之间为然,凡事皆然。”(《左氏传说》卷十四)就是说,“人之心”由善变恶,也是由于内心被外物引诱而日消的缘故。
吕祖谦强调的“内心”,即孟子讲的“良心”,其内容是“仁义礼智”四善端,他尤注重“仁”和“礼”,认为“仁”和“礼”可囊括天下之“理”,其他封建道德规范都是由此推衍出来的。“自五常之理推之,又如恭宽信敏惠及刚毅之类,其名非不多,何独惟说仁礼?盖仁者,人也,仁之一字,已自尽了,更说礼字,又可以知其等差高下。天下之理,除了仁和礼,更有甚事?仁者爱人而人常爱,通天下皆在爱之中,自然不得乖戾。有礼者敬人,通天下皆在敬之中,自然不得慢易。”(《孟子说》,《遗集》卷十八)认为在仁、礼之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评价道德的最高标准。“仁是人之本心浑然一体。”(《论语说》,《遗集》卷十七)“仁者,天下之正理也。”“惟仁者能好仁,能恶人。人而未仁,其好恶皆私心也。……若夫仁者之心,既公且一,故所见至明,而此心不变,譬如镜之照物,唯其无私,而物之妍丑自不能逃,虽千百遍照之,其妍丑固自若也。”他把仁心与天理结合起来,认为心即天即理,即封建伦理纲常。“人言之发,即天理之发也;人心之悔,即天意之悔也”(《东莱博议》卷十二)道德之于人心与理之在天下是一致的。“理之在天下遇亲则为孝,遇君则为忠,遇兄则为友,遇朋友则为义,遇宗庙则为敬,遇军旅则为肃”(同上书卷一)。
要求人们恪守“可以知其等差高下”的“礼”,维护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圣人欲上全天子之尊,必先下谨士庶人之分,守其下所以卫其上也。”“吾儒者之议礼,每力争于毫厘尺寸之间”,这并非腐迂,而是为了“遏僭乱之源”(同上书卷二)。要贯彻“仁”、“礼”,就必须做到“忠”。“夫仁与礼通彻天下,自足以谈天下之理,如何更说忠字?此一句极要看。忠之一字,非仁礼之外别有一忠也,盖已之为忠。仁与礼稍有不尽,则非忠矣,自忠而反,到此已自无不尽。”(《孟子说》,《遗集》卷十八)他要求臣必须绝对服从君,各安其名份。“君臣本非论施报之地。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此天下之常理矣”。认为“孝”是“仁”之实。“仁之实,事亲也。只如此说,于己不相干,须实就事亲上看,则方真如此是仁之实。”。
吕祖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强调“为学须识义、利、逊、悌、廉、耻六个字,于此守之不失为善人,于此上行之而著,习矣而察,便是精义妙道。”(《杂说》,《遗集》卷二十)他制订的《学规》明确规定:“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既预集而或犯,同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过,告于众而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乾道四年九月规约》)“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乾道五年规约》)要求学生遵循三德,即至使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为,孝德以知逆恶。做到三行,即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践履封建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修养,要求在认识和对待天理与人欲、义与利的关系上下功夫。他虽然没有把理、欲截然分开,认为“天理在人欲中未尝须臾离也。”(《东莱博义》卷三)但又把人欲说成盗寇、陷阱、虎豹。“欲之寇人,甚于兵革;礼之卫人甚于城廓。而人每不能守礼者,特以欲之寇人”;“有有形之寇,其来有方,犹可御也;至于无形之寇,游宴之中有陷阱焉,谈笑之中有戈矛焉,堂奥之中有虎豹焉。”(《东莱博议》卷一)这种说法与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相同,与他“理”“欲”不相离相矛盾。其义利观亦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重义轻利,赞赏董仲舒“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观点。认为舜与跖的区别就在于其心向善(“道”)抑或嗜利,“心是活物,流而不息,故舜跖之善利,同一孽孽。”(《杂说》,《遗集》卷二十)另一方面又提倡务实致用,与功利派代表人物陈亮结为挚友,重视赋役、漕运、盐法、酒禁、钱币、田制等民生国计。他说:“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而不可用工费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同上)甚至对古人的评价,也是以功绩来衡量,认为孔子门人中若论趋向,都比不上管仲事业。“学者看古人,要须看得至此。”