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中国医药论文集

    中国医药论文集

    《作者:佚名医论著作。日本富士川游等编撰。本集共收入日本医药界名流医学论文21篇,药学论文13篇。阐述皇汉医学变迁与兴衰史。指出中医自公元4~5世纪传入日本,对日本医学起了重大影响。虽然于近代西医已传入日本,但治疗卓有成效者实为中医,因此认为复兴中医是当务之急。书中选择性介绍中医对中风、痨病、肺病、疫疠、妇科及儿科疾病等治疗方法。现存《皇汉医学丛书》本。<br/><br />

  • 中国医学源流论

    中国医学源流论

    《作者: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系医史著作。不分卷。谢观(利恒)撰于1925年,为《谢利恒先生全书》之一种。该书考镜医学源流,别其枝派 (同名书有清·徐大椿著 《医学源流论》,参见“徐大椿”条)。该书刊于1935年,此前曾在《国医公社》、《医界春秋》中发表。书中共分64论,内容有医籍考证、学派辨析、学说讨论以及断代史、专科史、疾病史、东洋医学等。每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辨析精当、旗帜鲜明。如书中“儒学比例”、“医学变迁”两论中指出,中国医学的变迁颇类儒学,并将儒医发展加以比较,分析利弊。对医书之病空谈,医家每喜侈谈鬼怪等积习或时弊,亦着力针砭。谢氏所处时代,中西医之争颇为激烈,但谢氏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对中西医汇通等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如他认为“唐容川《中西医经汇通精义》之类,虽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然荜路蓝缕之功,固足以没世不忘矣”。书末“结论”中说:“遵古之理,用今之法。精固有之专长,采新法之优点,但以疗病尽善为指归,不拘古今新旧之成见,则无谓之纷争自少,真理之发明自多”,可以反映谢氏的态度。此书内容广泛,立论新颖而不偏颇,对了解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秦伯未说:“此书启后学之津梁,树医林之楷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书有1935年上海澄斋医社铅印本。

  • 皇国名医传

    皇国名医传

    《作者:浅田宗伯医史著作。日本浅田惟常著。3册。本书收集日本自上世以至近时数十位名医事迹、生平,并为之立传。同时反映出:自金元始,汉方医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形成了李朱医学学派,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汉方医学家,对日本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存有日本嘉永五年(1852年),勿误药室藏刻本。日本明治六年癸酉(1873年)勿误药室刻本。

  • 疝癥积聚编

    疝癥积聚编

    《作者:佚名《疝癥积聚编》一卷,张洲海西大桥著。内分疝作诸证说、诊疝法、诸疝、诸积、治验、寒疝诸方、积众治方论、药说八节,为疝症之专著。而末节辟下剂,治积聚之非,尤有心得。海氏少时肄业于京师驹御医,生平治验,奚啻千万,尤精疝症,爰著此书,以诏来学。其自序云:《外台》之石疝、盘疝等症,即今之腹痛,照法治之良效,然亦有不除根者,乃自制专方治之得愈,可见其用心之苦矣。《皇汉医学丛书》第八册

  • 丹方之研究

    丹方之研究

    《作者:佚名方剂索引。不分卷。日本冈西为人编于1931年。从“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研究室所藏1600余种医籍中,选取记载丹方之医书322种,蒐辑丹方2405首,将丹方编目,按方名笔画,依辞典排列方式加以排列,编成一览表。一览表又分三栏:第一栏处方编号;第二栏处方名;第三栏为所出之处。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汉药研究纲要

    汉药研究纲要

    《作者:佚名日本久保田晴光撰,书凡四章:首论汉药之概念,次述中国历代汉药之发达与变迁,又述日本新时代汉药及其调制之新药,末列研究与著述之经过。本书旁征博引,搜集精要,既备中国药物史文献之大概,又论汉药药理新说。1936年收入《皇汉医学丛书》。现存1955年人民出版社铅印本等。(书中图片列表请参阅PDF版)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作者:彭子益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次点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1947年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底本。原书为5册,第1册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温病本气篇”;第2册收“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第3册收“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第4册收“《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第5册收“生命宇宙篇”。各篇均单独列有目录。

  • 医事启源

    医事启源

    《作者:佚名医史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亮撰于1862年。主要介绍各种医学发明的起源历史。时值西洋医学开始在日本盛行,作者为了尊崇和提倡汉医而编写此书。书中特别提出西医的某些先进方法是导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其中包括解剖、化学制药(汞剂、制炼)、麻醉(蒙汗)、导尿、灌肠(唧筒)引痘、刺络、酒剂等共二十事,提供了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过于笃信中国古代医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

