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临床)

    《作者:佚名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临床分册》精选《素问》中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的 31 篇经文(从「热论篇第三十一」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涵盖热病、疟疾、痹病、痿病、咳病等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全书以王冰注为底本,系统整合杨上善《太素》的文献校勘价值与张介宾《类经》的临床发挥,形成「理论 - 文献 - 实践」三位一体的解读模式。例如在《热论》中,王冰注以「寒者热之」的治则为核心,杨上善通过训诂解析六经传变规律,张介宾则结合《伤寒论》细化表里治法,使读者既能把握经典本义,又能掌握临床应用技巧。 该书在编排上突破原文顺序,按病症类型重新整合经注,如将《疟论》《刺疟篇》《评热病论》等篇章合并为「外感热病专题」,并增设「病机十九条」「诊法要诀」等临床实用模块。这种分类方式既解决了《太素》《类经》因类分导致的原文割裂问题,又便于读者快速检索特定病症的经典依据。书中对《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进行重点标注,通过三家注的对比揭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条文的深层内涵:王冰从五行生克角度阐释病机,杨上善强调「肝主筋」的生理基础,张介宾则结合临床案例说明「治风先治血」的具体应用。

  •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

    《作者:佚名该书以唐代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系统收录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的注文,形成「一底本三注本」的独特编纂体系。王玉兴教授恪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史记三家注》的经典体例,将三位医家的注解按经文顺序并行排列,既保留各注本的学术特色,又通过对比参照揭示《素问》奥义。全书分为《基础分册》《临床分册》《运气分册》三部分,覆盖《素问》81 篇的完整内容,形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再到五运六气的系统解读。《基础分册》作为系列开篇,聚焦《素问》核心基础理论,精选从「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至「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的 30 篇经文,涵盖养生、阴阳、藏象、诊法等中医理论基石。书中依据主题对经注进行科学分段,例如将《上古天真论》分为「养生总纲」「天癸与生命节律」「圣人养生之道」等模块,使条文逻辑更加清晰。在注释编排上,王冰注以「次注本」的权威性为基础,杨上善注因其保存唐前《素问》原貌而具有文献校勘价值,张介宾注则以《类经》的系统性和临床实用性见长,三家注解相互补充,形成多维阐释体系。例如在《四气调神大论》中,王冰从道家思想出发强调「春夏养阳」的哲学内涵,杨上善通过训诂解析「四气」本义,张介宾则结合临床经验细化养生方法,读者可通过对比获得全面理解。

  • 名医医案选读

    名医医案选读

    《作者:佚名《名医医案选读》是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材之一,由李景荣、苏礼、姜晓等主编。全书分为隋唐五代以前、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医案等六章。每章前有概说,介绍该时期医案概况及特点。医案排列以医家生活年代先后为序,跨越两个时代的医家医案,以该案形成时代为划分标准排入相应章节。 共选录古今 157 位名医的医案 336 首,医案多选择比较完整、文字简明,在理法方药某一方面有启迪者,以各科主要病种为主,重点选取危重疑难病证,尽量涵盖中医临床各学科及各历史时期著名医家的代表医案。 每首医案下有注释和评按。注释包括正字、注音、释词等,力求简洁明快;评按以评其得失、按其精华为主,力求中肯公允,以启发读者领会原案精神。

  •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作者:佚名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专为中医药学习者打造的经典教材,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联合编写,史常永担任审阅,于 1986 年由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和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成为中医药入门学习的重要读物,深受函授学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青睐。​ 教材除绪论与附录外,共设十章核心内容,全面覆盖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要点。绪论部分梳理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特点,为学习者搭建起认知框架。后续章节依次详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深入剖析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诊疗核心环节,系统介绍治则治法、中药学、方剂学的关键知识,最后专章论述中医药学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形成 “理论 — 方法 — 应用” 的完整知识链条。​ 作为函授教材,该书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各章节内容均明确划分 “掌握”“熟悉”“了解” 三个层级,帮助学习者精准把握重点、合理分配学习精力,实现循序渐进的高效学习。无论是零基础的入门者,还是希望巩固基础的中医药从业者,都能通过本书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要义,为后续深入学习或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 温病条辨讲解