(同上)这种观点与事功派相似。不过,总的说来,他还是要求人们去掉人欲、私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存心”、“守初心”、仁的境界。他说:“此心操之常存”,舍之不存而“堕于私意人欲中,天命便至于雍遏而不行”,“此心常操而在”则“福本自内,若有一欲败度败礼,则祸自外来。”(《左氏传说·成公二十年》)“人当守初心,如自贫贱而至富贵,不可以富贵遗其所履,惟素履,故无咎,盖不为地位所移也。此最是教人出门第一步。”(《易说·履卦》,《遗集》卷十四)为了做到“存心”、“守初心”,他首先倡导主敬,“敬之一字,乃学者入道之门。敬也者,纯一不杂之谓也。事在此而心在彼,安能体得敬字?”(《杂说》,《遗集》卷二十)还要立诚。“问‘诚’‘敬’两字有异乎?只是一般。所谓诚存便是敬。”(同上)“人之于道,须先立其根本,……立其诚而使内外一体,然后可以居业也。”(《易说·咸卦》卷十四)排除一切私心杂念,除去人欲之蔽,保存善心,培育善端、涵养气质,这就是诚敬工夫。这一过程即“反诸求己”、“自反”、“求放心”的过程。他认为“人心所有之明哲,非自外来也。”(《左氏传说》卷十八)提出“圣门之学,皆从自反中来。……凡事有龃龉,行有不待处,尽反求诸己,使表里相应而后可。”(《孟子说》,《遗书》卷十八)因而赞扬孟子“求其放心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便能达到“内外一体”的“仁”的神秘境界,从内心深处接受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了。
吕祖谦学“习于家庭”,受二程、张载和陆九渊的思想影响,并吸收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的经世致用之说,因而被朱熹视为“杂博”,并诋及婺学。对此,全祖望等人在《宋元学案·东莱学案》中作了如下评述:“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所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经路虽别,其要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又指出:“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由于东莱以性命之学并包括陈亮的事功之学,唐仲友的经制之学、故“婺学”(吕学)“最盛”(《宋元学案·说斋学案》)。
猜你喜欢的书
间接路线战略
哈特研究了西方国家历代战争的经验,对C.von克劳塞维茨等人把决战视为作战的主要手段和最高原则的观点持不同看法,提出了以间接路线为主要手段,以微小代价取胜的主张。本书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十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匋雅
《甸雅》原书分上、中、下三卷,现仅存上、中两卷。作者居京二卡余年,热衷此道,见多识广,发为述论,一物一条,皆阅历有得之言。虽前后有个别重复,眉目也略欠清爽,翻检有所不便,但此书整体,看似杂陈无序,实则仍有部分,有层次,有分寸。更加以文字简练,偶涉世故,时复生动,宜于品赏阅览,揣摩把玩。故其为用,也自然方便。
康熙几暇格物编
清朝康熙皇帝在万几之暇所作的一本笔记,内容主要是对天文、地理、古生物、动物、植物、医药、哲学等科学文化现象的调查、实验。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白龙堆”条中对沙丘形状、走向是由当地的风向决定的;“御稻米”条中采用单穗选择获得优良稻种的方法;等等。
四诊心法要诀
诊断学著作。清·吴谦 (六吉)等编纂。刊于乾隆七年(1742)。本书系清政府组织医官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 的第34卷。书中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详细内容,并编以四言歌诀形式,便于学者习诵掌握。卷末还附有修正《素问》脉位图及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全书叙述简明扼要。曾做为清以后学习中医诊法的重要教材。现存主要版本有《医宗金鉴》清内府精写稿本残本、1742年武英殿刊本、《四库全书》本等。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1963年出版了校刊排印本,1979年又出版了校点本 (分册发行)。
太上洞渊三昧帝心光明正印太极紫微伏魔制鬼拯救恶道集福吉祥神咒
元始天尊述吉祥神咒、神咒玄章,劝人持咒。
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一卷,宋施护译。说长者女须摩提,嫁于满财长者子,令其家供养佛僧,同悟道者。出于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