    《作者:李杲亦名 《东垣先生试效方》、《东垣效验方》。方书。金李杲撰。九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系其经验效方,经其弟子罗天益辑录、整理,成书于至元三年 (1266)。约十万字。卷一,分药象、饮食劳倦、燥热及发热等三门。卷二,分心下痞、中满腹胀、五积、心胃及腹中诸痛等四门。卷三,分呕吐、衄血吐血、消渴、疮疡等四门。卷四,分妇人、小儿二门。卷五,分头痛、眼、鼻不闻香臭等三门。卷六,分牙齿、腰痛二门。卷七,分大便结燥、痔漏、泻痢肠澼等三门。卷八,分小便淋闭、阴痿阴汗及臊臭二门。卷九为杂方门。计二十四门,列论二十七篇。每门之下,先有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各证候之病源、治法,后列方药。共辑方二百四十余首,医案医话二十余则。其论阐理透彻,辨析至微,其方药味多而不杂,法度严谨,切于实用。反映了 “补土派”之特色。其治疗大头瘟、绿翳瞳肿等验案,对后世也颇有启迪。对研究李杲之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均有实用价值。有元刊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明刊倪维德校刊本之影印本。

  • 中风斠诠

    中风斠诠

    《作者:张山雷中风专病著作。3卷。张山雷(寿颐)编著。初刊于1922年。作者在广泛参阅前贤有关中风论著的前提下,在阐介中风病的因、证、治疗方面,以中医理论为主,并受时代的影响参阅西医学说,对中风病的理论分析和辨证治疗,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卷1中风总论;卷2谈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卷3为古方评议,书中之中风选方,大多切于临床实用。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1933年重订本出版排印本。<br/><br />

  • 家用良方

    家用良方

    《作者:龚自璋六卷,清·龚自璋辑。《家用良方》是一本验方汇编,各医方按病证分门以类集。第一卷治身体各症;第二卷治妇女各症,症瘕产证并方,胎前产后各症,临产要方,产后用方;第三卷治小儿各症,痘症,妇女痘诊,妊妇产妇痘症,痘科要方,慢惊急惊;第四卷治各种痧症、疫疠、中寒、中暑等症,附急救解毒;第五卷治外科各症并遗失打损伤;第六卷种种补遗。 全书资料丰富,内、妇、儿、外无所不及,类别门分,简而易行。载方数千首,其方俱属简便易求,切于实用,除便于各科医生临症参考。尤宜于各家庭不谙医术者,遇病对症取方之需。

  • 冉雪峰内经讲义

    冉雪峰内经讲义

    《作者:冉雪峰冉雪峰编著的《冉雪峰内经讲义》以《冉雪峰医学全著》为蓝本,以《内经》解读为主线,将《冉氏内经举要》及《冉氏易理》编辑为一册,易学为冉雪峰先生解读内经的理论源泉。《冉氏内经举要》分为上、下编及附篇。上编为绪论,依次为源流考证、名称诠释、篇次分和、注疏概略、学术基质、义理分析、时代关系、研究方法、纂辑意义。下编为本论,依次为理气、形身、经络、气运、标本、病机、色脉、治疗。附篇为《灵枢》《素问》原文,以便读者使用。《冉氏易理》分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18个部分予以阐释。对于学习、研读、使用《内经》者,《冉雪峰内经讲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中,均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作者:陈梦雷医学类书。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组成部分。五百二十卷。清陈梦雷等奉诏编撰。刊行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本书辑录自《内经》起至清初的医学文献一百二十余种,约九五○万言,其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论述亦较系统和全面,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是书卷一至卷七十为“医经注释”,主要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三部医经之注释;卷七十一至卷九十二为“脉法”、“外诊法”,汇集三十四种医学文献,主要介绍望、闻、问、切等诊法资料;卷九十三至卷二百一十六为“脏腑身形”,主要汇集三百五十八种医学文献,以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等内容;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八为“诸疾”,主要介绍内科各种疾病证治,分列风、寒、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卷三百五十九至卷三百八十为“外科”,主要介绍外科一般疾病,分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疮等十一门;卷三百八十一至卷四百为“妇科”,主要介绍妇科各种疾病,分列经脉、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带下、乳疾、前阴诸疾、梦与鬼交、交肠等十一门;卷四百零一至卷五百为“儿科”,主要介绍儿科一般疾病,如未生胎养、初生护养、诊视、脏腑身形、初生诸疾等二十五门,并述及天花、麻疹的证治;卷五百零一至卷五百二十为“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主要收录古代其它名著中有关医学资料。本书现存《古今图书集成》本(第828~919册)、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随息居饮食谱

    随息居饮食谱

    《作者:王士雄养生学著作。1卷。清·王士雄(孟英)撰。刊于1861年。撰写此书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石米八千,齑四十,茫茫浩劫……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画饼思梅,纂成此稿”。因此,其选材合于民情,切于实用。书中对饮食的概念有所探讨: “水,食之精;谷,食之本也;调味为制宜之具,蔬果亦日用之常也,故曰饮曰食,而考之实,辨之详。羽毛、鳞介不言食,以非人人为常食也”。本书共收录供食疗的药物330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7类,对各药的性味及其医疗用途、处方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对豆制品的推崇及发物的忌口等,均有新的发挥。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咸丰11年辛酉(1861)刻本。又有《潜斋医书五种》本等。

