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

    《作者:尤怡医书。清·尤怡(在泾)撰于1729年。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包括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案语明确,说理简捷。作者善用经方,化裁灵活,能把握复杂病机,分清标本缓急,立法较为严谨。本书现存有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江阴柳氏惜余小舍刻本(柳选四家医案单行本)。石印陈修园医书72种单行本。《南雅堂医书》本。《槐庐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等。<br/><br />

  • 叶氏医案存真

    叶氏医案存真

    《作者:叶桂内科学著作。3卷。清·叶桂撰。本书系叶桂元孙叶万青将家藏先祖叶桂医方验案及《天元医案》所收录的叶桂医案合并刊出。全书以治疗内伤虚劳疾患医案为多,不再细分同类,每案辨证有据、立方遣药精确。后经周学海整理点评及分门别类,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本书末还附有马元仪《印机本》1卷及其它医家医案数则。现存道光三年(1823)活字本、民国年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及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周学海评点本等版本。<br/><br />

  • 李中梓医案

    李中梓医案

    《作者:李中梓又名《里中医案》。医案。明李中梓撰。一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此系其门诊医案,初未刊行,后由李延昰收入《脉诀汇辨》刊行。不分门类,共收载临证医案五十余则,多为内科杂病之疑难证治脉案。叙案清晰,始末详明。李氏精通脉诊,以脉参证,辨治精细灵活。收载医案虽然不多,其学术思想从中亦有体现。有康熙五年(1666)李氏自刊 《脉诀汇辨》 本,康熙六十一年刻本。<br/><br />

  • 薛案辨疏

    薛案辨疏

    《作者:薛己医案。明薛己撰。钱临疏。二卷。原案成书于嘉靖八年(1529),注疏年代未详。按病证分为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等二十一类,约八万二千余字。以证为题,每证载若干案例,均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简述证候、辨证与治法。其中叙述脾胃肝肾亏损的证治颇多。确有独创之处。钱氏疏文,结合薛氏辨治要点,进一步阐明辨证之理,分析理法方药,并详析案中对方药记载不详者,有助于对正文的理解。对薛氏学术思想有所阐发,便于临证研究参考。有乾隆间刻本,民国七年(1918)绍兴药学报社《国医百家》铅印本。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

    《作者:王士雄原名《回春录》。医案。清王士雄撰。周鑅辑录。二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同郡周字光远,搜集王氏自道光四年(1824)至二十三年临证验案,编辑成帙,于二十三年刊行。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独具只眼。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故后人评隲“用药多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是书为有实用价值的医案著作,可临证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潜斋医书三种》本,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苏州交通益纪图书馆藏版刻本。

  • 王氏医案续编

    王氏医案续编

    《作者:王士雄原名《仁术志》。医案。清王士雄撰,张鸿辑。八卷。士雄有《温热经纬》 已著录。鸿字柳吟。收集道光二十年 (1844) 至三十年间王氏临证验案,并于道光三十年编辑成书。此书仿《王氏医案》体例,以年代为序,列载各科临证治案,其中以外感证治为多,补充了前书之不足。叙案繁简不一,或简叙证治,或议病论证,或论诊法,解析方药。辨证精细,施治灵活,临证经验丰富。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道光间刊本,咸丰十一年 (1861) 吟香书屋刊本。

  • 王氏医案三编

    王氏医案三编

    《作者:王士雄 医案。清王士雄撰,徐亚枝辑。三卷。士雄有 《温热经纬》 已著录。亚枝继《王氏医案》及《王氏医案续编》之后,续采自咸丰元年至四年王氏临证验案,仍仿编年体例编辑成帙,于咸丰四年 (1854) 刊行。收载王氏诊治各科病证治案凡一百四十则。其中亦有连续复诊详案,有利于了解辨证施治全过程,研究其学术思想。有咸丰四年刻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 本。<br/><br />