    温病条辨讲解

    《作者:吴瑭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该书基于方药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讲授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自1978年起被列为中医研究生必修教材。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提示辨证和运用的要点。三是列“临床运用举例”,选录了吴瑭本人和现代十余位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潘澄濂、高辉远、米伯让等运用《温病条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精彩医案,其中也收录了作者医案,作为例证,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 外感温病篇

    外感温病篇

    《作者:陈平伯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该书沿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框架,结合风温病机特点构建了完整的诊疗方案。风温初期邪在肺卫,以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脉浮数、舌苔白为特征,治宜凉解表邪,选用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中期邪入气分,随热势轻重有不同证型,轻者肺胃热盛见自汗烦闷、舌苔微黄,治以凉泄里热,重者热毒内壅或精液劫夺,需分别采用升散热毒、泄热救津等治法,同时兼顾白疹、斑疹等兼证的辨治;极期热灼营阴或肝风内动,可见神迷谵语、手足痪疭等症,治以泄热和阴、清肝熄风,若邪窜包络则需针对性急救。

  • 伤寒论三家注

    伤寒论三家注

    《作者:张仲景本书汇集了《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见《伤寒来苏集》)和《伤寒贯珠集》三家《伤寒论》注本。 《注解伤寒论》为金代成无己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共10卷。成氏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运用《内经》、《难经》理论作注,并通过《伤寒论》从临床角度证明《内》、《难》理论的正确性。对论中具体方药,皆以《内经》性味学说为据,予以解析。引经据典而文辞简约,具有平淡之中见其微奥的特点。作为注释之首,该书对后世《伤寒论》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伤寒论注》为清代柯韵伯所著,共4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其体例“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柯氏以六经经界为纲,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以方名证,方随证附,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书中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伤寒贯珠集》为清代尤在泾所著,共8卷,尤氏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采用“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原文重整编次,并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汇诸家之学,悟仲景之意,立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明辨、杂治诸法,而“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 本书于《伤寒论》众多注本中选取最具特色的三家,将其合并成书,以求与广大中医药临床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以及自学中医者共享《伤寒论》注本精华,为深入学习经典提供帮助。

  • 沈芊绿医案

    沈芊绿医案

    《作者:沈金鳌《沈芊绿医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尊生老人)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书共三册,分载沈氏治疗风温、黄疸、淋浊、痔、瘰疬、经漏崩带等内科、外科和妇科验案计554案。

  • 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

    《作者:汪绂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 (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睥、肺、三焦 (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 (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 (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 伤科效方

    伤科效方

    《作者:冉雪峰冉氏伤科效方是全国著名中医冉雪峰所著的伤科方剂,书中记载了多种伤科相关方剂,如简易生肌散,由熟石膏一两、黄丹二钱、冰片二分组成,研末后轻掺创口,有生肌结痂之功;简易排脓散,由黄芪一两、当归二钱、皂角刺一钱、穿山甲一钱共研细末而成,每服三钱至六钱,日二服或三服,白饮下,具有排脓之效。

  • 麻证之商榷

    麻证之商榷

    《作者:冉雪峰冉雪峰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冉雪峰是六世医传,全国著名中医,他在书中详尽论述了麻证的病因病机及方剂阐释。该书是冉雪峰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麻证的深入研究而写成,对于麻证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具体的方剂应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为中医治疗麻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霍乱与痧证治要

    霍乱与痧证治要

    《作者:冉雪峰《霍乱与痧证治要》详细论述了霍乱与痧证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体现了冉雪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 “一融三合”,即伤寒与温病相融汇,哲学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治疗霍乱时,他善用经方,如通脉四逆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 温病鼠疫合篇

    温病鼠疫合篇

    《作者:冉雪峰近代冉雪峰著的一本温病类中医文献,成书于 1918 年。 冉雪峰(1879-1963),名敬典,字剑虹,四川巫山人,出生于医药世家,是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7 年,鼠疫流行,冉雪峰在临床实践中研究采用 “太素清燥救肺汤” 和 “急救通窍活血汤” 等方药,收到良好疗效,并著有《温病鼠疫问题解决》等文,因而驰名三镇,享誉医林。 《温病鼠疫合篇》首述温病问题之解决,次述鼠疫问题之解决及继篇,后录方药。该书对温病和鼠疫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冉雪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治疗温病和鼠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风方论