  • 景岳全书发挥

    景岳全书发挥

    《作者:叶桂4卷。原题清·叶桂(天士) 撰 (一作姚球撰)。刊于道光二十四甲辰(1844)。作者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了不少论评,是不同学派的辩论之作。卷一:包括传忠录和脉神章。 卷二、卷三:涵盖伤寒典、杂证谟和妇人规。 卷四:包含小儿则、麻诊诠、外科钤、本草证、新方八阵及古方八阵。本书现存最早为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刊本。另有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吴氏醉六堂据眉寿堂原来的刊行本。1917年竞进书局石印本。1936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

  • 云林神彀

    云林神彀

    《作者:龚廷贤综合类著作。明龚廷贤撰。四卷。廷贤有《万病回春》已著录。是书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 。记叙内科杂病八十种,外科、五官头面病证三十六种,妇科病证九种,儿科病证十八种,每病简述病因、脉象、症状、方药及简易治法。叙述多以歌诀形式,简捷明了。所附医方颇多,其中一部分为内府秘方,较有价值。有万历十九年刻本,明古林清畏堂校梓本,清同治六年(1867) 重刊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 济世全书

    济世全书

    《作者:龚廷贤全名《新刊医林状元济世全书》,综合性医书。8卷。明龚廷贤(云林、子才、悟真子)撰。书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书中论及以内科杂病为主150余种病症。前4卷为伤寒、中风、瘟疫及伤食、痰饮、痞满、积聚、虚烦等证,继之以五官、妇科、小儿及外科诸证。所述证先脉候、辨治,后列数方,并有兼变症、加减方。此为作者晚年之作,多以集过去著作中更实用者约之以编,只为更易于贫者购买,达到鉴医以济世之目的,故命其书名。现只存1636年重刻金陵万卷楼本。

  • 赤水玄珠 [标点本]

    赤水玄珠 [标点本]

    《作者:孙一奎30卷,约138万字,是大型综合性临床著作,博引历代医学名著170余部,经史、典章、地志、诸杂家言近百种,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泛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按证候分为76门,每门又各条分缕析,如风门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喑痱,心痛门分心痛、胸满、胸痛、胸痹、虫痛等。每病以明证为主,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纲为辩证纲领。书中澄清了古籍中一些长期混淆的病证名称,如张机、刘河间、李东垣等多以泄泻、痢疾混同论治,本书乃析为泄、痢两门。在小儿病诊断方面,鉴于3岁以内小儿脉诊和指纹难以凭借,提出应注意观察其声色、动静、哭笑、大小便。由于本书广征博引,实际上起到在治疗学上汇粹诸家之长的作用。卷7所附“方外还丹”,讲求“以人补人”的采炼之法和服食钟乳、紫石英以求延年益寿,是其不足。

  • 医学刍言

    医学刍言

    《作者:王泰林又名《中医临证指要》。综合类著作。清王旭高原撰。不分卷。旭高有 《王旭高医书六种》 已著录。本书成后世无刊本,其抄本经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整理,题日 《中医临证指要》刊行。全书厘为三十三章。首章辨证概述,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之病理;二至四章论六淫、七情、劳倦、饮食、色欲治法; 五至三十三章论述临证常见之内科杂症及妇产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常法。此为王氏课徒之入门书,故以“约”“要”为宗旨,所论多引述前贤临证经验,采撷历代名医之精华。所论虽属常见病证治,但亦有独到见解。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简明扼要,文浅意明,利于初学者研习。有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br/><br />

  • 医医偶录

    医医偶录

    《作者:陈修园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二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作者认为一切应验方术,惟偶然得之者为妙,故于生平所得中,取证治有效者编撰成帙,俾读者稍知医理,不致为庸医所误。成书于嘉庆八年(1803)。约四万余言。卷一首论运气、四诊、舌诊及表里虚实寒热辨;次叙虚劳、疫痢等内科杂病、时症、妇、儿等科三十余种常见疾病证治,并分列方药,以备采用。卷二将五脏六腑分为十一部,分别论功能、经脉、表里归属、病理变化、证治等,后列方药数十种,层次分明,简明扼要。如肝脏和脾脏证治,首先说明其“无表症,皆属于里”,一语中的,概括性强,又便于掌握。末附平人延年要诀六则,即存心、敦本、仁民、爱物、寡欲、惜福。书中所选均为历验有效之成方,证治亦为常见病与多发病,论述清晰晓畅,文字精练,为简便易学之医学入门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蜀州蓬莱友善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吴去疾《陈修园医医偶录质疑》(《神州国医学报》1936.6.10),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紫微斗数全书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考证病源

考证病源

医案,明刘全德著,《考证病源》重点对七十四种病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是一本较好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书。此外对药物的主治功效、药物引经、切脉主病、临床用药、方剂等方面也予以阐述,可谓是一本较全面的中医入门书。本书特点:歌赋形式,易读易记;病因分析,综汇诸家;考证病源,一统法方。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玉坡奏议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