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

- 姓名:朱彬
- 别名:字武曹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宝应人
- 出生日期:1753
- 逝世日期:1834
- 民族族群:
朱彬(1753—1834),清代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武曹,一字郁甫。江苏宝应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幼有至行,年十一丧母,哀戚如成人。长丁父忧,殓葬尽礼,三年食居于外。孝事祖母,与诸从弟相笃爱。为泽澐族孙,又获与外兄刘台拱相互砥砺,所学益进。复承乡人王懋竑的经法,与汪中、贾田祖、李惇等交往切磋,每有所得,常以书札往还,责疑辨难,必求其是而止。曾经旅居京师,多登王念孙、邵晋涵、范叔度等名儒之门论学,其学大进。朱彬自少至老,好学不厌。以其天资颖敏醇粹,又博通群籍,学有专精。于训诂、声音、文字之学用力最深,然亦不废义理。著有《经传考证》8卷、《礼记训纂》49卷、《游道堂诗文集》4卷等。用功尤深者是《礼记训纂》,朱彬“年逾知命”始纂此书,取《尔雅》《说文》《玉篇》《广雅》故训,又从东汉时白虎观诸儒所议论,郑玄志弟子之问答,以及魏晋以来儒者种种训释,乃至《北堂书钞》《通典》《太平御览》等引文,统一以注疏为主,撷取精要,纬以古今诸说,参有己意者,皆援据精确,发前人所未发,积30余年之力而成此作。
朱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乞丐》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用很久以前就在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了马克吐温作品中风格特异的一部作品。英国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因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变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颐庵居士集
诗别集。南宋刘应时撰。二卷。应时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约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与陆游、杨万里友善。此编有陆、杨二序,分上下卷,上卷收五七言古诗三十二首,下卷收七言律诗二十首,七言绝句五十首,总一百又二首。 陆游评其诗“卓然自得者何其多也”。刘诗有句云:“寂寞黄昏吊愁影,雪窗怕上短檠灯”,颇有诗味,而“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又颇涉粗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应时诗虽格力稍薄,不能与游等并驾,而往来于诸人之间,耳濡目染,终有典型,较宋末江湖诸人,固居然雅音矣”。有《四库全书》本。
论语拾遗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
摩诃阿弥陀经衷论
摩诃阿弥陀经衷论,一卷,清魏源会译,王耕心衷论并序。佛教著述。清光绪三十年(1904)王耕心撰。是对《佛说摩诃阿弥陀经》的论释。作者自序云:“《摩诃阿弥陀经》一卷,邵阳魏居士(指魏源)会译,先世父梅叔公所校订也。今耕心复述衷论六篇,提要钩玄,以补本经所未及。”本经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又经净宗弟子王荫福“再事校雠,俾归严整,且定全经为二十四章。……间有校语,皆随文附见”。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禅宗公案大全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水沫所漂经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泡沫焰蕉幻之五喻。与五阴譬喻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