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本草汇纂

    本草汇纂

    《作者:屠道和清屠道和 (生卒年不详)撰。屠道和字燮臣,孝感 (今属湖北省)人。著有《医学六种》等书。此书成于同治三年 (1863)。为广采诸家本草之精华,整理编辑而成。书中取本草常用药物五百余种,按药物功效分为温补、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蛊、发毒、解毒、毒物三十一门。其服食诸品,以谷菜、禽、兽、麟分类。每品摘其精华,论其功效、应用。时附效方于后,又列脏腑主治之目。此书参考本草诸多文献,选材较精。所采本草诸书,自《本经》以下至清初诸家,共二十余种医籍。但此书分类过于求详,颇嫌繁碎。有同治二年 (1863)刊本 (三卷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思贤书局重刊本、1931年北京国医砥柱月刊铅印本。

  • 癍论萃英

    癍论萃英

    《作者:王好古儿科著作。元王好古撰。一卷。好古有 《阴证略例》 已著录。本书为小儿斑疹之专著,撰于太宗九年 (1237)。分为疮疹标本、洁古老人斑论、海藏老人斑论、未显斑证所用药、已显斑证所用之药、疮疹轻重候六部分。对斑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详细论述。作者认为斑疹发病之因,可能是胎儿在母腹时,食秽成毒或胞中受寒,或胞内空虚所致,今天分析,似有欠妥之处。在治疗上提出“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的原则及“斑疹首尾不可下” 的治法。所立升麻葛根汤、四圣散、化毒汤、犀角地黄汤等三十余首疗治斑疹之方,有临床实用价值。有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步月楼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单行本,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京师医局重印江阴朱氏校刊本。

  • 本草洞诠

    本草洞诠

    《作者:沈穆本草类著作。清沈穆撰。穆,吴兴(今属浙江)人。沈氏鉴于《本草纲目》卷帙浩繁,不能尽读。遂选其要药八百余种,折衷诸家之言,间附己意,编辑而成。将药物分为水、火、金石、土、谷、果、菜、草、木、服器、人、禽、兽、鳞、介、虫等诸类。后附用药纲领,计二十四则。书中每类药物,先有总论,概言其要;后列药物,详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升降、功效、主治、应用。旁引诸家之说,详加诠释。是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资料丰富,论述较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序刊本及日本钞本,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

  • 食疗本草译注

    食疗本草译注

    《作者:孟诜系本草学著作。唐孟诜撰。书成于701~704年。共3卷。唐开元9年至27年 (721—739) 张鼎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有人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张鼎补订后改为《食疗本草》,因内容为食物药治病而得名。孟氏原书有138种药物,后张氏补入89种,共计227种。各药之下注有药性,记述功效主治。原书今已无存,其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和《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残卷,收有从石榴到芋共26种食物药的条文。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在考察《食疗本草》基础上,校合了该书。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辑佚本。

  • 难经译注

    难经译注

    《作者: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撰,据考证,实际成书在东汉前期(或秦汉之际)。三卷(或五卷)。以阐明《黄帝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难,即用问答体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故名《难经》。一至二十二难为脉诊,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诊法上提出“独取寸口”,并以《内经》为基础发展经络学说,对命司、三焦、七冲司、八会的论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上提出伤寒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对五脏之积、泄痢等亦作深刻阐发,为后世医家重视。

  • 医易一理

    医易一理

    《作者:邵同珍清代医家邵同珍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所著,收录于《三三医书》第三集。该书以《周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象数理论阐释人体生理结构及疾病机理,构建了"周身说"理论体系,提出"医之理即易之理"的核心观点。书中创新性融合河洛卦象模型与中医脏腑学说,通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等图示系统,将九宫八卦与脏腑功能相结合。在晚清中西医汇通思潮影响下,该书尝试结合西方解剖学知识印证中医整体观,成为近代医易学派重要代表作。

  • 医垒元戎 [标点本]

    医垒元戎 [标点本]

    《作者:王好古元王好古撰。十二卷。好古有《阴证略例》已著录。作者序称:“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证之用兵乎。”故名。初撰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刊于元贞三年(1297)。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杂病为主,其学术渊源,上宗仲景学说,旁参东垣之法,方用《和济局方》者颇多。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论病求本,选方用药十分灵活,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对汗、吐、下三法运用准确、灵活。书中还记有王氏自订验方多首。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济生拔粹》、《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济生拔粹》本。李蔚普《“理虚元鉴”述评》(《新中医药》1955.4)可供参考。

  • 神农本草经译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

    《作者:佚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又名《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为后人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原著在唐朝初年佚失,现今传世的版本均为后人的辑佚本。书中除总论药物的序例外,共收载药物365种,并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其中上品120种,大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大多属稍有补养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攻治疾病的药物。每种药物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药物的别名及生长环境等。书中 所载的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毒的麻黄、吴茱萸,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今天仍在沿用。书中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的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酸、咸、甘、苦、辛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各种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性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补内容,注疏所载药物,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

  • 内科纲要验方类编

    内科纲要验方类编

    《作者:秦伯未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全书分为六淫病和杂病两大部分,六淫病部分论述了伤寒、温病、中风等8种外感病的证治;杂病部分阐述了类中风、虚劳、咳嗽等43种杂病的证治。阐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选方独到,切合临床实际。

