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书

  • 程氏易简方论

    程氏易简方论

    《作者:程履新综合类著作。清程履新撰。六卷。履新字德基,休宁(今属安徽)人。从师于名医李士材,医术颇精,积三十余年之经验,辑录寻常易识之症,和平稳妥之方,参以前贤之论,逐证分疏,逐方注解。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之意名书。刊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卷一,论述古医书,内经治则,用药机要等。卷二至卷四,论述神气精血、先后天根本及补益、理气、脾胃等以内科为主之病证。卷五,以外因为主,风、寒、暑、湿、燥、火各立一门。卷六,为女科、幼科、外科。全书以内科杂病方论为主,兼有外、妇、儿、五官科病证。针灸、伤寒、痘疹等不载。有论有方,以方为主。每证列病因、病机、总论、方剂、主治、方义、加减法及验案。其论以《内经》为主,参以《医宗必读》、《颐生微论》等书,剖析透彻,易于理解,并仿薛立斋之意,附载单方及外治法。可供临床参考。有康熙三十二年刻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平江石韫玉重校梓行本。

  • 难经译注

    难经译注

    《作者: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撰,据考证,实际成书在东汉前期(或秦汉之际)。三卷(或五卷)。以阐明《黄帝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难,即用问答体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故名《难经》。一至二十二难为脉诊,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诊法上提出“独取寸口”,并以《内经》为基础发展经络学说,对命司、三焦、七冲司、八会的论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上提出伤寒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对五脏之积、泄痢等亦作深刻阐发,为后世医家重视。

  • 医垒元戎 [标点本]

    医垒元戎 [标点本]

    《作者:王好古元王好古撰。十二卷。好古有《阴证略例》已著录。作者序称:“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证之用兵乎。”故名。初撰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刊于元贞三年(1297)。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杂病为主,其学术渊源,上宗仲景学说,旁参东垣之法,方用《和济局方》者颇多。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论病求本,选方用药十分灵活,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对汗、吐、下三法运用准确、灵活。书中还记有王氏自订验方多首。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济生拔粹》、《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济生拔粹》本。李蔚普《“理虚元鉴”述评》(《新中医药》1955.4)可供参考。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作者:彭子益本书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续集,按照原书下篇目录,从彭子益作品的其他版本:《系统的古中医学》、《惟物论的系统医学》、《实验系统医学》中辑录,以补充完善全书,力求全面体现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全貌,并附录部分临床应用论文,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理解本书。

  • 医学三信编

    医学三信编

    《作者:毛世洪《医学三信编》,简称《三信编》,为清代毛世洪所撰。全书共三卷。上卷为医论部分,择五十余位先哲精理,论述了疾病的新久内外、老少虚实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古今及作者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五条攻补原则;中卷列病症四十余条,辑有常用方剂二百余首;下卷详加辨析中风的病因病机与外风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误治的危害。本书此次出版以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书带草堂刻本为底本,并参校了《伤寒论》、《伤寒来苏集》等书点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考。<br/><br />

