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金匮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撰,陈元犀注。六卷。念祖有 《长沙方歌括》 已著录。在编成金匾要略浅注》之后,命其子元犀援《长沙方歌括》体例,将《金匮要略》书中之方依诗歌形式编成此书,为《长沙方歌括》 之姊妹篇。成书于嘉庆十六年 (1811)。全书约八万四千字。卷一,包括痉湿暍、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之方二十四首; 卷二,包括疟、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病脉并治之方二十首,附方十首;卷三,包括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方三十六首,附方十首; 卷四,包括五脏风寒积聚至水气病脉并治之方四十八首,附方二首; 卷五,包括黄疸至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之方三十七首,附方四首; 卷六,包括跌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之方四十五首,附方二首。凡二百三十八方。以诗歌形式逐一将《金匮》诸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简要表述。每方歌括之后所附方解,皆博采前哲之论,宗 《内经》 、《难经》 之旨,参以 《千金》 、《外台》之论,并由元犀等附加按语。阐发透彻,深入浅出,便于习诵。对初学中医者理解、运用 《金匮》之方大有裨益。
-
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刘文泰》本草类著作。明刘文泰等纂。四十二卷。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共五十六万字。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十卷,仍分十部,并附《脉诀四言举要注释》二卷,《考证》一卷。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图等二十五项论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叙述简要,为重要中药文献。谢观评曰:“细阅内容,觉此书搜采之广,较《本草纲目》为多。而分类去取之谨严,又较《纲目》为精审。”有清乌丝格朱墨精写本,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排印本。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作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金匮要略》注本,22卷。清代魏荔彤(念庭)撰,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此书注释《金匮要略》原文前22篇,以《内经》理论为本,结合喻嘉言等名家之论,对原文逐篇逐条予以注解。注文在吸取前贤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说理较为详尽。条文后之按语,常能简括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兼证、治法和方药等内容,释文并能注意前后呼应,纵横比较,深入剖析,旁征博引。每一病证后又附总论,概述并分析所述病证之因证机理及治则用药。但注文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正文以《金匮要略方论》徐鎔传本为底本,按原本各篇分卷,每篇一小卷,又并属于上、中、下三卷。上卷载“脏腑经络先后”至“腹满寒疝宿食”;中卷载“五脏风寒积聚”至“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下卷载“妇人妊娠”至“妇人杂病”,删去原“杂疗法”等三篇。
-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作者:杨士瀛》一名“活人总括”。宋·杨士瀛撰。成书于1264年。全书共7卷。本书以总括仲景《伤寒论》与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内容为主,结合杨氏本人的学术见解而写成。卷一为活人证治赋,分别论述风寒湿暑温热诸种脉证治法、阴阳虚实表里汗下、合病并病治法、误汗误下失汗失下诸种变证、脉证顺逆及诸恶症等。提出治伤寒当随变随应,不可拘于日数及营卫脏腑受病浅深等观点。卷二伤寒总括,卷三伤寒证治,叙述六经病证及痰饮、伤食、虚烦、脚气等类伤寒证的辨治。卷四至卷六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80多种症候的辨治。卷七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与小儿伤寒等。每条论述均以歌诀括其要,以利记诵和实用。本书荟萃群言、博采众家、又能抒发自己的心得,内容广泛,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中国医学源流论
《作者: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系医史著作。不分卷。谢观(利恒)撰于1925年,为《谢利恒先生全书》之一种。该书考镜医学源流,别其枝派 (同名书有清·徐大椿著 《医学源流论》,参见“徐大椿”条)。该书刊于1935年,此前曾在《国医公社》、《医界春秋》中发表。书中共分64论,内容有医籍考证、学派辨析、学说讨论以及断代史、专科史、疾病史、东洋医学等。每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辨析精当、旗帜鲜明。如书中“儒学比例”、“医学变迁”两论中指出,中国医学的变迁颇类儒学,并将儒医发展加以比较,分析利弊。对医书之病空谈,医家每喜侈谈鬼怪等积习或时弊,亦着力针砭。谢氏所处时代,中西医之争颇为激烈,但谢氏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对中西医汇通等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如他认为“唐容川《中西医经汇通精义》之类,虽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然荜路蓝缕之功,固足以没世不忘矣”。书末“结论”中说:“遵古之理,用今之法。精固有之专长,采新法之优点,但以疗病尽善为指归,不拘古今新旧之成见,则无谓之纷争自少,真理之发明自多”,可以反映谢氏的态度。此书内容广泛,立论新颖而不偏颇,对了解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秦伯未说:“此书启后学之津梁,树医林之楷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书有1935年上海澄斋医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星命溯源 [标点本]
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自尧至唐至明未死,已属神话,其卜法亦不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一。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星命溯源 [标点本]](/d/file/books/807df9ed6d78891152d3fb8b25e5cb9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