  • 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知要浅解

    《作者:秦伯未《内经》节注本。秦伯未(之济)撰。秦氏邃于《内经》,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之旨。此编首先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其语译信达而雅,词解准确有据。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或决千古之疑而独树异帜,或采先哲之善而补救其失。全书着重于对李念莪所著《内经知要》予以浅解,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颇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内经》之要。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作者:秦伯未医案著作。不分卷。秦伯未编纂。刊于1928年。秦氏辑成《医案精华》一书后,嫌其为体例所拘,未能详备。爰择清代名医喻嘉言、魏玉璜、张石顽、徐灵胎辈医案以笔记体出之者,凡20家,编纂成书。名曰 《医话精华》,分类体例,前附小传一如前书,所收有未经刊行者。其保存文献,扶精择华,与前书允称双璧。现有上海书局1928年排印本。建国后重印。

  • 运气学说六讲

    运气学说六讲

    《作者:任应秋该书系统阐述五运六气学说的源流、科学基础、干支甲子知识框架及临床应用方法,重点剖析《素问·藏气法时论》的实践指导价值,附录包含六十年运气交司表等工具图表。全书采用六讲结构: 第一讲梳理运气学说的历史源流与科学价值,比较历代医家对该理论的认知差异。 第二讲解析干支甲子在中医历法中的运用规则,包含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等核心算法 第三至第五讲分别论述五运(木火土金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运行规律,详释平气、太过、不及三种状态的气化特征。 第六讲通过《素问·藏气法时论》案例,演示如何将运气理论应用于疾病预测与辨证施治。 附录部分收录六十年运气交司表,标注各年份司天、在泉之气与主客运关系,被读者评为临床必备参考工具。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作者:彭子益本书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续集,按照原书下篇目录,从彭子益作品的其他版本:《系统的古中医学》、《惟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中辑录,以补充完善全书,力求全面体现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全貌,并附录部分临床应用论文,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理解本书。

  •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傅青主女科白话解

    《作者:傅山简称《女科》。明末清初傅山撰。二卷。初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记述妇科病证十种。上卷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共三十八条,三十九证,四十一方;下卷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共三十九条,四十一证,四十二方,二法。处方简洁,理法严谨,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后附《产后编》二卷,主要论述产前产后诸证宜忌及血块、血晕、厥证等四十三种产科疾患。与上为姊妹篇。充分反映了傅山于妇产科病证的经验与成就,流传甚广。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

  •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作者:佚名《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但对按四性分类欠妥之处,为维持原书体例,不予改动。

  • 六经辨证解温病

    六经辨证解温病

    《作者:胡希恕本书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八纲—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本书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中焦篇四十二条,胡老单刀直入:“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胸痞、自利等证,明是阳明少阳并病之属,用小柴胡汤治之乃佳。所出杏仁滑石汤,与证不大合拍。” 原书系油印本,所引《温病条辨》版本为问心堂版本(增加“补秋燥胜气论”),且只选取最精华的上中下三焦篇章,删去序言、凡例及原病篇、杂说、解产难、解儿难及文中所夹朱评、汪按、征按。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作者: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更加便于读者学习运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 治病法轨

    治病法轨

    《作者:王雨三3卷。王雨三(汝霖)著。本书卷上收载医论、医话40余篇,阐发阴阳、脏腑、脉法、辨证、治则、方药等基本理论和证治大法。卷中介绍治验,分述中风、劳损、臌胀、噎膈和怪病等50余种病证的证治经验。卷下列证治扼要,论述风寒、暑湿、霍乱、吐血、痹证、血崩、疳积、惊风等100余种内、妇、儿科多种杂病,内容又以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为主。全书集理法方药于一编,阐述中肯,选方实用。现有1941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汪昂清·汪昂撰。系普及性医方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认为前人方论,卷帙稍繁,不便携带和记忆,所以将常用方编成歌诀。明清时方剂歌诀一类医书很多,而以汪氏所撰最为盛行,其特点是粗分门类,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病症治法,略为兼括。或一方而连成多方,方多而歌省,并示古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全书有歌200首,方20门,成为后世常用习医入门书之一。1923年严苍山又增辑100多方剂作为续集,与汪氏所撰合为《汤头歌诀正续集》。由于该书在内容及组织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建国以后又出现了多种经修订的 《汤头歌诀》,如 《汤头歌诀白话解》、《汤头歌诀详解》等,较汪氏旧本更切实用。

  •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约1753—1823)撰。六卷。念祖字修园,长乐(今属福建)人。医学世家,曾从学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举人,官至直隶省威县知县,曾到保阳、高阳等地从事救灾,亲施方药。晚年归里,讲学于长乐县,弟子甚众。陈氏博览医书,于《伤寒论》研究尤有造诣,学验宏富,著述甚丰。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所著简明扼要,切于实用。流传甚广。是书撰于嘉庆八年(1803),因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书中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煮服方法、及有关辨证施治等内容,以歌诀形式加以表达,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对医学知识普及有所贡献。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益元书局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紫微斗数全书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考证病源

考证病源

医案,明刘全德著,《考证病源》重点对七十四种病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是一本较好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书。此外对药物的主治功效、药物引经、切脉主病、临床用药、方剂等方面也予以阐述,可谓是一本较全面的中医入门书。本书特点:歌赋形式,易读易记;病因分析,综汇诸家;考证病源,一统法方。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玉坡奏议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