  • 医学说约

    医学说约

    《作者:秋田散人 综合类著作。清秋田散人撰。一卷。撰年不详,刊于一九二三年。是书以论述杂证为主,兼及妇科。首列杂证提纲,以阐述病因病机之大略,次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血、痰、虚及妇人十二门,简要介绍诸病证的病因、症状、脉象及治疗大法,不载具体治疗方药。言词简洁,纲要明晰,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四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九年(1804)。约六万七千字。卷一卷二,论医学源流与内、妇、儿科常见病证治。卷三卷四,论常用方剂疗效与配伍,并附录阴阳、脏腑、经络、运气与望、闻、问、切四诊。全书以三字一句歌诀形式写成。“悉本圣经”,广纳各家名言,结合体会,附以小注,以补正文简略。先概述医学发展、历代医家名著,后介绍数十种内、外、妇、儿常见病之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通俗易晓,切合实际,便于记诵,流传较广。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作者:彭子益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次点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1947年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底本。原书为5册,第1册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温病本气篇”;第2册收“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第3册收“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第4册收“《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第5册收“生命宇宙篇”。各篇均单独列有目录。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作者:陈梦雷医学类书。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组成部分。五百二十卷。清陈梦雷等奉诏编撰。刊行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本书辑录自《内经》起至清初的医学文献一百二十余种,约九五○万言,其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论述亦较系统和全面,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是书卷一至卷七十为“医经注释”,主要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三部医经之注释;卷七十一至卷九十二为“脉法”、“外诊法”,汇集三十四种医学文献,主要介绍望、闻、问、切等诊法资料;卷九十三至卷二百一十六为“脏腑身形”,主要汇集三百五十八种医学文献,以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等内容;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八为“诸疾”,主要介绍内科各种疾病证治,分列风、寒、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卷三百五十九至卷三百八十为“外科”,主要介绍外科一般疾病,分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疮等十一门;卷三百八十一至卷四百为“妇科”,主要介绍妇科各种疾病,分列经脉、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带下、乳疾、前阴诸疾、梦与鬼交、交肠等十一门;卷四百零一至卷五百为“儿科”,主要介绍儿科一般疾病,如未生胎养、初生护养、诊视、脏腑身形、初生诸疾等二十五门,并述及天花、麻疹的证治;卷五百零一至卷五百二十为“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主要收录古代其它名著中有关医学资料。本书现存《古今图书集成》本(第828~919册)、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云林神彀

    云林神彀

    《作者:龚廷贤综合类著作。明龚廷贤撰。四卷。廷贤有《万病回春》已著录。是书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 。记叙内科杂病八十种,外科、五官头面病证三十六种,妇科病证九种,儿科病证十八种,每病简述病因、脉象、症状、方药及简易治法。叙述多以歌诀形式,简捷明了。所附医方颇多,其中一部分为内府秘方,较有价值。有万历十九年刻本,明古林清畏堂校梓本,清同治六年(1867) 重刊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 济世全书

    济世全书

    《作者:龚廷贤全名《新刊医林状元济世全书》,综合性医书。8卷。明龚廷贤(云林、子才、悟真子)撰。书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书中论及以内科杂病为主150余种病症。前4卷为伤寒、中风、瘟疫及伤食、痰饮、痞满、积聚、虚烦等证,继之以五官、妇科、小儿及外科诸证。所述证先脉候、辨治,后列数方,并有兼变症、加减方。此为作者晚年之作,多以集过去著作中更实用者约之以编,只为更易于贫者购买,达到鉴医以济世之目的,故命其书名。现只存1636年重刻金陵万卷楼本。

  • 赤水玄珠 [标点本]

    赤水玄珠 [标点本]

    《作者:孙一奎30卷,约138万字,是大型综合性临床著作,博引历代医学名著170余部,经史、典章、地志、诸杂家言近百种,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泛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按证候分为76门,每门又各条分缕析,如风门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喑痱,心痛门分心痛、胸满、胸痛、胸痹、虫痛等。每病以明证为主,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纲为辩证纲领。书中澄清了古籍中一些长期混淆的病证名称,如张机、刘河间、李东垣等多以泄泻、痢疾混同论治,本书乃析为泄、痢两门。在小儿病诊断方面,鉴于3岁以内小儿脉诊和指纹难以凭借,提出应注意观察其声色、动静、哭笑、大小便。由于本书广征博引,实际上起到在治疗学上汇粹诸家之长的作用。卷7所附“方外还丹”,讲求“以人补人”的采炼之法和服食钟乳、紫石英以求延年益寿,是其不足。

