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祺

- 姓名:黄寿祺
- 别名:字之六,号六庵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省霞浦县
- 出生日期:1912年9月14日
- 逝世日期:1990年7月28日
- 民族族群:
黄寿祺(1912年9月14日—1990年7月28日),文学评论家。字之六,号六庵,曾用笔名霞山。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上街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自幼在家乡私塾学习,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信孔孟之道。1931年毕业于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1935年获得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文学士学位。其后执教于福建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燕冀中学、私立北平中国大学、私立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海疆学校等,任过教导主任、文史地教员、讲师、教授(1939年)和国文科主任等职务。解放后,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学术上受徽州学派影响较大,在文学上受桐城文派影响较大。认为文学言志、抒情、咏物、写景、记人、记事、均为明道济世;主张文附质,质待人,内容与形式并美。他的早期著作《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1937年《北平晨报》,曾引起当时北平学术界老前辈的重视,并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所著的中国古典哲学《变化的书》列为参考资料。1956年8月曾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师范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讨论会。1962年发表了《漫谈如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福建师院学报》第1期),1979年又在《福建师大学报》、厦门大学校刊及华东师大《语文函授教学通讯》上发表《漫谈中国古典文学的自学问题》。曾自编《群经要略》、《诗经选读》、《中国古代文学》、《历代散文选》、《唐宋诗选》等教材讲义。主编过《福建文学史》及《清诗选》。又曾为李贽《焚书》、《续焚书》注释总纂。198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出版的主要论著有《闽东风俗记》(1934年《中和报》)、《嵩云草堂易话》(1940年,北京《新光杂志》)、《水南读书记》(1943年,《南方日报》副刊《新畦》)等。解放后出版的主要论著有《漫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1958年,《闽江》,第1期)、《试论杜甫绝句》(1962年,《福建师院学报》,第3期)、《周易名义考》(1979年,《福建师大学报》,第1期)、《六庵诗话》(1980年,《蒲公英》,第2期)、《“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与研究生张善文合作,1981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还有《六庵吟草》古今体诗千余首,散见于《北平晨报》、《民国日报》、《南方日报》、《文艺捃华》、《群众文艺》、《热风》等全国各地文艺刊物。
猜你喜欢的书
西游记传
《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得经东归者也。太宗之梦,庸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详见第十二篇)。至玄奘入竺,实非应诏,事具《唐书》(百九十一《方伎传》),又有专传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说,颇涉灵怪。
新唯识论
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始作于1922年,精思十年,屡易其稿,终扬弃唯识而归宗于易学。1932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文言文本。原拟作两部,部甲曰“境论”,即本体论;部乙曰“量论”,即认识论。量论未及作出。全书八章:《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抗日战争期间由作者及其学生译成语体文,1940年出上卷,1942年出上、中卷,1944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上中下三卷本(一册),凡九章,并一附录。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丛书》。1952年作者又删其繁芜,削成“壬辰删定本”,于次年印行。本书发扬《周易》和王阳明、王夫之学说,改造法相唯识学,创制了“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不二”的哲学体系。特别在旧唯识学对心理细密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思维实体的综合统一功能和认识主体的整体作用。蔡元培作序赞其“完全脱离宗教家窠臼,而以哲学家之立场提出新见解”。马浮序称其“深于知化,长于语变”。中华书局1985年版《熊十力论著集》(第一卷)收入了重新校点的文言本与语体本。
岩下放言
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撰。叶梦得自崇庆节度使致仕,退居乌程弁山,每日读书著述,潜心钻研儒家经典以外,亦究心佛老等诸家之言,每有心得,记录成篇,因成此书。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一卷,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进本为三卷。后传本卷次不一。明商维浚《稗海》丛书收有《蒙斋笔谈》二卷,题曰湘山郑景望撰,其文全与《岩下放言》相同,只是删去数十条。清人厉鹗作《宋诗纪事》,称郑景望为北宋元本、元祐间人,比叶梦得生平为早。所录郑景望颍川一诗,亦取自 《蒙斋笔谈》一书。又《岩下放言》旧无刻本,因之有人怀疑叶梦得剽取郑景望之书而作。然考书中称先祖魏公;又称余绍圣间春试不第;又称大观初,余适在翰林;又称在颍州时,初自翰林免官;又称余守许昌时,洛中方营西内;又称遭钱塘兵乱;又称余镇福唐;又称出入兵间十余年,所将数十万;又称余顷罢镇建康等。所述仕履皆与叶梦得本传相合。书中又称曾撰《老子解》、《论语释言》二书。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论语类,确有叶梦得《论语释言》十卷,道家类中有叶梦得《老子解》二卷,并所载《老子解》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本韩非子之说,以为四支九窍云云。亦与《岩下放言》所述相符。据此可知,是书非为剽窃 《蒙斋笔谈》而作,当为后人剽剽窃此书伪作《蒙斋笔谈》。商维浚误信伪书,未加详考即收入 《稗海》,给后人带来了混乱。书中记述经史百家之说,遗文掌故,风俗文化等,颇为繁杂。书中多提倡佛道之说,沈作喆、王宗傅、杨简等人以佛理说《易》,实萌芽于此,体现三教合流之趋势。梦得学问博洽,多知故事,其所记录,颇有可采,足资治史者参证。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石林遗书》、《观古堂所刊书》、《郋园先生全书》作三卷,宛委山堂《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观经义拙疑巧答研核钞
观经义拙疑巧答研核钞,1卷,日本 显意述。编号二二零八。
胜鬘经述记
胜鬘经述记,二卷,唐窥基说,义令记。
唯识二十论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