  • 慎五堂治验录

    慎五堂治验录

    《作者:钱艺医案,本书前十卷为钱艺所著,后四卷则为钱艺后人续编。书中收录了钱氏及其后人自光绪元年(188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三十余年间记录的医案、医话共529则。全书不分门类,随诊随录,基本按年代时间排列。从书中收录的医案看,大多数医案属内科病案,其中又以时疫外感病为主,也有不少妇科、儿科、外科案例。许多医案记录十分详细,记叙了整个疾病的发病演变和治疗过程,并且对误治、变症都有所分析,这对指导后学有积极意义。从第十一卷起,同时记录多则医话,是作者对所诊治医案的见解阐述,以及对当时医学界某些时弊的看法。由于历史的原因,书中也有一些迷信的地方,如用桃符、历书作为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等。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光绪抄本整理。

  •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

    《作者:王士雄医案。清俞震辑,王士雄选。四卷。震有《古今医案按》已著录。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士雄认为“俞氏所辑,虽不如续案之网罗繁富,而所附近案暨按语颇可补魏氏之未逮”,遂选其优善者,分类编辑,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载案按病证分为八十六门,多为内科杂病验案。每案依原貌录出,仍附俞氏按语,后附王氏评按。王按以简捷语言阐明案中辨证之理,或评论方药,指出其精华与不足。咸丰五年,杨照藜又加评语,逐案评析,周详细致。足资临证参考。有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齐氏医案

    齐氏医案

    《作者:齐秉慧医案。清齐有堂撰。六卷。有堂名秉慧,以字行 。戎州 (今四川宜宾市) 人。幼时学儒,体弱多病,弱冠因家道中落而经商。后自学成医。素喜积累验案,并结合医理钻研。晚年集一生之临证经验,于嘉庆十一年(1806)撰成本书,时年七十岁。全书约十二万言。首论临证必读、切脉须知、杜执病困医之弊、医门十劝、杂志俚言等,提倡医德。卷一卷二详释六经,力主分经治病,罗列伤寒、温病证治于后。卷三至卷五首载先天后天图说,次叙内伤杂病证治。卷六载妇科、儿科及瘟痧证治。末附绪言和病家十戒。每类证治后附若干治验,详析病因、病证、理法方药。门分类别,叙述条达。书中引录历代医学书籍二十四部,抉要钩玄,融会贯通,实利于后学。有道光十三年 (1833) 尚有堂刻本,民国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 松心医案笔记

    松心医案笔记

    《作者:缪遵义医案,清·缪遵义著,一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本书载述了半术丸、菟丝煎、千金散、伏龙肝饮等治验案四十则,涉及内、外、妇、儿等临证各科。其中多为缪氏诊治疑难杂证之经验。虽卷帙不多,但论证透彻,内伤外感辨别清晰,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现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抄本。

  • 王九峰医案两种

    王九峰医案两种

    《作者:王之政①系以民国时期医家朱方依据邗江徐荫庭、入门弟子蒋宝素所录九峰医案复抄本为底本校注而成。原书恭楷笔录,字迹工整,然鲁鱼亥豕,差错衍缺,亦所在不少。按底本将内容分为正卷一、副卷一、副卷二计三部分。副卷二中附有“补遗”和“集方”。为存原貌,校注者对全书内容归类及先后次序未作变动。就书中 医案内容看,比以往任何付梓面世的王氏医案类书更丰富、更广阔。 综观王氏医案,其病机分析,深入浅出,遵经发微,脉络清晰;针对病情,一语中的;其证治方药,善用脏腑五行生克制化之机、阴阳交感相错互根互用之理,注重扶正补肾、培运中土之法,把握养生保精、怡情悦性之则,堪称诊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之高手。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抄本整理。②系由门人辈集临证方案整理而成,此后医家互相抄阅,散布流传。而公开发表者,就我们所知,最早见于公元1927年,是在上海中医学会发行的《中医杂志》上分期刊出(共49个病症),由余继鸿介绍;至1928年沪上医家秦伯未氏,在辑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即据余氏介绍医案,摘选部分充入其中(共41个病症)。嗣后越八年,于1936年江苏镇江王氏后裔王硕如重又编纂出版,书名《九峰医案》,系铅印本,原书病症分类未详列,前有焦易堂序文。

  • 贯唯集

    贯唯集

    《作者:佚名《贯唯集》一名《通意子医案》,作者号璇玑洞主通意子,不载姓名,生于公元1825年,卒年不详。行医五十年以上,师承有自。《贯唯集》共载医案247则(复诊除外),包括内、妇、儿、眼等科共32个病种,均为“业经见效者”(自序),由其门人辈笔录汇集而成。