  • 苍生司命

    苍生司命

    《作者:虞抟综合类著作。明虞抟(1438—1517)辑。八卷,卷首一卷。抟有《医学正传》已著录。卷首,有经论总抄、四言举要、内景图解、风寒感冒、药性五篇。其经论总抄,摘录中医基础理论有关内容,如天地阴阳、人身造化、脉病治法、五脏六腑等;四言举要,以四言绝句,阐发脉理; 内景图解,为人体解剖图说,述脏腑形态及生理功能;风寒感冒,述六经分证论治;药性,述二百四十种药物的性味、功能。继则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八卷。分载中风、中暑、内伤饮食、七情、痰证等六十八种病证。以内科杂证为主,兼及五官、口腔、外、妇科等病证。每证先列病候,继则博采前哲之论,参以己见,以论述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有论有方,纲目清晰,便于检阅。有康熙十六年(1677)徐开先等校订刊本。

  • 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作者:李中梓 综合类著作。明李中梓撰、沈朗仲校订。四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 《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而更今名。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全书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辨妄、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二十四篇。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腑、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诸多内容。突出预防为主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注重脾肾的学术思想。强调探求病因,治病必求其本,选常用方剂约百首,录常用药物百二十种。后录证情复杂之医案三十例,示人以规矩准绳。全书持论精辟,宗诸家之长,上自《内经》、《难经》之论,下及诸名医之言,有理论,有实践,可供临证学习、研究、运用之参考。但分类较杂,且杂有道家修炼及佛家因果报应内容,是为不足。有崇祯十五年金阊付万堂刻本。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

    《作者:蒋示吉综合类著作。清蒋示吉撰。六卷。示吉字仲芳,吴县(今属江苏)人。工诗,精于医术,撰有《医意商》、《望色启微》。是书系摘录《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分科整理撰成,刊于康熙二年(1663)。卷首总论疾病证治,分述望色、闻声、问症、相形、脉象主病等四诊内容以及药性、治则等。其中脉象主病二十九法,系根据古人论述,参以己见整理而成; 卷一、二为内科杂症;卷三伤寒;卷四小儿、妇产科; 卷五疡科。科目较全,分症阐述,有论有方,且多运用歌诀,利于记诵。后世流传颇广。可为医学入门及临床研究参考。有康熙二年玉尺堂刊本,大文堂刊本 (四卷),锦章书局石印本。

  • 医学原理

    医学原理

    《作者:汪机综合类著作。明汪机撰,吴勉学校。十三卷。机有《运气易览》已著录。依据《内经》、《本草经》及后世名医格言,历八年撰成,以申明医理。约成书于正德十四年(1519)。卷一至卷二,论述经络穴法,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卷三至卷十三,为临床各科病因、机、证、治,包括六淫为病、气血之病、内伤诸证、内科杂病、瘟疫、五官、口齿、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每门病证治法均有“丹溪活套”,以为临证参考。所论病源、病机简明有据,选录方剂广泛精要。为临床较好参考书。有明刻本。

  • 医镜

    医镜

    《作者:王肯堂综合类著作。旧题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四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据蒋氏所撰凡例称:“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刊于崇祯十四年(1641)。书中分别述及临床各科病证。卷一至卷三,以内科病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症;卷四为妇人、小儿病症。凡分内外二十九目,杂门四目,疮疡八目,妇人十一目,小儿十五目,其内科又附以十九目。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系蒋氏所撰,而托之肯堂,以重其书。有明崇祯间刊本,清康熙三年(1664)鸳水陈诞敷发兑本,清初刻本。<br/><br />

  • 辨证奇闻

    辨证奇闻

    《作者:陈士铎综合性医书。15卷。清陈士铎(远公)撰。此书内容与《辨证录》同,但将《辨证录》第十四卷中之外、疡科析为2卷,其余各门与《辨证录》分类一致,文字亦无明显改动,易名为《辨证奇闻》。现存清太医院刊本及其他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br/><br />