    中风方论

    《作者:冉雪峰原名《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1939年冬初 稿,1954年夏二稿。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四编。第一编绪论,第二编 辨证《类中秘旨》,第三编辨证《中风斠诠》,第四编古方新解。第一、 二、三编属上卷,第四编属下卷。今加整理,仍厘为上、下两卷。上卷三 编加“中风辨证”四字为总名,下卷古方新解原有十一节,今 改“节”为“编”,以统一全书体例,便于读者阅读。

  • 八法效方举隅

    八法效方举隅

    《作者:冉雪峰方书,1959年出版,由六世医传的中医名家冉雪峰编著。全书以"汗、吐、下、和、温、清、宣、补"八法为纲,每法统驭八首方剂,构建"八八六十四方"的完整体系,突破传统方书编纂模式,在方解中融入现代医学阐释。书中收录作者改良古方的实践经验,如改良《伤寒论》桃花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现代病症,其疫病治疗经验对鼠疫、霍乱等传染病仍具参考价值。<br/><br />

  • 茅氏女科秘方

    茅氏女科秘方

    《作者:佚名《茅氏女科秘方》抄本一卷,明代茅友芝辑。《茅氏女科秘方》可分为胎前、产后、妊娠伤寒三大部分,既有歌诀,又加论述,按症立方,随症加减,辨证简洁明了,方药丝丝入扣。本次整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抄本为底本。

  • 勉斋医诀与医话

    勉斋医诀与医话

    《作者:许勉斋该书汇集了许勉斋原创的医诀,并收集了其医话。医诀部分系对临床病症以词牌的形式进行论述,涵盖内科、传染病、外科、皮肤病、五官科等多种病症,如感冒用《卜算子》、流行性感冒用《扬州慢》、胆囊炎用《鹧鸪天》等,其中诸多秘验方可供临床参考。医话部分则涉及伤寒、虚损、白崩、产后、腰痛、便秘等 46 种病症,许勉斋对每种病症加以论述,对不同医家的观点进行评判,并附有医案分析。

  • 温氏医案

    温氏医案

    《作者:温存厚医案。清温存厚撰。一卷。存厚字载之,渝州 (今四川重庆) 人。束发受书,弱冠从戎。咸丰间转战黔、楚、蜀中。等地,士卒多疾,苦无良医,遂留心医学,临证三十余年。于光绪十二年 (1886) 撰辑成帙。以证为题,载治疗温病、瘟疫、伤寒、咳嗽、痰饮、疯魔、痹症、痢疾等验案四十八则。每案详叙病因病机、病症、病程、辨证、方药、预后等项,或有简单议论。末附光绪二年所述《小儿急惊治验》,首叙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急惊验案,继将急惊应宗各条、急惊应宜禁用各条录列于后,旁征博引,论述简捷。有光绪十二年温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刻本,与《温病浅说》合刻本。

  • 施今墨医案

    施今墨医案

    《作者:施今墨收录施今墨(1881—1969)临证案例,体现其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与善用 “对药” 的学术特色,适用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参考。收录 1949 年后较完整医案 212 例,分内、妇、儿及其他四门,保留原始病历风貌,仅作文字修饰。

  • 萧龙友医案

    萧龙友医案

    《作者:萧龙友根据萧龙友临证处方原件、稿本整理而成,真实、独一,并仿《祝选施今墨医案》的体例,附以对医案的评述。萧龙友治病注意气候、方土、体质之不同,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在治疗虚劳病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不仅仅是对症下药,更注重调和人体的整体平衡。他秉持 “治病必求其本” 的理念,对于看似普通的外感病症,也会仔细分析内在的病因病机。如治绍重感寒案,患者感受夜寒,头昏肢冷倦怠,萧龙友认为是劳乏太过,阴分略虚,当从本治,用药以扶正为主,兼顾散邪。对慢性疑难疾病尤为擅长,特别是虚劳病。在医案中,对于虚劳病症,他常认为是 “肾部大亏” 等,采用参、芪、术、草大补元气,桂、附、姜等大补阳气,熟地、萸肉等补阴,佐以其他药物进行综合调理。

猜你喜欢的书

王子安集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星命溯源 [标点本]

星命溯源 [标点本]

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自尧至唐至明未死,已属神话,其卜法亦不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一。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