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祺

黄寿祺
  • 姓名:黄寿祺
  • 别名:字之六,号六庵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省霞浦县
  • 出生日期:1912年9月14日
  • 逝世日期:1990年7月28日
  • 民族族群:

黄寿祺(1912年9月14日—1990年7月28日),文学评论家。字之六,号六庵,曾用笔名霞山。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上街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自幼在家乡私塾学习,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信孔孟之道。1931年毕业于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1935年获得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文学士学位。其后执教于福建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燕冀中学、私立北平中国大学、私立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海疆学校等,任过教导主任、文史地教员、讲师、教授(1939年)和国文科主任等职务。解放后,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学术上受徽州学派影响较大,在文学上受桐城文派影响较大。认为文学言志、抒情、咏物、写景、记人、记事、均为明道济世;主张文附质,质待人,内容与形式并美。他的早期著作《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1937年《北平晨报》,曾引起当时北平学术界老前辈的重视,并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所著的中国古典哲学《变化的书》列为参考资料。1956年8月曾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师范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讨论会。1962年发表了《漫谈如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福建师院学报》第1期),1979年又在《福建师大学报》、厦门大学校刊及华东师大《语文函授教学通讯》上发表《漫谈中国古典文学的自学问题》。曾自编《群经要略》、《诗经选读》、《中国古代文学》、《历代散文选》、《唐宋诗选》等教材讲义。主编过《福建文学史》及《清诗选》。又曾为李贽《焚书》、《续焚书》注释总纂。198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出版的主要论著有《闽东风俗记》(1934年《中和报》)、《嵩云草堂易话》(1940年,北京《新光杂志》)、《水南读书记》(1943年,《南方日报》副刊《新畦》)等。解放后出版的主要论著有《漫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1958年,《闽江》,第1期)、《试论杜甫绝句》(1962年,《福建师院学报》,第3期)、《周易名义考》(1979年,《福建师大学报》,第1期)、《六庵诗话》(1980年,《蒲公英》,第2期)、《“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与研究生张善文合作,1981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还有《六庵吟草》古今体诗千余首,散见于《北平晨报》、《民国日报》、《南方日报》、《文艺捃华》、《群众文艺》、《热风》等全国各地文艺刊物。

黄寿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初恋

初恋

《初恋》是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840年4月的《读者文库》。《初恋》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少年便很自然地与21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后来,少年发现齐娜伊达与一个中年男人幽会。于是少年跟踪她,最后发现那个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亲。《初恋》完成于1860年,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雪堂集

雪堂集

诗文集,明沈守正撰。卷之一,诗 ,卷之二,诗 ,卷之三,诗 ,卷之四,序 ,卷之五,序 ,卷之六,条议。

曹仁伯医案

曹仁伯医案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伏邪、振颤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伏邪外感、痰证较多。每案详析病因病机,叙述立法方药,或有按语。仁伯擅治内科杂病,尤重治本,辨治灵活,深得灵素奥旨。叙案细腻,不拘于论证列方。所载数则连续复诊案例,始末清晰,便于了解诊治经过。所治患者来自嘉兴、安徽、杭州、绍兴、松江、洞庭山各地,亦可见其盛名。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蟫史

蟫史

清代长篇小说。20回。原署为“磊砢山房原本”,一般认为是乾隆年间的名士屠绅所写。本书叙述桑蠋生受到指挥甘鼎的礼遇,并于掘井时得到三箧书。甘鼎和桑蠋生将其藏于秘室,时时从其中受到启示,获益极大。此后,桑、甘二人击破起事者邝天龙(广州王),又救凉州之围,招降白苗,与黄苗、红苗大战获胜,攻入交址,生擒交址王,无往而不胜,最终功成身退,桑蠋生还归福建,甘鼎弃官而去。本书是不多见的长篇文言小说,内容多涉怪异,而且出现了西洋人。就其情节与结构而言,可以归入神魔幻化类作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批评《蟫史》的文风:“特缘勉造硬语,力拟古书,成诘屈之文,遂得掩凡近之意。”不仅文字生硬,而且场景变换过快,往往使其头绪纷乱,难以卒读。正如鲁迅所说:“《蟫史》神态,仿佛甚奇,然探其本根,则实未离于神魔小说。”本书最早的刊本有嘉庆五年(1800)刻本,卷首是嘉庆五年小亭道人及杜陵男子的两篇序。

般若心经大意

般若心经大意

般若心经大意,一卷,附撮槩,清王起隆述并跋及刻经回向,谭贞默与金刚经大意合序。

御制逍遥咏

御制逍遥咏

《御制逍遥咏》十一卷,《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自然’‘无为’‘逍遥’‘修炼’等。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收于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