  •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

    《作者:李汤卿综合类著作。元末明初李汤卿撰(一作元朱㧑撰。今从《四库全书提要》说)。二卷。约成书于洪武元年(1368)。凡九篇。其中“原道统”篇,略述医史并简介伏羲、神农、黄帝、扁鹊等历史人物,又论及标本运气、治则、用药等,提出十二经水火分治之法。“推运气”篇,为五运六气学说。“明形气”篇,简述脏腑经络学说。“评脉法”篇,介绍脉学。“察病机”篇,主要论述运气为病,兼述内伤诸病。“理伤寒”篇,述及六经传受、汗气传染、内外伤辨及主疗心法等。“演治法”篇,首论标本、七方十剂,后述中风、风痫、风寒湿痹、霍乱吐泻等症。“辨药性”篇,包括药之气味、十八反、六陈、李东垣论诸品药性等内容。“十八剂”篇,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为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代表方剂一首。汤卿学术上尊崇张仲景、刘守真、张子和、李东垣诸家,重视运气学说。论述简要,可供学习、研究参考。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当涂邢址福建重刻本,嘉靖二十六年(1547)关中赵瀛(文海)据江洲陈守义(南棠)藏本所刻嘉兴府本。【图片请参阅PDF版】

  • 医学碎金

    医学碎金

    《作者:周礼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猜你喜欢的书

虎钤经

我国古代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时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共20卷,210篇,论述了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代《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的主旨是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并兼及风角占候、 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有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 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书中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书中汇集的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其中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该书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 阵。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为后世许多兵书所借鉴。

六壬神将释

十二支神有阴阳之分,各司其事,以十二宫论之。凡五行五方之次序,四时四季之循环,三垣二十八宿之次度,七政四余之星辰,九州岛万国之分野,阴阳生克之体用,莫不包罗于其内,经纬于其间,斯天神之大概也。故以天上斗罡旋转而言,则天罡为首顺布,以太阳缠度过宫而言,则登明为首逆布。逆布者,谓之月将,其实即十二神也。壬课取用配合皆曰「神」,不曰「将」,视其加于日辰年命,或生、或克、或刑、或合,而休咎判矣。凡十二神相加,上克下与上下生比者,俱取天盘言之;下克上者,取地盘言之。

南曲入声客问

昆曲声韵论著。清毛先舒撰。最初收入康熙年间张潮所辑的《昭代丛书》中,今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排印本。全文仅三千多字,是补述作者所著《南曲正韵》未尽之言,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谈昆曲的歌唱。该文专门探讨了南曲歌唱中入声字之唱法。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理论上可以押韵,但实际上在歌唱时,都将入声字按平、上、去三声发音。这样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看法:南北曲唱法无别。而客观上又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此现象,文中剖析道: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因为北方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故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需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就是南北曲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毛先舒主张用单押之法,使之随谱变腔。他所提出的方法,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的纠纷,颇有参考价值。

金小史

明朝吴县人杨循吉著,全书共八卷。记女真部兴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至哀宗天兴三年(一二三四)为元所灭。书中重视宋、金、辽之间的关系及其交涉过程,以简明见长。所记女真贵族及其军事民主制真切而具体,于金主亮之荒淫颇多揭露,可与正史中有关记载相参校。本书有《辽海丛书》本,这次整理即以此本作底本。

胜鬘经义记

佛典注疏。隋慧远撰。两卷。是对《胜鬘经》的论释。本书认为《胜鬘经》第一至第四章明“大方便”,亦即一乘之因;第五章明“一乘”,即一乘之果。因果相合,所明为一乘之行法。自第六至第十三章所明为“大方广”,亦即一乘之理法。理法、行法相合,显一乘之体。第十四章明“信顺之益”。前十四章总阐“自利行”。第十五章即“胜鬘师子吼”,阐“利他行”。本书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日本《卐字续藏》收有上卷,下卷久佚。今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下卷,系伯2091号,首残尾全,尾题:“胜鬘义记卷下,释慧远撰之也。”并有题记:“大隋大业九年(613)八月五日沙门昙皎写之,流通后世,校竟也。经疏卷之下。”

辟除贼害咒经

一卷,失译,如题可知,能除劫贼之难。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