  •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作者:佚名医案,辑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三册。本书首册为《叶氏医案》,载录春温、夏暑、冬温、疟疾、痢疾、泄泻、痰饮、喘咳、肿胀、水气、黄疸、痘症、痈疡、痔漏等案,共计三百七十八则;次册为《曹氏医案》,载录曹仁伯胃脘痛、胁痛、久痢、噎膈、痿症、小肠气、乳痛及外感温邪、风湿等各类治案七十则;后册为《何氏医案》,载录何元长经治中风、肝风、呕吐、吐血、虚劳、胸痹、泻痢、便血、遗精、淋浊、肿胀、黄疸、哮喘、痹症、痞块、不寐、三消、痫症、晕眩、头痛等各科病案共计三百零三则。本书反映了清代三位杰出医家的精湛医技和不同治疗风格,可师可法。

  • 徐养恬方案

    徐养恬方案

    《作者:徐养恬《徐养恬方案》为清代徐养恬所著。系徐氏临诊处方实录。所列案例,多系一诊一方,标明复诊者较少。方前记述病名症状、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详略不同。详者诸项周备,略者仅数字而已。各案文辞质朴,叙述简约,不着粉饰;却喜论病挈要。辨证准切,处方循法,遣药精当,内蕴医理深邃,荷载经验丰厚。

  •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

    《作者:汪艺香《汪艺香先生医案》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由黄卓人、黄绍宗、黄蕴华等人搜罗所得手抄而成,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孤本。本书共四卷,记录了艺香先生所诊医案,不分病种,多无标题,论病以时症温病、疟痢之疾为主,兼及妇、儿。医案透彻详明,论病切中肯綮,用药灵通活变,每定一方载明经典著述,且常于汤方中合用丸散为引导,独具匠心,自成一家。

  • 临诊医案

    临诊医案

    《作者:佚名《临诊医案》中所记医案,收集的是上海及临近地区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实属宝贵。内容广泛,记录真实。医案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内、外、儿、妇各科。本书医案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具有原始记录的特征,无加工修饰的痕迹。有的医案仅有一次诊治,有的具有多次诊治,均如实记载治疗过程。如钱老荣一案,受惊奔走,哮喘,以三拗汤合旋覆代赭苏子降气法。次诊开出方药,方后记录“此方未服,适痰壅气升而亡”。这说明医案是记录者留作自己总结经验所用,并非加工后供人阅读,因而具有明显的真实性,极具价值所在。医案完整,再现全貌。书中有多个疗程很长的医案,完整地记录了治疗的过程。如蒋客光一案,前后共30诊次,对病情从卫、气、营、血、差后等阶段的症状、脉舌、病机分析、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均作了详细记录,真实再现了百余年前单纯用中药治疗风温一症的过程与疗效。许多温病的典型症状如斑疹、谵语等及其治疗对策,均在医案中保存,是研究学习温病的极好材料。

  • 临症经应录

    临症经应录

    《作者:刘金方医案,分四卷,卷一为“六气杂感门”,卷二为“七情内伤门”,卷三为“妇女杂病门”,卷四为“幼童痘疹门”,合计收载137个病例。刘氏善以古方加减,因人随证施治,颇具灵机。所附《晰微补化全书》为论痧胀之专书,对痧胀之命名、诊断辨证、治法方药、药食宜忌等皆有论述,列汤丸六十四方,医案八十余则,倡“痧有实无虚”之说。

  • 王仲奇医案

    王仲奇医案

    《作者:王仲奇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 李冠仙医案

    李冠仙医案

    《作者:李冠仙医案,清代李文荣撰,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不分卷。全书共辑内、妇、外等科病症验案二十七类,每类皆以典型案例冠其首,后列数案以相发明,并置按语穿插其中。辨证用药颇具独特之处,惟文词稍冗。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紫微斗数全书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考证病源

考证病源

医案,明刘全德著,《考证病源》重点对七十四种病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是一本较好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书。此外对药物的主治功效、药物引经、切脉主病、临床用药、方剂等方面也予以阐述,可谓是一本较全面的中医入门书。本书特点:歌赋形式,易读易记;病因分析,综汇诸家;考证病源,一统法方。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玉坡奏议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