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

郑玄
  • 姓名:郑玄
  • 别名:字康成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
  • 出生日期:127年8月29日
  • 逝世日期:200年
  • 民族族群: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中国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短期的管诉讼、收赋税的小官。但他无心于官场生活,而热心于研究学问。后郑玄到洛阳上了太学,学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以后又跟着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但是郑玄仍不满足,又到扶风拜马融为师。此时他已是二十七八岁了。


在马融门下三年,只是由融的高足传授,没有见过老师的面。后马融听说他擅于算术始召见。郑玄借此机会提出许多疑难请求解答,尽得所授而归。郑玄走后,马融曾经很有感慨地对其他的学生说:“郑生东去,吾道东矣。”郑玄在外游学十几年回到家乡,由于家计贫寒,一面耕田,一面教书,“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汉书·郑玄传》)。


郑玄较马融渊博,著作亦较丰富。东汉时期,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至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传》),这是郑玄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郑玄从事教育工作约20余年,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是重视训诂。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是先了解古人的文字,然后才能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学说,将读古书的第一道难关打开,然后才去研究内容,这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的方法。同时他注解儒家经学,兼取各家之长, 不偏执己见,他著书时注意“纲举目张”和上下左右的联系,与人辩论,也注重事实,以理服人。这种治学精神和方法,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二是在教学上采用答问的方法。他的学生将他平日答复所问五经,编为《郑志》八篇,可见他对学生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第三,在学习上他还主张博稽(深入钻研),“粗览”(一般地泛读)和时睹(经常复习相结合),这些经验也是可以批判地吸收的。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郑玄的教学作了较高的评价:“自汉末郑康成的经学教授门下,著录者万人,流风所播,士皆以通经积学为业。而上之举孝廉,举秀才,亦多于其中取之,故曾经刘石诸朝之乱,而士习相承,未尽变坏”。可见,郑玄在从事封建教育、传授经学,培养封建士大夫方面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猜你喜欢的书

篆刻十三略

篆刻十三略

篆刻论著。清袁三俊著。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童时好篆刻。治印师秦汉。作者针对清初印坛在印学上的一些弊病,如傲漫、轻浮、呆板等,从正面立论分成:“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停匀、灵动、写意、天趣、雅”13则,故名。文章从“学古”开始,以“雅”结束,别有作者的用意,即强调“学古”为基础,“广搜博览,自有会心”。“雅”则是“胸饶卷轴、遗外势利”,乃是艺术求得高深造诣的关键。全部言之有物,语简意赅。如论沉着云:“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图章至此,方得精神”。此说皆为心得之言,颇有精义。此篇曾收入《后知不足斋从书》、《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

八阵合变图说

八阵合变图说

一卷。明龙正撰。龙正生卒年不详。《四库提要》云:正,武都人。正德中,莱阳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正时在章幕中,遂推演为 《图说》,刊于蜀中。此书首述八阵号令,并附八阵图。次述八阵变例。内外之分为第一变,外之分变为天覆阵,内之分变为地载阵。左右之分为第二变,右变为风扬阵,左变为云垂阵。前后之分为第三变,后变为龙飞阵,前变为虎翼阵。四隅之分为第四变,东北、西南二隅变为鸟翔阵,西北、东南二隅变为蛇蟠阵。凡四变化八阵,皆附有图,故谓之曰《八阵合变图说》。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子部兵家类》著录 “蓝章《八阵合变图说》一卷,注云,东莱人,一作雷震北。”“龙正《八阵图演注》一卷,注云,武都人。”由是知龙正之书曰《八阵图演注》,《八阵合变图说》为蓝章之著述。考今本书首有正德丙子前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徐昂之《叙》一篇,《叙》曰“此吾东莱蓝公以大都宪典兵汉中之时,所以慕景武侯,遣使鱼腹,图其犹在之垒石,而谛观之,加以推演。后一旦恍然,乃取小石于厅,布以合之,起以变之,其合其变,应手而成,著成一书。又书后之《跋》,不著撰人,也有予奉诏致讨,督师至汉中,因取八阵图而推演之云云,疑是书为蓝章书。然《四库提要》及今本皆题龙正撰,当也别有所据。故暂仍其旧,待考。此书有 《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周易浅述

周易浅述

八卷,清陈梦雷著。书成于康熙甲戍年(1694年)。清陈梦雷(1650—1741)撰。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缘事谪戍沈阳尚阳堡。越十八余年赦罪还京,奉诏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三千余卷。雍正即位,再戍北边外,死于戍所。此编成于康熙甲戌年,是他初到尚阳堡时所作。立论以朱熹 《周易本义》为主,不用其卦变之说,参考书仅涉及王弼《易注》,孔颖达《正义》、苏轼《易传》、胡广《周易传义大全》及来知德《周易集注》,不用来氏错综之说。其训释《周易》经传,大旨本于缘象诠理,义颇简明而切于人事。末附《易》图三十幅,乃陈氏之友杨道声所作。

贞陵遗事

贞陵遗事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道观察使、中书舍人。柳玭是柳仲郢之子,曾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后贬为泸州刺史,卒于北归途中。二书佚文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等宋代书籍中有所保留,钩稽考订,前者可得佚文17条,后者5条,前书已为全璧,后者亦过三分之一。

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佛教文献,共六卷。清代木陈道忞说,真朴编次。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六册、《禅宗全书》第六十四册。道忞禅师,俗姓林,广东茶阳人。字木陈,号山翁、梦隐。曾奉清世祖(顺治)之召入大内说法,并蒙世祖赐号‘弘觉’。本书系道忞北游大内之说法集录。卷一收录大内万善殿之语录,卷二收奏对机缘,卷三收奏对别记(上),卷四收奏对别记(下),卷五收偈、赞,卷六收杂着,卷末附录清·顺治十七年的〈御札〉一篇。清世宗(雍正)即位后,曾对《北游集》所载甚表不满。谓该书‘狂悖乖谬之语甚多’而下敕销毁。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佛在祇园,笑而放光。阿难问其因缘?佛为说本生事,初为上色女,割二乳救食子者,次转成男子作国王,正法治国,复以身普施禽兽,后转生为婆罗门子,绝食以求出家,舍身以救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