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

王念孙
  • 姓名:王念孙
  • 别名:字怀祖,号石臞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高邮人
  • 出生日期:1744年4月25日
  • 逝世日期:1832年2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号石臞,一作石渠,清扬州高邮人。


父安国,乾隆间官至吏部尚书,参修《大清通礼》。子引之,能弘家学。念孙性颖异,四岁读《尚书》,八岁能属文,十岁读《十三经》毕,有神童之目。十三岁从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得其旨奥。明年父卒,回里受业于夏廷芝。廷芝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曾官侍讲,多才博学,于念孙勤心训迪,期许甚高。乾隆三十年(1765),弘历帝第四次南巡,念孙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赐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历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时四库馆开,非翰林而与纂者凡8人,念孙与本郡程晋芳、任大椿俱入其选,士林传为佳话。嘉庆九年(1804)官山东运河道,十三年改永定河道。十五年,永定河水暴溢,念孙引咎乞罪,允致仕。居京师旃檀寺第,潜心著述。道光五年(1825),重赴鹿鸣宴。十二年(1832)卒,年八十九。


念孙宦绩称最者,为弹劾和珅事。和珅久在中书,深得乾隆宠信,贪腐无状,权倾一时。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驾崩,颙琰帝亲政,念孙首劾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诏令大臣会审,宣示其二十罪状。仅贪腐一项,据《清史稿》载:和珅“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多于大内数倍,大珠大于御用冠顶”;“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于大内”;“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群臣皆言当以大逆论处,颙琰帝念其尝任首辅,不忍行刑于市,乃赐其自尽。议者以为和珅位为首辅,作法自盗,犹自标举清廉,侈谈公义,巧言辞以自媚于众,待世人识其奸而悉其贪,则愤欲啖其肉而寝其皮,诚可谓天怒人怨,报应不爽也。当是时,石臞公凝正气,顺民意,锐言词,弹章一上而巨猾除,亦可以为不朽矣。


念孙为训诂大家,一代文宗,在扬州学人中,以治学博大精深蜚声宇内。尝语子引之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以为曹宪注《广雅》(宪避杨广讳改名《博雅》,后仍名《广雅》)所传本即有舛误,而《音义》多据误字作音,则去本义益远。遂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殚精竭虑,勘校不辍。自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至六十年(1795)冬,历时七年有奇,撰《广雅疏证》10卷(王公自谓费时十年,举其成数也)。是书校曹本之误,勘补无遗,合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最后1卷,子引之尝习其义,乃仿《谷梁传集解》子弟列名之例,亦存其说。《清史列传》谓:“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借张楫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楫所未知,乃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段玉裁序其书曰:“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继《广雅疏证》之后,念孙又倾半生心力,周览经、史、子、集。治经之所得,多见于其子引之《经义述闻》中。而于史部、子部、集部诸书,则以札记之体,成《读书杂志》82卷《余编》2卷。子目为《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杂志并《汉隶拾遗》。《余编》乃其子引之于其遗稿中整理而出,上卷为《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法言》杂志,下卷为《楚辞》及《文选》杂志。念孙就以上诸书之文字讹误、音训异同、句读错乱及写校之妄改,皆博引群书,逐一辨正。其精采之处,每与出土之竹帛或新见善本相印合。如《史记·夏本纪》:“天下于太平治。”念孙按曰:“‘太’当作‘大’,‘大’、‘太’字相近。后人又习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耳。《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所言极是,今日本高山寺藏《史记·夏本纪》即作“大平治”。又如《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念孙以为:“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为‘詟’耳。”又据隶书形体,指认“揖”当为“胥”。而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之出土帛书,正作“触龙言”,“揖”也正作“胥”。两相印证,可谓精审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阮元称其所传之学,“海内无匹”。徐世昌谓其“衷众说而求一是,在国朝诸大师中自立一家”,“其所撰述,沾溉百年不尽”。


念孙曾与纂《河源纪略》35卷首1卷,又著《导河议》上下篇。著述存世者尚有:《群经字类》2卷、《说文解字校勘记》1卷、《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1卷、《说文段注签记》1卷、《刊正说文谐声补逸》不分卷、《重刊字典考正》12卷、《经韵》不分卷、《古韵谱》2卷、《说文谐声谱》1卷、《释大》1卷、《方言疏证补》1卷、《王光禄遗文集》6卷、《丁亥诗抄》1卷。稿本有《尔雅杂纂》、《尔雅分韵》、《方言广雅小尔雅分韵》、《谐声谱》四种。另校勘古人、时人书数十种,不具录。

王念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今日何日兮

今日何日兮

《今日何日兮》本书为胡兰成思想论丛,作者以其一贯的笔法风格、思想体系,写世界文明与劫毁大自然的基本法则。此书基本上是集胡兰成生前最后的作品及其遗稿而成,是其生前出版未及而待其死后由弟子朱天文汇整的一本著作。其中《世界的劫毁与中国人》提出史上是女人始创文明,其后是男人将它理论学问化——女人,你的名字是文明。胡兰成再次高谈他的新的发想。然而他写世界文明与劫毁,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狂躁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之批判,对中国社会的反思,又不无现实的意义,甚至他提出变革社会,重建人世文明的策略,对当代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七真年谱

七真年谱

《七真年谱》,元朝全真道道士李道谦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王处一、丘处机、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人年谱,八人合为一编。据卷末所载至元辛未年(1271)李道谦后序称:作者「遍考师真文集及诸家所撰传记,起重阳祖师降世之岁,讫长春真人升仙之秋,一百一十六年之间出处事迹。详节编次,通为一谱」。按王重阳降世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在八人中出生最早。丘处机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在八人中去世最晚。本书概要记述此一百一十六年间重阳祖师七大弟子生平事迹,创教弘道活动及其主要著述,是为研究早期全真道教史之重要资料。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北宋卢天骥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题“太素真人魏伯阳演,宣德郎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借 绯鱼袋臣卢天骥上进。”卢为北宋人。魏伯阳显为托名,李约瑟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认为本书可能撰于唐,或撰于三至七世纪,决不迟于九世纪。卢天骥注撰于1111—1117或1114 年。概括药物反应过程和理论。

易像钞

易像钞

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为道教至尊元始天尊所传。本经兼论内修和外功,即道与德、自度与度他、出离与菩提等,跟佛家经典真是如出一辙。与道家最重要的《道德经》相比,二者在“内圣”方面差别不大,但在“外王”方面则后者的内容更广,直延伸至“治国”和“平天下”(此“平”非扫平、荡平的霸道之平,乃和平、太平的王道之平作动词用)。其实,就“外王”而言,佛家也没有多谈。但总的讲来,儒释道基本都从“内圣”修起,本立而道生,再推己及人,如日当空,自可朗照寰宇。当然,最终普及至何种程度,则因位、因势、因时、因地、因因缘而不定。不过,这就不是要关注的重点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人事听天命”可也。

祖英集

祖英集

诗别集。北宋释重显(980—1052)撰。二卷。重显,俗姓李,字隐之,遂宁(今属四川)人。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南)雪宝寺,僧人。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此集为其弟子文政于天圣十年(1032)辑成,卷首有文政序。收诗二百二十首。其诗多涉禅宗,与道潜、惠洪诸人蹊径稍别。五言诗“静空孤鹗远,高柳一蝉新。草随春岸绿,风倚夜涛寒”等句皆天然拔俗。七言绝句《自贻》、《送僧喜禅人回山》诸篇则风致清婉,琅然可诵。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丙编本,《四部丛刊续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